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口罩村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慰


  如果非要说雾霾跟大店村有点什么关联,那就是霾天出门最好戴个口罩,而大店正好造口罩。大店的口罩造出了名,就得名口罩村。媒体过来报道过几回,总结出一条规律:环境越糟糕——禽流感,非典,H5N1,雾霾,一波接一波——大店的口罩销量也跟着一路往上走。
  但现在,大店人说他们跟雾霾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已经是从村里到市里各级领导对媒体一致的口径。他们最讨厌被说成“发国难财”。事实上大店只能生产普通民用口罩,防不了禽流感,也挡不了雾霾。大店人也没否认这点,“我们的口罩就是防尘,保暖,时尚”,口罩协会会长姜秀彬说,“你想那雾霾,防毒面具都防不了,口罩挡得住?”曾有村民想在口罩包装上标上“防PM2.5”,姜制止了他,“咱不能误导人家。”
  “其实消费者也知道,戴口罩就是个安慰。”48岁的姜秀彬是个乐于在饭桌上成为焦点的人物。作为全村三百余户口罩企业的带头人,所有跟口罩村相关的采访都绕不开他。“我跟他们(外地媒体)说大店是唐朝建的,”他用本地话跟胶州电视台记者大谈采访经,“他们回去就写唐代建的,哈哈。”从我在胶州市图书馆查到的资料来看,这个论断并不确切,至少不算严密。
口罩村里的打工者图/ 闫小青

  我问姜秀彬,有没有不参加协会的企业,“我想除非他脑子坏掉了,我们都是无偿服务。”他有些轻蔑地答道,“据我所知好像没有不参加的,不依靠集体是绝对不行的。”现在,大店村800户居民中的三百余户都开起了口罩厂,全村95%的人口的生计与口罩相关。
  “除了学生和小孩,所有人都在做口罩。”姜秀彬说,这个产业不需要力气和高科技,手能动眼睛看得见就可以做。全村没有闲人,老头老太们过去在街上遛达,现在全进了厂子做工,一个月下来就能挣两千。就在他处老人颐养天年之时,他们在大店村的同龄人正为家庭创造不菲的收入。
  每月两千的工资,实际上可以招到更年轻的劳动力以提高生产率,但这正是口罩村的无奈之处。受制于远离城市的地理因素,大店很难从外面吸引年轻人过来工作,不少人把分厂开到了邻村。

新秩序


  中午11点多,我们在护院的牧羊犬慑人的嚎叫声中走进“梦思得”口罩厂。这里正在生产绣有海绵宝宝、青蛙王子和熊出没等动漫图案的口罩。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太太负责将成品套在纸壳上装进包装袋,10秒钟一个。她旁边的一个年轻的姑娘正在用高速缝纫机完成包边。孙伟(他是大店村的女婿)介绍,他这里每天能做3000只口罩。现在是淡季,厂里有20个工人,多的时候能达到40个。
  工人们都是同村的乡亲。我们的到来对他们完全没有造成影响,他们保持了一种纪律式的安静,每个人都认真(或者假装认真)忙于自己手头的活计。至少在态度上他们是职业的,虽然他们都没有戴手套(或许是因为影响手感)。到11点半,所有人又像定好的闹钟一样,在一分钟内陆续停下来,午休时间到了。梦思德口罩厂不提供午饭,工人们需要在一个半小时里回家、吃饭(或许还得做饭),然后回到岗位上。
  无论从格局到村民,大店都已经很难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村庄的定义。从村口那个巨大的金色隶书招牌进来,空旷的主干道以及大小不一的厂房(当然也是他们的住所)构成了一种工业时代的秩序感。但他们的田地还在,小麦正无精打采匍匐在地,等待第一场冬雪的降临。大店人并未抛弃农业,即便是姜秀彬会长,也说地还是要种的,因为“农民的本职不能忘”。姜秀彬说,这里的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往外出售呢。
  但他也承认自己差不多从涉足口罩业开始便没再下过地,他甚至记不清家里土地的确切面积。如今,收割机能在一天之内割完全村的麦子。所以,是机器在帮助大店村人履行农民的职责。村民之间——按照姜秀彬的话是“一家人”,则在20年的口罩业发展中变成了商战中的同行,或者是雇佣关系。

