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凑的水下“航母杀手”]台湾潜射型“雄风”2反舰导弹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6月,台湾媒体突然透露,台海军利用潜艇水下试验发射了潜射型“雄风”2型导弹。外界认为这与大陆即将试航的首艘航母有关,为似平趋于平静的台海局势平添了变数。那么,台湾在这方面的能力究竟如何呢?
  
  仰慕已久的尝试
  
  台湾试验潜射型“雄风”导弹虽然很突然,但发展潜射导弹的想法却由来已久。
  有个擅长潜水的“叔叔”辈 台湾“雄风”导弹最早师从以色列的“伽伯列”,但英阿马岛战争使台湾认识到了“伽伯列”的不足,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转而向美国求购“捕鲸叉”。“捕鲸叉”导弹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初发展的一种多平台反舰导弹,其潜射型是世界上最早的潜射反舰导弹之一,美国为其开发了无动力运载器,远销到了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令台湾当局懊恼的是,此时美国出于抗衡苏联的目的,与中国大陆展开了全面军事合作,这使台湾吃了闭门羹。但美国也没有放弃对抗中国的想法,通过商业公司与台湾科研机构接触,同意提供“捕鲸叉”导弹的核心架构和元器件,允许台湾使用“捕鲸叉”技术发展一种类似的反舰导弹。台湾“中山科学院”因此提出了“雄风”2反舰导弹发展计划,这就是为什么“雄风”2与“雄风”1外貌截然不同的原因。在采购法国涡轮喷气发动机后,台湾最终研发出了舰射型“雄风”2导弹,以后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开发了岸射型、地面机动型(题图)和“雄风”2E陆基巡航导弹,并开始了空射型和潜射型的发展。
  望穿秋水“寻亲路” 由于“雄风”2导弹模仿“捕鲸叉”而来,因此同“捕鲸叉”一样具备潜射型改装的先天条件。“捕鲸叉”潜射型采用533毫米鱼雷管发射,弹长4.64米,弹径0.343米,重0.68吨。“雄风”2弹长4.17米,弹径0.4米,重0.685吨。其中改装影响最大的就是其弹径比“捕鲸叉”大5~6厘米,虽然小于533毫米鱼雷管口径,但考虑到弹翼根部未折叠部分和运载器厚度,其改装难度还是较大。媒体透露,台湾从2001年就开始研制潜射型“雄风”2,所用时间远大于空射型,甚至大于制导原理完全不同的巡航型,这主要和台湾潜艇少,及其制海战略不急需有关。台湾近年大力发展了地面机动型“雄风”2反舰导弹,认为大陆海上武器射程有限,岸防反舰导弹射程足以覆盖大陆船团的游弋区。但近年来,大陆发展航母的消息使台湾认识到,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编队可以在岸基和水面舰艇反舰导弹射程之外,利用舰载机从台湾北部,甚至东部发起对台攻击,因此开发潜射型反舰武器威慑航母、在远海制海作战,成为急需。
  反航母的“秘密武器” 台湾加快发展潜射型“雄风”2导弹是近5年的事,虽然在此期间多次向美国求购潜艇和新型“捕鲸叉”导弹,但都遭到拒绝。它不得已故伎重演,再次与美国公司私下接触,引进潜射导弹必需的水下运载器技术。在美国帮助下,台湾初步完成了潜射型“雄风”2导弹相关系统的开发。2011年6月,台湾“中科院”与海军联合,以“瑞龙项目”战力测评演习为名,在左营外海进行了秘密试验。台湾海军调派了大量水面舰艇部队参加,最先进的“海龙”号潜艇利用鱼雷发射管完成了导弹的投送与发射。此次发射初步检验了水中发射和弹道情况,为以后改进奠定了基础。估计不久台湾就可能在两艘“海龙”级潜艇上装备“雄风”2导弹,与鱼雷混合部署,依据任务不同决定载弹的数量和比例。
  
