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二题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雨中的蓑衣
  回乡参加尚爷的葬礼。车抵达村头时,天突然阴沉下来。鸣放鞭炮,告诉大家我们来了。有专人在村头迎接,听见鸣炮,即刻回应。
  尚爷的灵堂设在堂厅,有哀乐低回。来送尚爷的人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许多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在我眼前晃动,有人唤起我的乳名,跟我亲热地打招呼;有人对我点头微笑,仿佛故人。只有那些孩子们像逢着节日,心情愉悦,面部表情更加生动活泼。屋外搭建了临时的帐篷,既是遮阳,也是为远路客提供夜宿的。有人说,天要下雨了,赶紧把雨布遮上去。我们被安排在东北角,正好在屋檐下,即便狂风暴雨,也是无碍的。为了照顾我们,许多人受到冷落,我极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受宠若惊。我说,你们忙吧,别管我们。其实我们就是我和女儿。他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毕竟离家多年,带着孩子回来是非常难得的。一些好奇者,趁机过来与我们招呼,谈闲白(唠嗑儿)。大家仿佛不是在办丧事,而是赶集遇见了熟人,没有半点的哀伤。
  雨真的下了,少了夏天的热烈和急骤,多了秋色中的缠绵与回顾。也许是幻觉,我始终感觉自己行走在春天的田野。有耕牛低头啃噬田边的青草,有家犬在村头横冲直窜,吠声不止——一定是来了生客。他或她就站在村头尚爷的屋场上踌躇不前,他或她与家犬之间保持警惕。往往就在这个时刻,尚爷轻轻地咳两声,短促却很有力量。那些防范“外敌”入侵的家犬便敛息止吠,伸出长长的舌苔,仍然对他或她侧目而视——我母亲说,她就是在这种眼光中走进村庄的。那时她只有九岁。
  小的子,你真的不走了?小的子,是我母亲的小名。尚爷是我外公的朋友。当外公把我的母亲送到麒麟畈时,即刻返程,头也没回。我母亲站在尚爷的屋场上,一声长一声短地喊着自己的父亲,她忘记身后那些家犬仍然侧目而视,时刻准备着将她驱逐出去。只是它们一直没有等到尚爷发出这样的口令。
  母亲说,那个春天雨水特别多,仿佛对她有种暗示,但她就是不哭。从此,她把自己的一生一世都放在了麒麟畈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里。
  母亲在尚爷的屋场上站了整整两个小时,那些家犬也和母亲对峙了两个小时。
  小的子,下雨了。尚爷为母亲送来了蓑衣,并为母亲披挂好。母亲说,她是披着尚爷的蓑衣走进我家那阴气森森的老屋的。
  从春天出发,必然要经过夏天,然后在秋天落叶。母亲说,尚爷走了,你们要回去送一程。男怕三六九,怎么就不能活过九十岁呢?当我和女儿真的要回麒麟畈时,母亲特别叮嘱,什么都不要带回来,就要那件旧蓑衣。
  我透过木窗户望见旧蓑衣仍然挂在东边的护壁上。母亲说的果然没错。它像展开翅膀的老鹰,用锋利无比的爪子紧紧地钩挂着,时刻听从召唤,重返飞翔的天空。
  母亲说,尚爷特别喜欢做两件事,一是种烟草,二是制蓑衣。凡事,他都做到极致。
  尚爷确实是麒麟畈最经典的农民。他的烟草是方圆几十里地无人可以比拟的。他不仅种得好,而且拥有娴熟的制作技艺。从择叶到上榨,再到刨丝,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不差毫厘。最先获得的新烟丝,除了自己享用外,他还要我母亲送回娘家,让我外公先食为快。尚爷和外公都有一个黄灿灿的铜制水烟袋儿。只有拥有這种水烟袋的人,方可享用尚爷的新烟丝。我是这样想的,事实上尚爷也是这样做的。
  尚爷制蓑衣只送人不卖钱。有人说,尚爷制作的蓑衣至少百件之上,至今尚有流传,也许它们已经成为鸡埘上遮风挡雨的弃物。当然,也有人将其当作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收藏。
  我小时候放学回家,路过尚爷的屋场,如果发现尚爷制作蓑衣,定然驻足,观赏忘返。
  尚爷总在桃花落尽之日,剥取棕片,晾晒,然后用排针编织。如果用棕叶编织蓑衣,在晾晒之后还要进行防腐处理,以防止虫蛀。担纲用的棕绳也是用棕丝搓成的,极少用棕叶。先把晾干的棕片放到铁钉钯上去除硬皮,抽丝搓而为绳。一般人制作蓑衣所缝棕绳只有五六十道而已,而尚爷少则七八十,多则过百。因此,尚爷所作蓑衣经久耐用,气密性很好,不仅挡风遮雨,如果是冬天穿在身上,还特别暖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尚爷还会用染色的棕叶在蓑衣上织上蜻蜓之类的小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可是,东边的墙壁上挂的那件蓑衣好像没有那样的蜻蜓儿,也许蜻蜓在岁月的流转中早已黯然失色。
