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新题材,塑造新形象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ieD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你是我的宝贝》是一部以智障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家黄蓓佳用充满爱的笔触,以亲切、清新、毫不做作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智障孩子的生存空间和内心世界,为读者打开了直面这个特殊群体的一扇窗,打破了人们对智障儿童可能存在的忽视和误读。作家通过刻画贝贝的形象,突破了以往作品中的快乐写作,开始探索关于生命的深刻写作。同时,这一特殊领域的开拓也填补了儿童小说创作题材的空白。
  关键词: 黄蓓佳《你是我的宝贝》特殊群体题材形象
  
  2008年出版的《你是我的宝贝》作为“黄蓓佳倾情小说系列”之一,延续着“倾情小说系列”的主题。只是,与以往关注的“孩子”不同的是,作者把目光放在一个特殊的孩子身上。
  小说中的主人公贝贝是一个十岁的智障男孩。在他两岁时,父亲在野外考察中不幸遇难,母亲难以承受生活的打击离家出走,从此,贝贝与奶奶相依为命。慈爱、宽容的奶奶以顽强的毅力训练贝贝,使贝贝长成为一个、乖顺、淳朴善良、热爱大自然的孩子。十岁那年,奶奶因心脏病去世,贝贝被送往福利院。贝贝的命运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尤其是小区的水电维修工李大勇。大勇是个很有个性的“80后”,平时做事有点“不靠谱”,然而他被贝贝的纯真吸引和打动了,他一直非常关注着贝贝的成长。贝贝在福利院住了一段时间后,舅舅、舅妈带着儿子小胖从农村来到城里,成为贝贝的监护人,舅舅和舅妈的初衷并非源于同情和爱,而是想以照顾贝贝为代价,从农村人变成城里人。两个大人、两个孩子、外加一条叫“妹妹”的大狗从此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发生了许多令人伤感也令人难忘的故事。在贝贝纯真心灵的映照下,舅舅、舅妈的私心逐渐得到洗礼,而大勇也在关照贝贝的同时懂得了生活中的真爱和责任,逐渐成熟起来……
  一
  病残儿童在黄蓓佳以往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比如《小船,小船》中的芦芦,《在你的身后》中的“我”,《天边的桃林》中的桃叶,《窗外的石榴花》中的小聪“等”。黄蓓佳曾经表达道:“身体残废的孩子,心灵应该是健全的,他们也应该有他们的理想、爱好、脾气、性格,有自己的爱和憎,有自己的喜和怒。他们也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在黄蓓佳这些小说中,描写的都是肢体残障的儿童,与大多数描写肢体残障的作品相似,通过“肢体残疾”的特征,放大主人公“身残志坚”的毅力和品质,以及周围人的同情和帮助,从而渲染励志和感恩的基调。这一类作品,也容易给读者带来感动,但大同小异的素材往往流于煽情的模式。
  黄蓓佳在《你是我的宝贝》中,刻画了一个在智力上有障碍的孩子,主人公贝贝尽管在智力上有所缺陷,但心灵上单纯无暇,犹如一个透明的天使,把生活中种种的肮脏和丑陋照得原形毕露。作者通过这个孩子,透视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命运,也映照了我们正常人对这类群体的误读。同时这个“特殊”的孩子的塑造,使得作家突破本人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也成就了中国儿童文学中的一个新的典型形象。
  黄蓓佳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一直在试图彰显关于爱和责任的姿态。从她的《小船小船》、《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亲亲我的妈妈》等小说中,都能读出这样的姿态,这一姿态体现在作品中是一份作家的心绪:母爱、温柔、期望、困惑、忧虑……通过故事让这一切明晰起来,从而形成了黄蓓佳式的平和和温暖。
  新作《你是我的宝贝》一如既往地在实现作家的这种姿态,但面对新题材的尝试、新形象的塑造,黄蓓佳在探索中有着自己的创新和超越。
  二
  对智障孩子贝贝形象的塑造和特殊心理的刻画,对黄蓓佳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在对这个角色复杂的心理特征的把握上,黄蓓佳的笔触并没有达到她创作前的想象,她自己在后记中提到,为了写好这个形象,特地去培智学校和智障孩子生活在一起,体验他们日常的生活。短时间的体验和观察并没有让作家很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特殊孩子的真正特点,作家在作品中对贝贝的刻画也只是流于表面的特征。但作品中,作者用“4个小笼包子”、学习洗澡、与大狗“妹妹”每天巡逻、高兴时抱在一起打滚、做蝴蝶标本与丰富的蝴蝶知识等典型细节,把一个10岁孩子的固执天真、善良热情、水晶一样纯净透明的心灵,与智障儿童的思维发育水平低于实际年龄,但往往又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超常能力的特点巧妙地融于一体,让贝贝的形象多了几分真实和生动。
  当然,作家是在塑造一个文学形象,对贝贝的刻画也没必要停留在智障的层面上,只是通过贝贝身上的特殊性,来表现对这一类群体的关注和尊重,进而引出珍惜、关爱、呵护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揉合着对生命、对人、对自然的本意和价值的思考和探索。从这一点上看,黄蓓佳的尝试和探索是成功的。
