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慰
如果非要说雾霾跟大店村有点什么关联,那就是霾天出门最好戴个口罩,而大店正好造口罩。大店的口罩造出了名,就得名口罩村。媒体过来报道过几回,总结出一条规律:环境越糟糕——禽流感,非典,H5N1,雾霾,一波接一波——大店的口罩销量也跟着一路往上走。
但现在,大店人说他们跟雾霾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已经是从村里到市里各级领导对媒体一致的口径。他们最讨厌被说成“发国难财”。事实上大店只能生产普通民用口罩,防不了禽流感,也挡不了雾霾。大店人也没否认这点,“我们的口罩就是防尘,保暖,时尚”,口罩协会会长姜秀彬说,“你想那雾霾,防毒面具都防不了,口罩挡得住?”曾有村民想在口罩包装上标上“防PM2.5”,姜制止了他,“咱不能误导人家。”
“其实消费者也知道,戴口罩就是个安慰。”48岁的姜秀彬是个乐于在饭桌上成为焦点的人物。作为全村三百余户口罩企业的带头人,所有跟口罩村相关的采访都绕不开他。“我跟他们(外地媒体)说大店是唐朝建的,”他用本地话跟胶州电视台记者大谈采访经,“他们回去就写唐代建的,哈哈。”从我在胶州市图书馆查到的资料来看,这个论断并不确切,至少不算严密。

我问姜秀彬,有没有不参加协会的企业,“我想除非他脑子坏掉了,我们都是无偿服务。”他有些轻蔑地答道,“据我所知好像没有不参加的,不依靠集体是绝对不行的。”现在,大店村800户居民中的三百余户都开起了口罩厂,全村95%的人口的生计与口罩相关。
“除了学生和小孩,所有人都在做口罩。”姜秀彬说,这个产业不需要力气和高科技,手能动眼睛看得见就可以做。全村没有闲人,老头老太们过去在街上遛达,现在全进了厂子做工,一个月下来就能挣两千。就在他处老人颐养天年之时,他们在大店村的同龄人正为家庭创造不菲的收入。
每月两千的工资,实际上可以招到更年轻的劳动力以提高生产率,但这正是口罩村的无奈之处。受制于远离城市的地理因素,大店很难从外面吸引年轻人过来工作,不少人把分厂开到了邻村。
新秩序
中午11点多,我们在护院的牧羊犬慑人的嚎叫声中走进“梦思得”口罩厂。这里正在生产绣有海绵宝宝、青蛙王子和熊出没等动漫图案的口罩。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太太负责将成品套在纸壳上装进包装袋,10秒钟一个。她旁边的一个年轻的姑娘正在用高速缝纫机完成包边。孙伟(他是大店村的女婿)介绍,他这里每天能做3000只口罩。现在是淡季,厂里有20个工人,多的时候能达到40个。
工人们都是同村的乡亲。我们的到来对他们完全没有造成影响,他们保持了一种纪律式的安静,每个人都认真(或者假装认真)忙于自己手头的活计。至少在态度上他们是职业的,虽然他们都没有戴手套(或许是因为影响手感)。到11点半,所有人又像定好的闹钟一样,在一分钟内陆续停下来,午休时间到了。梦思德口罩厂不提供午饭,工人们需要在一个半小时里回家、吃饭(或许还得做饭),然后回到岗位上。
无论从格局到村民,大店都已经很难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村庄的定义。从村口那个巨大的金色隶书招牌进来,空旷的主干道以及大小不一的厂房(当然也是他们的住所)构成了一种工业时代的秩序感。但他们的田地还在,小麦正无精打采匍匐在地,等待第一场冬雪的降临。大店人并未抛弃农业,即便是姜秀彬会长,也说地还是要种的,因为“农民的本职不能忘”。姜秀彬说,这里的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往外出售呢。