  并非一蹴而就
  
  目前世界上现役的大多数潜射反舰导弹都是从舰对舰导弹发展而来的。由于潜射导弹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水中弹道和水密环境,因此改装过程有一定难度。例如,美国“捕鲸叉”潜射型和水面型服役相差4年,法国“飞鱼”潜射型与水面型服役相差近10年,法国最新的SCALP反舰导弹潜射型与水面型服役相差也在10年以上。可见潜射型的改装还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障碍。
  运载器的开发 潜射导弹发射通常有“干”、“湿”发射两种方式,区别就在是否使用专用运载器。“湿”发射的导弹水密性较好,其在水中直接与海水接触。“干”发射是为了解决导弹水密性问题,而使用专门的水下运载器将导弹包裹在运载器中,出水后再适时脱离。美国的“战斧”、俄罗斯的“星光”和“海妖”均无运载器,为“湿”发射。这种发射方式增加了导弹的出水速度,提高了导弹出水姿态的稳定性,而且避开了采用运载器方案需解决的水面弹器分离这一技术难题。但这种方式增加了导弹结构的复杂性,而且水下助推器的噪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潜艇发射时的隐蔽性。美国的“捕鲸叉”、俄罗斯的“桑普森”和法国的“飞鱼”均采用了运载器,为“干”发射。这种方式虽然存在运载器出水后弹器分离的技术问题,但可方便地解决导弹与发射管之间的接口协调与匹配问题,获得较好的水动力学特性。一般来说,采用“湿”发射的导弹都是在设计之初就有潜射方案,已经考虑到了导弹水密性和适配性问题。而“雄风”2和“捕鲸叉”一样,最初都没有潜射方案,因此它很可能也采用了与“捕鲸叉”一样的浮力运载器方案。这种运载器在水下是无动力的,靠浮力滑向水面,并呈45°角出水。出水后头盖打开,同时导弹助推火箭点火,导弹与运载器分离。导弹离开运载器后,鳍板、舵面和尾翼展开,进入空中弹道。这种“干”发射较原始,可靠性不高。
  鱼雷管的适配 目前国外许多潜射导弹都尽量兼容鱼雷管发射,这使其战场武器使用灵活性大幅提高。“雄风”2的外形没有“捕鲸叉”那么简洁。它在头部上方异想天开地增加了一个光学传感器头,还有纵贯全弹的背脊,加之弹径比“捕鲸叉”大5~6厘米,而腹部进气道和弹翼根部未折叠部分的轮廓要大于为适配器预留的数值,加上适配器也要占用一定的厚度空间,这使其不经过改造实际无法放入533毫米鱼雷管。
  折叠弹翼的改造 “雄风”2导弹在矩形发射箱内弹翼是折叠状态,主弹翼根部约1/3处有明显的折叠线。从台方透露的数据可知其翼展为1.2米,参考其弹径可以推算出,“雄风”2导弹折叠后的外部最大轮廓直径达到0.66米左右,已经超过了533毫米标准鱼雷管的直径。因此在对“雄风”2进行潜射改造时,需要增大折叠弹翼的折叠部分,这就超出了最佳折叠空间要求,会使弹翼折叠力矩明显增大,增大了弹翼展开的难度,可靠性随之降低。这也是台湾工程人员需要克服的障碍之一。
  点火的可靠性 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800倍,所以固体火箭发动机在水下的工作环境与在空气中大不一样。随着深度的变化,外压也随之变化,导弹在水下的推力矢量控制变得相当复杂。虽然使用了运载器,降低了导弹弹体承受的静压载荷,但从前面运载器的使用可以看出,它需要严格按照出水、开盖、点火的程序进行,这需要若干个传感器感知导弹状态,发出指令。但水中弹道的水流和水压变化都可能使传感器失效,导致发射程序紊乱,使导弹点火时间提前或推迟,这种错误将使导弹失去控制。
  台湾这次为测试潜射型“雄风”2导弹,组织了较长时间的大规模演习进行掩护。媒体透露,台军方在6月曾进行至少3 梯次的“瑞龙项目”测评演习,每梯次都连续两天,实施时间都在夜间至隔日清晨,最近梯次是6月29日、30目的跨夜式操演。可见,这次测试项目较多,持续时间较长,估计试验结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或还没有完成最终测试。因为按照惯例,台军方会大肆宣传此类具有潜在威慑能力的武器。
  