  黄蓓佳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她不是把贝贝作为弱者去描绘,而是把贝贝塑造成一个值得珍惜的宝贝,这是黄蓓佳的创新和超越。贝贝从喜欢和善于捉蝴蝶做标本,到发现紫金山上死去的珍稀中华虎风蝶,做了一件大事,在晚报上登出照片,被称为拥有“最可爱笑容”的孩子。这是生命的奇迹、教育的奇迹。这个奇迹也启发了方老师为智障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认识自然——从蝴蝶开始”。这是一堂“美如仙境”的课,“满天的蝴蝶。满天缤纷的色彩。满天都是孩子们的眼睛,乌黑而晶亮”。最后,贝贝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加入了“虎风蝶行动”,在“捡起每片垃圾,让紫金山畅快呼吸”的口号声中,在担任旗手的贝贝的带领下,孩子们出发了。这是走向成长的出发,前面有广阔的空间在等待着他们。在这里,黄蓓佳的文学想象和艺术构思能力令人叹服。蝴蝶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象征着以贝贝为代表的智障孩子也能自由地高高地飞翔。
  三
  在这部作品中,贝贝的奶奶的形象最为感人。这是一个爱与理智的化身,是一个几乎具有神性的形象。奶奶不仅不离不弃、精心照顾孩子的日常饮食起居,而且做了两件极其伟大的事情:一是通过耐心的训练让孩子能生活自理,这是一个人能有尊严地活着的前提;二是让孩子培养起一个能发挥自身特长的爱好,这是能使一个人感觉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这两件事的意义非比寻常,对于智力体力正常的人来说,我们轻而易举地就拥有了这些,而对于一个智障儿童来说,能够活下去都已经十分艰难,他们中有多少人还能奢谈“实现自我价值”?奶奶为了让贝贝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并有着自己的生活,为了让贝贝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现,她用自己的慈爱、宽容、自尊和顽强托起了这个生命。
  而书中另外一个人物,一个被称为“80后”的年轻人李大勇,也成为这部作品中的一个闪光点。李大勇作为“80后”的典型,他带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青涩、叛逆的特点,但他善良,富有爱心,他一直想领养贝贝,但他的爱并非只是单方面的付出,在帮助贝贝的过程中他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李大勇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在当下,在各种媒体常常把“80后”概念化的背景下,作家忠实于自己的观察,塑造了一个相当“正面”的“80后”形象。对李大勇的正面塑造,从传统意义上看,是“树典型”的成功之范,但仔细品味这个人物,会发现,作家是否是在刻意地试图给“80后”树立一个正面,以此为媒体概念中的“80后”拨乱反正?对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收养贝贝的举动,以及在人物处境的真实性上过于平面化、完美化处理了,缺乏立体感。当然,作家大胆构思一个“80后”的新形象,已经给读者带来一阵惊喜和感动。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他们与小动物往往最为亲近,这就使小动物成为儿童小说常常出现的形象。在《你是我的宝贝》中,除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中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动物角色。
  一个是一条叫“妹妹”的大狗,它是贝贝忠实的伙伴,亲密无间、无拘无束、忠诚淳朴,对贝贝毫无歧视,与贝贝完全平等、百分百信赖和无保留地相互接纳。它几乎成了贝贝的守护神。它是亲情友情最纯粹的符号,它代表着在这个充满世态炎凉的世界上无依无靠的贝贝最需要的东西,它的存在反衬出人类的弱点。同时,有这么一个小动物置于故事中心,无疑会给故事情节和场面带来诸多变化和趣味。
  另一个角色是蝴蝶,它是贝贝的精神寄托,是贝贝的内心释放、精神升华的物质体现。它是希望,是引导贝贝走出残障生命,走向价值生活的灯塔。它的存在是在告诉人们,智障儿童也有需要被尊重的精神世界,也有梦想和追求美的权利。智力上的障碍并不代表精神世界的残缺。小说接近结尾处,将方老师在教室里用一幅百花图吸引成百上千只蝴蝶并将之放归大自然的场面,写得十分唯美而感人,同时也形成了全书的高潮,令读者为智障儿童的心灵世界所震撼。
  四
  在《后记》中黄蓓佳如此写道:“一个智障的儿童,就是一块透明的玻璃,一面光亮的镜子,会把我们生活中种种的丑陋肮脏照得原形毕露。在纯洁如水晶的灵魂面前,人不能虚伪,不能自私,不能狭隘,更不能起任何恶念。善和恶本来是相对的东西,一旦‘善良’变成绝对,‘恶’也就分崩离析,因为它无处藏身。”“我甚至想,在这个地球上,如果人和人的关系都简化成贝贝的模样,世界又该是什么模样?”①这是一种自省,更是一种敬畏,对生命的敬畏。黄蓓佳从这些智障孩子的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震撼,在她的笔下,贝贝的障碍已然成了一种童稚的笨拙,憨态可掬。作家是在用一双善意的眼睛来观察贝贝的生存状态,因而,整部作品都洋溢出明亮而温暖的调子。就像小说开篇时的那个金色黄昏,有绿树,有清水,有亲昵的大狗陪伴,有善意的邻里,“空气中弥漫着水的气味,湿润的气味,生命的气味,清凉,甘甜”。②
  黄蓓佳还坦言道:“我写这样的一本书,不是为了‘关注弱势群体’。绝对不是。我没有任何资格站在某种位置上‘关注’这些孩子们。我对他们只有喜爱,像喜爱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他们更有尊重,因为他们生活的姿态是如此放松和详和。”③
  黄蓓佳以爱为出发点,带读者去感受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就在我们周围、和我们平等、对我们却相当陌生或者会被误解的世界。在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不仅只有智障的孩子,而且有着各种各样障碍的孩子们,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在阅读范围之内触及这个题材的作品仍少之又少。黄蓓佳的发现,是一种尝试,也是一次突破,更是一份希望。这种尝试和突破,将给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启发,同时也促使儿童文学工作者去探索关于这类特殊群体的特殊儿童文学问题。
  
  注释:
  ①黄蓓佳.你是我的宝贝[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4:253.
