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辽宁省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参与者的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了解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感性材料,研究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效果与发展,丰富农民健身理论,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东部地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效果是良好的,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民 体育健身工程 实施效果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a)-0163-02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占领农村体育文化阵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使之成为农民强身健体、更新观念、发展经济的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广大农民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对辽宁省东部地区农民健身工程实施效果及发展对策研究,提出关于“工程”的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實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辽宁省东部地区丹东市及所辖的凤城市、东港市、宽甸县、振兴区、振安区等六个主管群众体育部门及农村村民8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通过走访群众体育管理者、农民、农村体育研究专家,了解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感性材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此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11月—2015年3月,其中针对农民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30份;针对市县各级职能部门领导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6份,有效回收6份。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处理、论证有关结论与建议。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情况
辽宁省东部地区共有649个行政村,村民105万人。2014—2015年国家共配置到地区篮球架40个、乒乓球台34个共建健身工程(健身路径)138个,村均0.21个,达到“标准数量36个,占26.1%,超过“标准”的数量为14个,占10.1%,资金来源主要以体育彩票支持。器材日常维护和保养主要由村委会负责。
2.2 对经常参加锻炼农民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本次共调查农民800人,其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为620人(男性185人,女性435人)。
2.2.1 不同年龄、性别与体育锻炼情况的类比
从表1中还看出,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中,18~30岁的男性基本选择健身走、跑步和羽毛球运动,31~50岁的男性选择秧歌、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项目;而女性大都选择健身走、跑步和羽毛球、乒乓球项目;51~60岁的男性选择游泳和秧歌、健身操项目,女性选择登山、健身走、跑步和秧歌、健身操项目。整个锻炼人群,很少选择健身器械活动,这足以说明健身器械在农村的匮乏。
3 结论
3.1 农民的个人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制约
农业人口长期局限于手工劳动,为解决温饱问题疲于奔命,富裕的精力和时间极为有限,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难点。近30%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实力不足,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消费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3.2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的制约
农村体育事业不够发达,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于城市。38%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场地设施。直接影响农民体育锻炼的效果。
3.3 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制约
长期以来“劳动即体育”的观念扎根于广大农民心中,以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殊不知体育锻炼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增强体质、娱乐身心的社会文化活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以及个人健康知识的了解,这是制约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3.4 农村体育人才缺乏的制约
尽管有的地方建立了农民体育协会或体育社会指导中心和体育健身点等基层体育组织,但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和农民体育组织的管理人才却非常紧缺。农民对《健身工程》不满意程度达75%。体育人才的缺乏也是农村体育发展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俊奇.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15-17.
[2] 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徐颂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农民 体育健身工程 实施效果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a)-0163-02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占领农村体育文化阵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使之成为农民强身健体、更新观念、发展经济的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广大农民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对辽宁省东部地区农民健身工程实施效果及发展对策研究,提出关于“工程”的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實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辽宁省东部地区丹东市及所辖的凤城市、东港市、宽甸县、振兴区、振安区等六个主管群众体育部门及农村村民8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通过走访群众体育管理者、农民、农村体育研究专家,了解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感性材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此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11月—2015年3月,其中针对农民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30份;针对市县各级职能部门领导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6份,有效回收6份。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处理、论证有关结论与建议。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情况
辽宁省东部地区共有649个行政村,村民105万人。2014—2015年国家共配置到地区篮球架40个、乒乓球台34个共建健身工程(健身路径)138个,村均0.21个,达到“标准数量36个,占26.1%,超过“标准”的数量为14个,占10.1%,资金来源主要以体育彩票支持。器材日常维护和保养主要由村委会负责。
2.2 对经常参加锻炼农民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本次共调查农民800人,其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为620人(男性185人,女性435人)。
2.2.1 不同年龄、性别与体育锻炼情况的类比
从表1中还看出,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中,18~30岁的男性基本选择健身走、跑步和羽毛球运动,31~50岁的男性选择秧歌、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项目;而女性大都选择健身走、跑步和羽毛球、乒乓球项目;51~60岁的男性选择游泳和秧歌、健身操项目,女性选择登山、健身走、跑步和秧歌、健身操项目。整个锻炼人群,很少选择健身器械活动,这足以说明健身器械在农村的匮乏。
3 结论
3.1 农民的个人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制约
农业人口长期局限于手工劳动,为解决温饱问题疲于奔命,富裕的精力和时间极为有限,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难点。近30%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实力不足,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消费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3.2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的制约
农村体育事业不够发达,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于城市。38%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场地设施。直接影响农民体育锻炼的效果。
3.3 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制约
长期以来“劳动即体育”的观念扎根于广大农民心中,以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殊不知体育锻炼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增强体质、娱乐身心的社会文化活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以及个人健康知识的了解,这是制约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3.4 农村体育人才缺乏的制约
尽管有的地方建立了农民体育协会或体育社会指导中心和体育健身点等基层体育组织,但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和农民体育组织的管理人才却非常紧缺。农民对《健身工程》不满意程度达75%。体育人才的缺乏也是农村体育发展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俊奇.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15-17.
[2] 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徐颂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