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笔者的视角分析了新经济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通过对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主要模式及经验的阐述与分析,探讨了不同模式下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性启示,进一步对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性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创新性;农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逐渐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开拓了新的发展局面,因此,对于支撑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服务,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科技供需失衡、农技推广体制滞后于农业发展要求,因此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工作却进展的不尽如人意,尽管在实际中的农业技术成果总量很大,但真正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还不足30%,远落后于其他世界发达国家。所以,传统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大力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 对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分析
1.1 主要模式
1.1.1 政府主导型
该模式体系大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由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以公益性服务为目的,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供给,建立从上到下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现代化程度低等诸多特点。
1.1.2 教育院校主导型
该模式是以政府领导下农业教育院校为主要对象,建立国家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美国是这一模式创建者和代表者。
1.1.3 政府与农会并重型
在德国、荷兰、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受限,但现代化程度比较高,且由于中小型私人农场规模的局限性,不具备单独购买农业技术的规模与实力,因此农业方面的推广活动大多会以政府牵头,进行无偿提供。
1.1.4 民间主导型
在如北欧、法国等的一些农业历史悠久,农业劳动者素质较高,且合作组织与合作模式完善的国家,主要由农场主自行组织成立全国农业发展协会等农民专业协会等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通过聘请各类农业技术人员为其会员进行农业推广服务。
尽管各国的国情、农民的素质、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等各不相同,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但对于新经济形势下的创新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都有着许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 对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的思考
2.1 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农技服务体系
我国现有的农业推广体制陈旧,已严重滞后于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因此,必须对现有农业推广体制进行深度改革,从精简农业推广机构出发,对非技术人员进行人员压缩,另外应着力推广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逐步建立由农民参与并主导、行政管理同步参与协作的农技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并大力提成和鼓励私人企业参与到经营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来,对于私人企业参与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还应给予适度合理的补贴。
2.2 改革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政府部门要适度进行角色转换,气摒弃既往直接由政府部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传统守旧模式。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要尊重农民经营的自主权,强化农民群众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相关决策中的参与度与决策权,变传统守旧的“行政强制式”的推广方式为新经济形势下的“引导式”和“服务式”农业推广模式。此外,在农业技术产品的选择问题上,应该戒除盲目的贪大求洋思想,反对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应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多以新型实用农业技术为主。
2.3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的鼓励与支持,历来都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至关重要。新经济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建立由中央与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筹措农业推广经费,公益性推广的公共投入为主的投资体制。此外,政府还可以积极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来。
2.4 赋予高校和科研单位更多的农业技术推广功能
新经济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应该更充分地发挥高校和农业科研单位传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多让他们承担起农业推广的项目,在推广过程中,还应该鼓励并积极培训大批的农业技术的基层一线推广人员,促进农科教结合与产学研一体化,从而形成农业推广的竞争力。
3 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新经济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首要任务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经济改革,促进新经济形势下的农村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并逐步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以市场化方式运行新经济形势下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而逐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米晓,张保军,杨改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4—37.
[2] 丁巨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探析[J].农村经济,2011(5):103-104.
[3] 梁贤,林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计思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2):80-87.
[4] 张远朝.新经济形势下农技推广百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27-31.
[5] 贺少刚.传统农业推广中的弊端分析[J].经济视野,2012(8):13-14.
[6] 龙泠西.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分析与战略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1(6):56-57.
关键词:创新性;农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逐渐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开拓了新的发展局面,因此,对于支撑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服务,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科技供需失衡、农技推广体制滞后于农业发展要求,因此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工作却进展的不尽如人意,尽管在实际中的农业技术成果总量很大,但真正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还不足30%,远落后于其他世界发达国家。所以,传统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大力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 对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分析
1.1 主要模式
1.1.1 政府主导型
该模式体系大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由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以公益性服务为目的,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供给,建立从上到下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现代化程度低等诸多特点。
1.1.2 教育院校主导型
该模式是以政府领导下农业教育院校为主要对象,建立国家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美国是这一模式创建者和代表者。
1.1.3 政府与农会并重型
在德国、荷兰、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受限,但现代化程度比较高,且由于中小型私人农场规模的局限性,不具备单独购买农业技术的规模与实力,因此农业方面的推广活动大多会以政府牵头,进行无偿提供。
1.1.4 民间主导型
在如北欧、法国等的一些农业历史悠久,农业劳动者素质较高,且合作组织与合作模式完善的国家,主要由农场主自行组织成立全国农业发展协会等农民专业协会等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通过聘请各类农业技术人员为其会员进行农业推广服务。
尽管各国的国情、农民的素质、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等各不相同,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但对于新经济形势下的创新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都有着许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 对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的思考
2.1 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农技服务体系
我国现有的农业推广体制陈旧,已严重滞后于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因此,必须对现有农业推广体制进行深度改革,从精简农业推广机构出发,对非技术人员进行人员压缩,另外应着力推广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逐步建立由农民参与并主导、行政管理同步参与协作的农技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并大力提成和鼓励私人企业参与到经营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来,对于私人企业参与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还应给予适度合理的补贴。
2.2 改革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政府部门要适度进行角色转换,气摒弃既往直接由政府部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传统守旧模式。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要尊重农民经营的自主权,强化农民群众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相关决策中的参与度与决策权,变传统守旧的“行政强制式”的推广方式为新经济形势下的“引导式”和“服务式”农业推广模式。此外,在农业技术产品的选择问题上,应该戒除盲目的贪大求洋思想,反对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应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多以新型实用农业技术为主。
2.3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的鼓励与支持,历来都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至关重要。新经济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建立由中央与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筹措农业推广经费,公益性推广的公共投入为主的投资体制。此外,政府还可以积极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来。
2.4 赋予高校和科研单位更多的农业技术推广功能
新经济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应该更充分地发挥高校和农业科研单位传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多让他们承担起农业推广的项目,在推广过程中,还应该鼓励并积极培训大批的农业技术的基层一线推广人员,促进农科教结合与产学研一体化,从而形成农业推广的竞争力。
3 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新经济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首要任务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经济改革,促进新经济形势下的农村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并逐步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以市场化方式运行新经济形势下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而逐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米晓,张保军,杨改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4—37.
[2] 丁巨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探析[J].农村经济,2011(5):103-104.
[3] 梁贤,林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计思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2):80-87.
[4] 张远朝.新经济形势下农技推广百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27-31.
[5] 贺少刚.传统农业推广中的弊端分析[J].经济视野,2012(8):13-14.
[6] 龙泠西.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分析与战略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1(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