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爬虫技术使用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探讨

来源 :中国检察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8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1月19日,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发布了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十件大事,充分展示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发布以来,我国在网络等社会重要领域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果.但是,成效显著的背后,对于网络爬虫技术使用方面的法律规制仍处于空白.通过裁判文书检索,发现“爬虫”相关民事领域案由占“爬虫”领域全部案由的比重超过80%,逐渐走入公众视野的网络爬虫技术正在不断地对公益保护发起挑战.因此,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探索针对网络爬虫技术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补充,具有特殊优势,但与基层检察机关实际相适应的内部监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新形势下,构建基层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需要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打造“嵌入式”工作模式、探索“创新型”督察方式,推动基层检察机关检察权依法规范运行.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地检察机关关注的焦点.通过解析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情况,梳理大数据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中的应用成效,发现实践中存在数据来源渠道不够畅通、采集时效性不佳、适用专业性不强及技术平台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可通过完善公益诉讼数字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完善技术支持工作规范和依靠专业人才智力支持等予以完善.
知识产权领域“行刑衔接”是一种“二元二主体”式衔接,与治安、海关等领域的“二元一主体”式衔接明显不同,“网络+物流”、产业链延伸等使得该领域“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等问题尤为严峻.检察监督是破局的关键一环,然而检察监督并非监管,更非“监工”,检察机关介入也并非干预,更非“插手”,应当注重完善检察机关监督方式,破解检察监督困境,提高检察监督刚性,不断创新信息共享平台,从供给侧为知识产权“行刑衔接”提供更多高质量检察产品.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关注的是“怎么看”的问题;新时代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关注的是“怎么办”的问题.
期刊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