  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就看中了东边墙壁上挂的那件破旧的蓑衣。按理说,尚爷家除了这件破蓑衣以外,应该还有好一点儿的。我想母亲对这件在流年中日渐沧桑的蓑衣,定然有着某种特别的眷恋意义。也许它曾经为母亲遮过风、挡过雨。母亲要我务必将其带回城里,兴许不仅仅是留个纪念,更多的是对往日情愫的怀念与回顾。
  雨,还在下着,这是我所希望的。离开尚家屋场时,有人给我们送来雨伞。我让女儿取了一把,而我却拒绝了。我努努嘴,示意那东墙上的蓑衣就管用了。我的一位小学同学非常不屑地说,嗨,那是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别脏了衣裳。他执意要喊一辆乡村的士送我到镇上,也被我婉言谢绝了。
  女儿撑着鲜艳的广告伞,我穿着尚爷编织的旧蓑衣,走在乡村公路上,格外惹人注目。
  寂寞镰刀
  我对镰刀的喜爱,胜过其他。
  犁铧翻耕田地,锄头松动泥土,耘耙除却杂草……它们各司其职,默默无闻。只有镰刀的上场,是闪亮的,郑重其事的,表明农民盼望已久的收获季节已经来临。开镰之前,农民要举行盛大的开镰仪式,牺牲丰盛,献祭诸神。古老的开镰舞,既具男性的粗犷,又有女性的柔美。月光映照下的开镰舞,仿佛农事的图腾,每个瞬间的定格,恰似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剪纸,它们尽情表达了广大农民的内心喜悦与渴盼。而这些,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面对母亲老屋楹柱上的镰刀,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无语凝噎。这泪水里蕴含的情愫,过于复杂,有欣喜,也有悲愤,更有忧伤。欣喜的是农业机械化,它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从艰辛而传统的劳作中解脱出来;悲愤的是农田的萎缩与荒芜,大片的田地不再种植庄稼,而成为零落的厂房和抛荒的野地;忧伤的是昔日的镰刀日渐生锈,大批地退役,没有喧响的锣鼓,没有退役的仪式。
  母亲的镰刀,静静地、安详地停顿在高高的楹柱上,多么像一个掉了点的问号。每个夜晚,风声从它的身边呼啸而过。有怜悯,也有安慰;有奉劝,也有励志。可是镰刀依然故我,站在农具的高处,始终睁大一双机警的眼睛,生怕有什么千载难逢的机遇错失。有时候,它也在寂寞与空旷的夜晚,对着广袤的田地和无垠的苍穹,声嘶力竭地呐喊,以致声音沙哑,时而伴随着哭腔。每逢此刻,我便摒弃嘈杂,屏住呼吸,聆听它的心声。它生病了,患有满身的皮肤癣,痒得它彻夜无眠。它实在不习惯站在高处瞭望,却又无可奈何。它多么想从楹柱上走下来,走向田野,走向蓝天……那里才是它的故乡。
  我曾经憎恨过镰刀,丢弃过镰刀。我的手指至今对它的嗜血,记忆犹新。那是学习收割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生存,我必须掌握收割的技巧。有了技巧,才能驾轻就熟,所向披靡。懵懂的少年,手握镰刀,奔跑在熟香的田野里,掠视低着脑袋沉思的庄稼,身体是多么轻盈,内心是多么喜悦啊!
  割完麦子,又割油菜,再割早稻、中稻和晚稻。收割的间隙,镰刀又从田野跟着我们一起上山,收割鲜嫩的茅芯。这是耕牛的美食,粗粝的纤维饱蘸着丰富的营养,还有镰刀悄悄渗透的铁质。收割成熟的茅草,晾干,像稻草一样金黄。它在农闲时为草屋披上新妆。
  镰刀是忙碌的,镰刀是辛苦的,镰刀又是喜悦的。它在谷香飘逸的田野奔跑,你追我赶,把朝阳推向中天,把夕阳搂在怀抱。它又似一弯新月,越割越明亮,越亮越耀眼。而谷物入库时,它又悄悄地回到楹柱上,像一只等待召唤的精灵。它的翅膀,便是田地里稔熟的芬芳。
  我开始行走,行在刀柄上,走在刀刃上。我开始奔跑,奔在麦田里,跑在大道上。我开始歌唱,我开始写诗……这些都缘自我对镰刀的赞美。我的命运起步于镰刀,我的命运依然维系于镰刀。它是一片霞光,闪耀着感性的光芒。我们从朝阳里获得了新生的机遇,从镰刀上看到了丰收带来的喜悦与感恩。
  又是麦黄时节,我要回乡村!寻找麦田,寻找镰刀,寻找丢失在田野里的梦想。多少人争先恐后地离开了田地,抛却了镰刀。可是,等岁月流逝,尘埃落定,蓦然回首时,他们儿时的梦想又有几多实现?寂寞的镰刀,却一直在等待游子的归来。我终于明白,不是镰刀寂寞,而是我孤独。
其他文献
连州两口子终于回来了。果然能干,没进家门就奔老春儿哥家场地来了。连州向玲嫂和坐在轮椅上的老春儿哥打了个招呼,弯腰抓了一把玉米,一松手,玉米籽儿纷纷跌落,四下里迸溅,有如碎玉。说:“干了干了,都呼啦啦的了。”  两口子回家扛了木锨和大扫帚,先把几块儿塑料布上的玉米分别拢成了堆,都是东西长,像一道道小丘陵。然后扬场。连州抡木锨扬,他媳妇拿大扫帚打掠子,连州铲玉米往上扬一下,他媳妇在下面掠一下,不一会儿
