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宣扬个性的教育,是发展个性的教育,也是幸福的教育。这已成为现行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文章深入探究了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目前,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健全和教育法的实施,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日渐减少。然而,这却被另一种精神惩罚——心罚所代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用语言或表情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心灵折磨,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心灵的惩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于体罚。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做到远离心罚,注重心育,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现就此问题及其对策作简单的探讨。
一、心罚的具体表现
(一)讥讽、侮辱
有一位小学老师布置作文作业,要求学生记一件家务事。一位学生写成了升国旗,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呵斥了这位学生。常言道:“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这种最常见的心罚方式,从表面看似乎文明了许多,但也会对学生稚嫩的心灵与自尊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冷漠
有些老师对那些所谓的“无可救药”的学生采取放任自流、不予理睬的态度。要知道,老师的冷漠会让学生选择自我放弃。
人们都说学生是花朵,需要细心地呵护。总之,无论何种形式的心罚都是错误的。被心罚者在心灵上所受的创伤更深。因此,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尽量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处罚方式,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灵。这是因为,个人在成长中如果得到的关爱与尊重越多,则人格冲突越少,自信心也就越强。故教师对学生施教时要注重心育,远离心罚。
二、实施心育的策略探究
如何才能做到远离心罚,注重心育,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其心理能健康地成长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无为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育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所谓“无为教育”就是不教而教。它具有教育意图隐蔽性、教育手段间接性、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等特点。根据无为教育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运用无为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方法如下:
(一)认真倾听,因势利导,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教育者要认真听取教育对象的倾诉,促使其在宣泄中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当人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找人诉说。因此,教育者要善听,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都要听得进去,充分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通常学生在受到批评和指责时,总是喜欢争辩,教师不能认为这是学生不愿接受教育便声色俱厉地压制学生。有效的教育是教师让学生尽情地倾诉,在倾听学生倾诉时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等学生宣泄完了,再分析问题,指出其错误所在,引导其认识错误,并指明改正的途径和要求。例如,班上有一个学生,她学习刻苦,成绩比较稳定。一次语文测试后,笔者发现她上课时心事重重、注意力不够集中。于是,单独找她谈了一次话,原来是因为在这次语文测试上犯了几次不该犯的错误,受到了爸爸严厉的责备和训斥。了解了事情的缘由之后,笔者为她擦去眼泪,然后拿出一颗糖和一张纸,并在纸上写了:“老师把最甜的糖送给我心中最好的学生。”霎时,笔者看到学生眼里噙满了泪水,她使劲地点了点,紧攥着那张纸走了。此时使用无为教育,使说教寓于无形之中,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更易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尊重学生,热情鼓励,扬起学生自信、自强的风帆
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其潜能。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时,笔者一般都会写上各种简短的批语:“你进步真快,加油呀!”“不错!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这些批语以一种激励、一种幽默、一种期待,悄悄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调节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迂回教育,宽容处之,留给学生自悟、自育的机会
对教育对象的问题,不能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要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思考、进行自我教育。笔者班上有两位学生感情很要好,却为了班长的职位进行了激烈的竞争,落选者因心存嫉妒恶语中伤入选者,入选者感到委屈、愤恨。班会课上,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小诗: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接着组织大家讨论、分析,学生各抒己见,这两位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教育。不几日,他们又和好如初了。笔者发现这次讨论帮助他们建立了健康的心态,让他们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去看待竞争。
(四)体验成功,品尝快乐,培养学生进取、乐观的精神
有很多老师整天板着脸孔说话,动辄批评指责、很少表扬学生。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中越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越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也就越容易引导他们走向更大的成功。因此,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成功感,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情感体验以及真切的感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要持有正确的态度,要正确地看待他们,他们的身上也会有潜在的闪光点,教育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优点得以被发现。例如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不守纪律、成绩较差。但笔者发现他体育方面很有潜质。在校运会上,他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打破了两项校运会纪录,为班级赢得了几十分。他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同学们对他的看法,大家都称赞他、感谢他,并推选他当体育委员。他体验到了成功,品尝到了快乐,获得了自信,产生了向上的动力,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三、实施心育的具体建议
教师如何做到远离心罚,注重心育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要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学生,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也可能有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坚决摒弃不尊重学生主体人格的思想,因材施教,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育的方法不少,但是教师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个性各异,因此,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是实施心育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一)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心育具有针对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心育工作。例如:对缺乏信心的后进生,则要增强其自信心;对自尊心强的学生,应时时处处考虑其自尊心;对自负好胜的学生,则更应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个性各异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用爱心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育环境
小学生年龄尚小,特别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他们需要和睦、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用爱心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深情的话语赞赏他们的进步;用積极、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