但他也承认自己差不多从涉足口罩业开始便没再下过地,他甚至记不清家里土地的确切面积。如今,收割机能在一天之内割完全村的麦子。所以,是机器在帮助大店村人履行农民的职责。村民之间——按照姜秀彬的话是“一家人”,则在20年的口罩业发展中变成了商战中的同行,或者是雇佣关系。
时尚
似乎是为了说明与姜以习之间并无过节,姜秀彬找来了姜以习的儿子姜立一接受采访。姜立一与姜秀彬年纪相仿,作为口罩协会的骨干人员,他亦赞成父亲不跟媒体接触为好。“这几天他没在家。”姜立一含糊地解释道。
在姜立一看来,村民间并不存在很严重的竞争,因为全国的口罩市场太大,每家都有自己的主顾。他家的口罩厂每年都会做出十几个式样,最终会有三五个受到客户认可批量生产。“花色不用找专人设计,自己就能搞定。”姜立一说,客户会提出很具体的需求——比如他们会问有没有“熊出没”。他不认为村民间会抄袭花色式样,“关系好才做一样的”,这个回答让我稍感意外,他解释道:“有好式样大家一起分享嘛,我们一起制定最高最低价。”
在我看来,这些口罩都太过花哨。但与我同行的一位大学生“村官”却很高兴地在姜以习家中精心挑拣了一批卡通口罩,它们将被赠送给今年跟她一起来到胶州的其他“村官”们。大店的村民显然能比我更好地理解口罩的时尚功能,他们还开发了一款夏季专用的纱质口罩,它的特色是宽大的下摆可以遮住整个颈部,具有防晒功效。
姜秀彬认为大店的口罩算不上花哨,“南方的厂子做的那些就更花,我们的还是比较朴实。”他说,那种更新更快,“我们不敢做,怕做不好就浪费了。这就有点像时装。”
式样过时的风险就是积压,厂长们将不得不亏本甩卖,对小企业而言,这有时会是灭顶之灾。但村民们似乎在保守与时尚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这不仅体现在生产上,也是他们的生活态度。一些人家的客厅反映了他们普遍的实木偏好,那些谈不上考究却也得体的家具和装潢表现出他们生活的优渥。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家中都备有两种以上的茶(要知道茶在北方农村并不常见),而且他们懂得红茶的泡法。我见到的几位中年女主人颇为细致地修整了她们的眉毛,有一位似乎还用了唇彩。
无为
口罩村的名声让各地的批发商慕名而至,但大店并不总能让客户满意。一些批发商提出过滤粉尘,阻挡细菌、病毒的要求,这些已然超出了大店人的生产能力。也有人表示将革新技术,做出更有科技含量的口罩,这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率。但更多人表示无所谓,每只挣几分到一毛多的利润也过得去。“利润再多你也干不了啊,做点力所能及的就可以了。”姜立一说。毕竟全国的市场太大,光两层布的口罩还做不过来呢。
2013年年中,大店村接到一条即将影响全村命运的大新闻:青岛新机场已完成选址,地点就在大店所在的胶东街道办事处。这意味着,在此处繁衍生息近七百年的姜姓人将面临集体拆迁。几乎所有被访者都表示没想好应对方式,他们的回答是,“走一步看一步。”姜秀彬希望政府能批准建设一个规模口罩生产基地,“不需要太多地方,100亩就够,把几百家企业集中在一起,我早想好了。”
而更长远的问题是,年轻人对口罩业普遍缺乏兴趣。很多口罩厂已颇具规模,但他们的下一代似乎无意接班。姜立一的女儿在胶州的房产公司上班。“接班?她看着就头疼。”姜立一说,但他并不觉得可惜。对大店人来说,做口罩跟过去种地无甚差别,它只是谋生的手段。
姜秀彬的儿子也早已远离大店,现供职于上海的一家银行。“年轻人觉得呆在这里封闭,走不出去。他们想出去闯一闯。”姜秀彬表示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但他更乐于享受现在的生活,“自己说了算总比给人打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