恶性血液病患儿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儿骨髓抑制期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近10年来诊断为恶性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15例,行血培养、骨髓培养、局部组织检查以了解病原菌,并予以抗真菌治疗。

结果

从发热到确诊的时间平均为9.7 d;15例中13例口腔见特异性真菌感染病灶,10例真菌病原学检查阳性,9例为念珠菌,1例为曲霉菌感染;9例氟康唑治疗无效者改用脂质体二性霉素B(L-AMB)后5例治愈;死于真菌感染的患儿共5例。

结论

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口腔特异性病灶是真菌感染的早期临床表现;L-AMB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菊花倍半萜烯内酯类化合物(SLs)对鼻咽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SLs的活性成分parthenolide(PN)为受试物作用于人鼻咽癌高分化细胞株CNE1,检测细胞毒性和诱导性凋亡指
目的探讨检测细胞核仁形成区酸性非组蛋白在胆囊癌诊断与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细胞银染技术对体外激活的外周血和胆汁淋巴细胞染色,并对胆囊组织作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银染,计算外周血和胆汁中硝酸银染色酸性非组蛋白(Ag)-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IS%)和组织切片中AgNOR颗粒面积.结果正常人(20例)、慢性胆囊炎(90例)与胆囊癌之间(21例)外周血、胆汁T细胞Ag-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