  ②黄蓓佳.你是我的宝贝[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4:1.
  ③黄蓓佳.你是我的宝贝[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4:252-253.
  
  参考文献:
  [1]黄蓓佳.你是我的宝贝[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4.
其他文献
摘 要: 沈从文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作家作品评论集《沫沫集》,坚持以艺术为本位,弘扬文学的本体性;运用直观感悟式的思维方式,体现独特的批评风格;采用人格化的批评方法评论作家作品,体现独特的批评个性;始终贯穿审美追求和对美与善的渴望。  关键词: 沈从文 《沫沫集》 批评风格 审美追求  沈从文是京派代表作家,作为二十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京派作家关注人生,主张文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现实和政治斗
沂河的水,极为清澈,一眼就能睹见河底的沙石,自由自在的鱼儿,以及飞翔的鸟雀,还有皑皑白云蓝汪汪的碧空……那番清澈劲儿,直叫人稀罕。那种意境,即便李白杜甫也难以书写。  当然,这是1943年的沂河水。  河边,花儿开得正艳,也欢。最不起眼的苦菜,也顶着小黄碟儿,在炫耀它的俊俏;野草莓,当然更不甘寂寞,花瓣开得异常浓烈,让人付出若干爱意……河水见证着它们的娇媚容颜。  杜月季,在河边洗衣裳,洗再度利用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是一篇文字精练、寓意隽永的课文,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是以对文章的深刻认知和准确把握为前提的。下面,我们来细读这篇课文,并结合作者的经历,知人论世,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了解文章内外的故事,以期为朗读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资源。  这里,教师可以从人物解读的角度来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故事,剖析他们的性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物,并读出他们的特点
摘 要: 《阿拉斯托》是诗人雪莱早期的重要诗作之一,其奔放的想象、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晦涩难懂的语言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使其文学思想与内涵得以多角度解读。本文从该诗中展现的雪莱矛盾的精神世界入手进行研读与分析,以期让读者了解《阿拉斯托》中蕴含的雪莱对浪漫主义理想的探询与思考。  关键词: 《阿拉斯托》 孤独 浪漫主义理想  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y,1792—182
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又一次激荡起了我最初走上讲台时的原动力。《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以独有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日本教学改革的历程和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  一、“静悄悄”而又不是静悄悄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师课堂,都是以“热热闹闹”的吸引眼球的设计和灵动感为主。没错,时刻掌握课堂
语文记忆,语文学习的客观存在  语文记忆,即对语文学习中经历的人、事、物,若干年后仍能在脑海里保持清晰的印象。虽然少有教师这样旗帜鲜明地提出过,追寻过,但它就这么真真切切地客观存在着,存在于每个语文学习者的心里。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朱自清先生所勾勒的父亲伛偻的背影,成为多少人心底磨灭不了的印记。这是教材给我们的语文记忆。  而赵家璧先生在《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  本文语言朴素而又严谨,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充分体现了季先生作品炉火纯青的语言境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还能带给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一、关注教学实效  基于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
实现核心信息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是维护国家和军队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信息技术覆盖范围较宽,但最重要、最基础事关安全的核心技术仍然是以微处理器(CPU)为代表的芯片技术和以操作系统(OS)为代表的基础软件技术。近20年来,国家一直把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作为推进核心信息技术自主可控战略的重要抓手。  自主可控的根本目标是安全可控  严格意义上,安全可控应包括三方面内涵:一
作者简介:    丁龙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北方文学》《地火》《石油文学》《短篇小说》《章回小说》等四十多家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集一部、长篇小说一部。现就职大庆油田电视台。   哈达岭属长白山的支脉,有多少个山头,多少条沟,延伸多远,没人数过,也没谁用尺量过。南岭乡医院,就在一条沟里,是幢钢筋水泥的三层楼房,斑驳的墙面,白癜风似的,露出灰黑的底色。顶灯是白炽灯
摘 要: 随着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影视字幕翻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愈发突出,对外来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的角度,对英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中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影视字幕中的指导作用,为影视字幕的翻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字幕翻译 《唐顿庄园》 三维转换  引言  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