  性能喜忧参半
  
  “雄风2”潜射型导弹有着潜射导弹共同的优点,也有着其自身先天不足的缺点。
  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的主要优势在于隐蔽性和突然性。“雄风”2潜射型导弹选择了较为原始的无动力浮力运载器方案,这既是其处于技术初级阶段的无奈选择,也是师从其前身“捕鲸叉”的低风险选择,还是台海特殊海洋水声环境的灵活选择。通常潜射导弹的发射深度在40~80米,在这样的深度使用浮力运载器可以使其以寂静方式离开潜艇,并依靠正浮力使导弹运载器穿过水层,就可消除噪声和热辐射。“雄风”2导弹射程100-160千米,潜艇可以在距离目标很远的距离上发射,并随即转入机动潜航,整个过程很难被发现。但是由于台湾无法公开试验这种导弹,而且这种导弹需要潜艇和海上观测系统配合,在台湾狭小的地理海洋空间内很难作大规模测试,加之台湾采用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因此其可靠性不高,很容易产生哑弹。
  “雄风2”潜射型导弹攻击距离远,超出了所谓的“防区”,但这使本艇或附近舰船无法引导导弹。苏联大多采用舰载直升机担负中继引导的任务,而台湾难以在战时掌握海上制空权,因此其潜射攻击很可能采用冒险靠前的水面潜艇或岸上雷达实施引导。这种引导很容易被外部电磁信号干扰,而且导弹在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打击编队中的舰只时,也无法确定确切目标,易遭到干扰。
  “雄风”2潜射型导弹选择了标准鱼雷管发射方案,可利用现有的鱼雷管,适装性好,发射平台多,潜艇上的备用架可装多枚导弹,提高了潜艇的作战持续时间。但毋庸置疑的是,鱼雷、导弹争管,在应急情况下艇的自卫能力降低,一次发射导弹的数量少,无法实施饱和攻击;对导弹的主尺度和重量限制严格,影响了导弹的射程。台湾1981年向荷兰采购2艘“海龙”级潜艇,分别为“海龙”、“海虎”号。该艇下潜深度210米,在舰首有6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24枚鱼雷。装备“雄风”2潜射导弹后,鱼雷的装载量就要减少。
  
  显而易见的威胁
  
  台湾近年急切发展潜射型“雄风”2导弹,与其竭力维持台海军力平衡、坚持“以武拒统”有关。潜射型导弹的服役将改变台湾海军现有作战样式,增大了对大陆海上和近岸陆上目标的威胁。
  突击航母,威慑我大型海上编队 台湾所称潜射型“雄风”2导弹秘密试验,却被台湾媒体很快曝光,这让人不免怀疑是台湾当局自导自演的泄密闹剧,其真正目的是抵消大陆发展航母的舆论和心理压力,给台湾民众服下镇静剂,缓解民众对当局无所作为的指责。但实际上,这种武器对航母的针对性很强。虽然航母拥有强大的反潜能力,但潜艇仍是其主要威胁,冷战时期和近年都发生过潜艇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敌航母编队附近的情况。台湾“海龙”潜艇配备100千米以上射程的导弹后,就可以潜伏在反潜防御较为薄弱的100千米区域外,发动潜射导弹攻击。导弹进入编队目标区后,无论是对航母还是对护航舰的打击都是致命的。特别是对我即将服役的航母舰队,其舰队反潜经验少,导弹近距离防御能力弱,因此其威胁是显而易见的。这需要航母编队扩大反潜巡逻范围,无疑增加了我服役初期航母编队的负担。
  对陆突袭,精确打击我纵深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曾从“雄风”2反舰导弹改装成功了“雄风”2E地地巡航导弹。如果“雄风”2E改装为潜射,或将“雄风”2E的制导和任务规划系统移植到潜射型“雄风”2导弹上,将使台湾具备潜对地的攻击能力。台湾海军可以利用潜艇巡航在我东南沿海、甚至渤海附近,对我上海、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实施攻击,也可对我沿岸浅近纵深导弹阵地、雷达站和指挥所实施防区外精确打击。
  非对称攻击,实施境外制海作战 台湾《自由时报》就台湾自制潜射型反舰导弹评论称,这将大幅“强化台湾潜艇的境外攻击能力”。台湾目前有2艘“海狮”级、2艘“海龙”级潜艇,均使用533毫米标准鱼雷发射管。如果配备潜射型“雄风”2导弹,这些潜艇就能在远离台湾本岛的区域,或在我预设战区外对我海上登陆、封锁舰只或远洋运输船及作战补给船团实施制海作战。
  潜射型“雄风”2导弹虽然在技术上东拼西凑,可靠性和作战使用性能并不太高,但可非对称地对我构成海陆威胁,值得我们警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