期刊
草,是生命的源头  一遍又一遍生长  南阳艾草,悄悄  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  挖掘崭新的思想  一种草,势必成为  中医的源头,也势必成为  南阳人的,另一种光芒  幽兰的气息,闪闪发亮  一旦艾草登上了大雅之堂  一旦艾草充满了南阳人的理想  收割,分拣,碾碎  小心翼翼,不能有杂陈  一种原汁原味的金丹妙方  一种被忽略掉了的南阳人智慧  重新拾起  盆地,是南阳人的天堂  也是南阳艾
期刊
每一座塔底都埋着一位母亲  唐塔的下面是唐的母亲  宋塔的下面是宋的母亲  新修的塔底是新的一个母亲  每一座塔都静穆,方正  只在塔尖显露一点光辉  晚年的光线愈来愈黯淡  他摩挲着将颜料涂抹到画布上  睡莲的圆叶与池塘的水面融在一起  抚摸过脸庞的枯皱手指一团团  擦出空气中无尽的明亮颗粒  常常,黑夜里的一声长恸  会使人变换一个模样  而人的塑造,是怎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犹如雪粒击打岩壁,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学习活动的组成要素与类型进行分析,结合在线学习平台课程建设,提出了在线学习活动分析模型,该分析模型以课程知识建模为桥梁,在课程一致性分析的前提下,探讨了基于学习活动关联课程资源、主题研讨、学习任务、课程考核与测验等课程模块。运用关联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序列分析、学习活动访问分布、课程评价、课程语义分析等。   [关键词]在线学习;学习活动;知识建模;Moo
当然,在这样一个空气微燥含着花香和麦香的日子里,我走往一条通往渠首的路,我怀着激动和忐忑,怀着满心的虔诚,去会见这一伟大的奇迹工程。而她在我的想象中和梦中出现了多次。  一路平坦,两旁的杨树簇拥着宽阔与平坦。车在疾驰,杨树在平原多见,笔直挺拔,枝叶茂密,如卫兵,如列队整齐的战士,在初夏的阳光下迎风而立,将浓荫投在经过的车辆和行人。城市在后退,一片一片的麦田,蔚然壮观,金色的麦浪在阳光下焦灼而热烈,
期刊
“我很牵挂你们,咱们过去那个家啊,离开是不容易的,我听说‘有山有水,有田有林’,有的还有船是吧?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下船后乘车前往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镇邹庄移民村,走进移民户邹新曾家,查看邹家实际
你颠覆了我脑海中钩沉的  镜像。脚下的大桥已穿上盛装  两岸变通途。坝底的推土机  早已迁徙,但见渠水澄碧  静水流深奔向远方  遥望大坝,像一艘朴素的  轮船。闸门浪花倾泻  拉响北上的号角  那是汤山、禹山、杏山圈起的  一颗珍珠叫丹,集聚了  数十万儿女的精华一泻千里  渠首,是拦水造坝者用骨血  雕塑的人间奇迹  沿岸的人不知道他们名字  但叫他们掘井人  千万个吃水人领受他们的甘甜  旧
期刊
八百里伏牛山走到宛东大地的时候,已经有些气力不足了,山不再高,峰不再险。但山毕竟还是山,峰还是峰,大大小小的地表径流仍汇集成不少河流。北坡的河流一路向北向东,最终汇入淮河。向阳的河流向南向西,成为汉江的一股力量。  赵河和潘河就是伏牛山阳坡余脉孕育的两条河流,分别发源于方城西北的乌云山和东北的七峰山。这两条以姓命名的河流仿佛沾了人间烟火气,犹如一对恋人,按照宿命的安排,一路汇集山间泉水溪流潺潺而下
期刊
月光黎明  蚂蚁路过  头顶一粒月光  还记得当初麦粒破壳  田地相互赠送金色的丰收  风托起鸟儿  黎明的眼神抓住一个孩子的微笑  生在故鄉是幸福的  人人都像勤劳的蜜蜂  树木并肩站立着  花朵满怀果实的心事  黑夜银河  黑夜里  父亲递给孩子卸下担子的手  树木在原野吸满墨汁  准备歌唱  走了那么远  大山耸立  灯火如星  春天已经有了厨房、阁楼  和收养小鸭的木栅栏  蓝色罐子的水果
期刊
没有松柏的魁梧  没有桃花的艳妆  没有月季的妩媚  没有玫瑰的花香……  你呀——  是一株儿不起眼的艾草  然而——  你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集  众花之长  且不说你有没有众花之长  也不论你有没有众花芬芳  单说一点——生命力  就足以令众花羞愧难当  请允许我借古人之名句  为你画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离离原上之草  其生命力和你一样顽强  与自然为伍  要想生存成长  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