时尚


  似乎是为了说明与姜以习之间并无过节,姜秀彬找来了姜以习的儿子姜立一接受采访。姜立一与姜秀彬年纪相仿,作为口罩协会的骨干人员,他亦赞成父亲不跟媒体接触为好。“这几天他没在家。”姜立一含糊地解释道。
  在姜立一看来,村民间并不存在很严重的竞争,因为全国的口罩市场太大,每家都有自己的主顾。他家的口罩厂每年都会做出十几个式样,最终会有三五个受到客户认可批量生产。“花色不用找专人设计,自己就能搞定。”姜立一说,客户会提出很具体的需求——比如他们会问有没有“熊出没”。他不认为村民间会抄袭花色式样,“关系好才做一样的”,这个回答让我稍感意外,他解释道:“有好式样大家一起分享嘛,我们一起制定最高最低价。”
  在我看来,这些口罩都太过花哨。但与我同行的一位大学生“村官”却很高兴地在姜以习家中精心挑拣了一批卡通口罩,它们将被赠送给今年跟她一起来到胶州的其他“村官”们。大店的村民显然能比我更好地理解口罩的时尚功能,他们还开发了一款夏季专用的纱质口罩,它的特色是宽大的下摆可以遮住整个颈部,具有防晒功效。
  姜秀彬认为大店的口罩算不上花哨,“南方的厂子做的那些就更花,我们的还是比较朴实。”他说,那种更新更快,“我们不敢做,怕做不好就浪费了。这就有点像时装。”
  式样过时的风险就是积压,厂长们将不得不亏本甩卖,对小企业而言,这有时会是灭顶之灾。但村民们似乎在保守与时尚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这不仅体现在生产上,也是他们的生活态度。一些人家的客厅反映了他们普遍的实木偏好,那些谈不上考究却也得体的家具和装潢表现出他们生活的优渥。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家中都备有两种以上的茶(要知道茶在北方农村并不常见),而且他们懂得红茶的泡法。我见到的几位中年女主人颇为细致地修整了她们的眉毛,有一位似乎还用了唇彩。

