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创设语境,引入主题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4课,品读两首写春的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做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题。】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插图,理解词义
  (1)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这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雨过天晴,他拜访友人之后写下了这首诗。(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真是可惜,诗人这次未遇到主人,不过也感受到了一点惊喜,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中。
  (4)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插图来弄明白。看看插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苍苔”见过吗?在插图中找到“苍苔”,据学生回答,师小结:“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屐:木头鞋。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是比较枯燥的,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5) 诗文中的“怜”是什么意思?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这句诗吗?那里的“怜”是什么意思?两个“怜”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6) 师总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除了利用插图,联系旧知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发现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现在你知道以“游园不值”为诗题的原因了吗?请用上“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
  (2) 诗人游园心切,可小扣柴扉久不开,该是多么失落啊!请你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又怎样?
  (4) 看到什么让诗人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一下,若是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诗人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入境呢?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
  (3) 学生在多媒体展示中读、背古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插图知大意
  (1) 这一课还有一首诗,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诗人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齐读诗题,相机介绍“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插图,再读读诗文,从中受到启发,在下面空格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 ()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 ()的菜花 ()的儿童
  (4)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握诗文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店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体会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在理解过程中,摒弃单纯的教师讲授,而是辅以画面帮助,从诗中找景,再与画面对应,能使学生快速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押韵,作者为什么用“寻”呢?
  (2) “无处寻”留给了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情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深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出示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秀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妃宫小学)
其他文献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理解寓意会有困难。如何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理解呢?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一、 悬念激趣,初读课文    1.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动物明星,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在一次飞行比赛中,它遥遥领先,捧走了冠军奖杯。(贴示纸质奖杯)  该明星自从获得奖杯以后,不得了啦!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背上
一、 借景回顾“南沙印象”  1.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播放南沙群岛的图片)看着画面,你联想到课文里的哪些词?能用其中的词语说说对南沙群岛的印象吗?  2. 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这座宝库,通过读,去感受那里的迷人风采。    二、 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1. 南沙群岛在哪里呢?让我们打开地图找一找吧。(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到南海。接着,启发:这些“星星点点”的就是岛屿。我们来
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应该怎样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使其在良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笔者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 信息化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在教学信息化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真的实现自主化了吗?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引进信息技术后还需要吗?信息技术能替代其他教学手段吗?我们有必要了解我们的课堂,从而更好地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误区之一:信息容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习作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笔者发现通过建立班级博客,有利于习作教学,既能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 申请班级博客,完善博客管理    笔者在网络上申请了一个博客,然后告诉学生帐号和密码,让有条件的学生先走进博客。然后以点带面,把家里没有电脑的同学尽量按住所区域划分给有电脑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有电脑的同学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