(三)增强民主意识,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小学生很少会与老师进行交往,更不用说情感的交流了。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借助谈心、文体活动、家访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同时,教师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要勇于承认,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从而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心罚给学生带来的危害,要远离心罚,并要采取一切积极的、正面的方法,用爱心去指引学生成长。也就是说,必须注重心育。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学生的心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通一条绿色通道,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理解的沃土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目前,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健全和教育法的实施,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日渐减少。然而,这却被另一种精神惩罚——心罚所代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用语言或表情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心灵折磨,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心灵的惩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于体罚。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做到远离心罚,注重心育,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现就此问题及其对策作简单的探讨。
一、心罚的具体表现
(一)讥讽、侮辱
有一位小学老师布置作文作业,要求学生记一件家务事。一位学生写成了升国旗,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呵斥了这位学生。常言道:“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这种最常见的心罚方式,从表面看似乎文明了许多,但也会对学生稚嫩的心灵与自尊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冷漠
有些老师对那些所谓的“无可救药”的学生采取放任自流、不予理睬的态度。要知道,老师的冷漠会让学生选择自我放弃。
人们都说学生是花朵,需要细心地呵护。总之,无论何种形式的心罚都是错误的。被心罚者在心灵上所受的创伤更深。因此,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尽量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处罚方式,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灵。这是因为,个人在成长中如果得到的关爱与尊重越多,则人格冲突越少,自信心也就越强。故教师对学生施教时要注重心育,远离心罚。
二、实施心育的策略探究
如何才能做到远离心罚,注重心育,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其心理能健康地成长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无为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育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所谓“无为教育”就是不教而教。它具有教育意图隐蔽性、教育手段间接性、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等特点。根据无为教育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运用无为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方法如下:
(一)认真倾听,因势利导,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教育者要认真听取教育对象的倾诉,促使其在宣泄中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当人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找人诉说。因此,教育者要善听,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都要听得进去,充分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通常学生在受到批评和指责时,总是喜欢争辩,教师不能认为这是学生不愿接受教育便声色俱厉地压制学生。有效的教育是教师让学生尽情地倾诉,在倾听学生倾诉时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等学生宣泄完了,再分析问题,指出其错误所在,引导其认识错误,并指明改正的途径和要求。例如,班上有一个学生,她学习刻苦,成绩比较稳定。一次语文测试后,笔者发现她上课时心事重重、注意力不够集中。于是,单独找她谈了一次话,原来是因为在这次语文测试上犯了几次不该犯的错误,受到了爸爸严厉的责备和训斥。了解了事情的缘由之后,笔者为她擦去眼泪,然后拿出一颗糖和一张纸,并在纸上写了:“老师把最甜的糖送给我心中最好的学生。”霎时,笔者看到学生眼里噙满了泪水,她使劲地点了点,紧攥着那张纸走了。此时使用无为教育,使说教寓于无形之中,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更易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尊重学生,热情鼓励,扬起学生自信、自强的风帆
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其潜能。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时,笔者一般都会写上各种简短的批语:“你进步真快,加油呀!”“不错!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这些批语以一种激励、一种幽默、一种期待,悄悄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调节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迂回教育,宽容处之,留给学生自悟、自育的机会
对教育对象的问题,不能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要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思考、进行自我教育。笔者班上有两位学生感情很要好,却为了班长的职位进行了激烈的竞争,落选者因心存嫉妒恶语中伤入选者,入选者感到委屈、愤恨。班会课上,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小诗: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接着组织大家讨论、分析,学生各抒己见,这两位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教育。不几日,他们又和好如初了。笔者发现这次讨论帮助他们建立了健康的心态,让他们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去看待竞争。
(四)体验成功,品尝快乐,培养学生进取、乐观的精神
有很多老师整天板着脸孔说话,动辄批评指责、很少表扬学生。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中越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越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也就越容易引导他们走向更大的成功。因此,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成功感,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情感体验以及真切的感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要持有正确的态度,要正确地看待他们,他们的身上也会有潜在的闪光点,教育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优点得以被发现。例如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不守纪律、成绩较差。但笔者发现他体育方面很有潜质。在校运会上,他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打破了两项校运会纪录,为班级赢得了几十分。他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同学们对他的看法,大家都称赞他、感谢他,并推选他当体育委员。他体验到了成功,品尝到了快乐,获得了自信,产生了向上的动力,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三、实施心育的具体建议
教师如何做到远离心罚,注重心育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要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学生,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也可能有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坚决摒弃不尊重学生主体人格的思想,因材施教,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育的方法不少,但是教师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个性各异,因此,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是实施心育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一)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心育具有针对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心育工作。例如:对缺乏信心的后进生,则要增强其自信心;对自尊心强的学生,应时时处处考虑其自尊心;对自负好胜的学生,则更应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个性各异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用爱心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育环境
小学生年龄尚小,特别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他们需要和睦、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用爱心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深情的话语赞赏他们的进步;用積极、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
(三)增强民主意识,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小学生很少会与老师进行交往,更不用说情感的交流了。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借助谈心、文体活动、家访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同时,教师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要勇于承认,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从而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心罚给学生带来的危害,要远离心罚,并要采取一切积极的、正面的方法,用爱心去指引学生成长。也就是说,必须注重心育。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学生的心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通一条绿色通道,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理解的沃土中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