无为


  口罩村的名声让各地的批发商慕名而至,但大店并不总能让客户满意。一些批发商提出过滤粉尘,阻挡细菌、病毒的要求,这些已然超出了大店人的生产能力。也有人表示将革新技术,做出更有科技含量的口罩,这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率。但更多人表示无所谓,每只挣几分到一毛多的利润也过得去。“利润再多你也干不了啊,做点力所能及的就可以了。”姜立一说。毕竟全国的市场太大,光两层布的口罩还做不过来呢。
  2013年年中,大店村接到一条即将影响全村命运的大新闻:青岛新机场已完成选址,地点就在大店所在的胶东街道办事处。这意味着,在此处繁衍生息近七百年的姜姓人将面临集体拆迁。几乎所有被访者都表示没想好应对方式,他们的回答是,“走一步看一步。”姜秀彬希望政府能批准建设一个规模口罩生产基地,“不需要太多地方,100亩就够,把几百家企业集中在一起,我早想好了。”
  而更长远的问题是,年轻人对口罩业普遍缺乏兴趣。很多口罩厂已颇具规模,但他们的下一代似乎无意接班。姜立一的女儿在胶州的房产公司上班。“接班?她看着就头疼。”姜立一说,但他并不觉得可惜。对大店人来说,做口罩跟过去种地无甚差别,它只是谋生的手段。
  姜秀彬的儿子也早已远离大店,现供职于上海的一家银行。“年轻人觉得呆在这里封闭,走不出去。他们想出去闯一闯。”姜秀彬表示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但他更乐于享受现在的生活,“自己说了算总比给人打工强。”
其他文献
我在朋友画展之后的饭局上遇到他,年纪不小了,秃顶,脸上有横肉,带些凶相。敬酒时,他自我介绍:“我姓唐,唐老鸭的唐。请叫我唐唐。”  唐唐把酒官司打得熟练且凶猛,到处炸雷子,不然就瞪眼:“你瞧不起我!你就是瞧不起我!”把杯子直直杵向对方鼻子。一桌上只有我和小杜是女人,不喝酒,玩手机,偶尔抬头。就在第N次抬头时,看见唐唐跟老余呛上了。  好像是,老余和唐唐都是部队转职,唐唐便自称前辈,吹嘘相识的高官多
近代中国的佛教界都喜欢标榜“人间佛教”。既有人间佛教,当然就应该有人间菩萨。在我遇到的佛教界人士中,何泽霖老居士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人间菩萨”。菩萨精神就是慈悲喜舍的精神,就是要“能忍难忍,能舍难舍”。眼下这个世界,大部分人只懂得抓,抓钱抓权抓出名,却不愿意施舍。在深圳的一家所谓慈善酒店里,还看到老板自书“中国慈善第一人”。这哪是舍啊?分明是用小小钱去换大大名。何老居士则为了佛教复兴而默默地奉
足球何以能够激荡人心﹖  我想,除马拉多纳在世界杯赛中一人盘球绕过对方7人这类经典镜头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足球就像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球迷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心理投射,更能看到生命中令他们触动和喜悦的东西。  7月17日,日本女足力压美国,夺得世界杯冠军,不单为该国,也为亚洲缔造了历史。  日本队赛前一直不被看好。论赛绩,两队历史上有过25次交锋,日本3平22负,从未赢过
周耀辉 生于1961年,1989年凭借为达明一派所作《爱在瘟疫蔓延时》出道,后成为黄耀明御用词人,并为黎明、王菲、林忆莲、莫文蔚、谢霆锋、陈奕迅等众多艺人作歌词近百首,作品题材往往取材于现实,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宗教、文化、同/异性恋等,与林夕、黄伟文并称“香港三大词人”。    年近五十的周耀辉仍然喜欢穿白衬衫、牛仔裤,戴黑框眼镜,背单肩书包,身形瘦削,从人群里走过来,气质干净得像大学生。  
幸存者    2001年9月11日上午,由日裔美国建筑师山崎实设计的世贸双塔像往常一样迎来了上班和参观的人群。这栋大楼的所有窗子都只有46厘米宽,反映出设计师的恐高症和为使办公人员感觉安全的需求。作为地标,双塔也享受到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同样的命运,遭到了纽约人的冷嘲热讽。导游每次介绍它,都这样开头:“全曼哈顿最好的风景一定在双塔顶楼,因为只有在那里你才看不到双塔本身。”  不过,这个简单到极致以致过
邀访之初,王人博就在回复的短信中摆明他一贯的为人态度,“你是否发错对象?如果要我对我校‘吴法天(副)教授约架被打’发表看法,恕无评议。”  这位昔日西南政法大学的精神领袖、如今的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极擅调侃。就在宪法颁行30周年的今天,有学者在饭桌旁故意问他:王老师,法治两字怎写?他稍稍侧身,两眼微睨:你说怎么写,就怎么写。  无论是老友、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主持的会议上,还是2010年的公开
移民从来不是一个你想就行的事情  2011年年末,我收到一条两年未见的朋友发来的私信,他已经成功移民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私信里他问我:“你还在做记者吗?”我说对,同时问他考虑回国发展吗。他回复我:“国内社会很多东西太不干净了, 你很有勇气选择直视并放大给别人看, 现阶段我只有逃避。”  他的母亲是一家中型公司的所有者,而父亲拥有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他们选择在他上大学时将他送去澳大利亚,在那里读书、就
那个咄咄逼人的老家伙终于走了。  4月7日,美国新闻界的常青树、明星记者、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风靡四十多年的时事新闻杂志《60分钟》的灵魂人物——迈克尔·华莱士的心脏停止跳动。  这棵88岁高龄的常青树依然活跃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直到2006年,他对外宣布:因健康原因不再“全职”参与《60分钟》工作。  正当有人说他的退休标志着“美国新闻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几个月后,他又旋风般地出现在荧屏上,把伊朗
2012年7月24日,当女子举重53公斤级运动员赵常玲(哈萨克名字祖尔菲亚)从阿拉木图启程赴伦敦时,她即将迎来自己19岁的生日。在哈萨克斯坦的5年,她已经入乡随俗地开始过公历生日,老家湖南永州道县的父母赵贵生、彭祝銮也习惯了不再计算农历的日子。当年与她一起来到哈萨克斯坦的姚美丽(哈萨克名字玛雅?马内扎)也在队伍中。  这一天,湖南籍女子举重48公斤级运动员王明娟已经到达伦敦,准备中国举重在本届奥运
作者和古道禅师(右)  江西宜丰县的洞山有一片原始森林,古木参天、藤蔓密布、飞瀑鸣泉、云雾缭绕。沿着山边一条小路拾级而上,过了良价禅师悟道的逢渠桥,前行数百步,进入一个小山口,景色豁然开朗,林木扶疏,稻花飘香,山丘上坐落着一座普利禅寺,这是中国佛教曹洞宗的祖庭。曹洞和临济是目前禅宗两个最大的宗派,曹洞弟子遍及全球,在日本就有千万之众。4年前,南怀瑾先生发心重建普利寺,光大曹洞禅风,委派我的挚友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