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审,是竞赛活动的核心,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各行各业组织的专业评比到层出不穷的电视媒体选秀大赛,评委人选、评委言论、评选结果等都是贯穿始终的热点话题。评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活动的层次,体现着活动的价值,影响着活动的发展。“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作为国内青少年科技人才选拔领域的一项品牌活动,其评审工作无疑也是活动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试从活动评审特点、各环节评审具体组织以及参赛建议等几方面谈几点看法,供准备参加此活动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参考。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评审特点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以下简称“小小科学家”)评审工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重在选人,这个因素贯穿着整个评审的全过程,形成了它与其他同类科技竞赛的最大区别。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实施办法》第一条“活动宗旨”中明确提出:“选拔和培养具有未来科研潜质的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鼓励青少年立志投身于自然科学研究事业”。这其中包含着几个重要的关键词,即“选拔和培养”、“科研潜质”、“自然科学研究事业”。
选拔和培养
括动并非单纯的科技竞赛,在“选拔”的同时还要兼顾“培养”,即在终评活动期间,除了问辩、素质测评等评审环节外,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和体验活动(详见前文)。
科研潜质
从评审角度,专家对参赛学生考查的重点是通过审阅其申报表和研究项目,评判参赛学生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运用是否合理、对科研工作是否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是否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参赛条件之一的研究项目,是专家测评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唯一尺度,这也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主要区别。从专家评审角度,每个学生提交的一整套申报表尤为重要,其中包含了学生在校期间科研实践活动、学习成绩、教师评价等信息,也提供了指导专家、推荐专家对学生本人多方面的评价意见。这些资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自然科学研究事业
活动旨在培养有志于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发展的学生,在评审程序上,也侧重选拔理科学生,如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在各评审阶段成绩汇总中均占一定比例,物理、化学两门成绩是计算学习成绩的必选科目,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就有一定劣势。
各环节评审的具体实施
活动申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即将参加“小小科学家”竞赛的学生来说,做好申报很关键。首先,要了解活动的申报要求。应该说,“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的选拔标准是比较高的。从申报资格来说,要求参赛者必须符合3个条件,第一,申报时为高二学生;第二,品学兼优,在申报表中,要求提供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相关说明、辅导教师评价意见、推荐专家意见和高中阶段各学期学习成绩表;第三,有独立完成的科学和技术研究成果。在具备以上条件前提下,参赛者要分别完成网络在线申报和纸质材料申报。
网络在线申报:登录活动网站(http://mingtian.xiaoxiaotong.org)注册用户,完成在线申报,提交参赛电子版资料。
纸质材料申报:填写纸质申报表(按表格要求签字盖章),打印研究项目论文,根据活动《实施办法》规定,分别向组委会办公室、省级科协和教育主管部门邮寄。注意要严格遵守《实施办法》中关于邮寄内容、时间和数量的规定。
提示:申报截止时间为截止日的中午12:00,12:00整申报系统会准时关闭;纸质材料寄出时间以截止日的当日邮戳为最后期限,邮寄方式须为快递,建议首选邮局EMS快递。
参赛学生的第一个考验——资格审查
申报期截止后,组委会办公室会查收、汇总统计申报资料,之后就进入资格审查阶段。资格审查包括形式审查和内容审查两部分。形式审查是指申报者是否具备参赛资格,申报资料是否符合规定,以及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内容审查是指研究作品是否存在集体项目改报个人项目,存在抄袭作弊问题或属于不接受申报的项目。每届活动资格审查时间为6月底至7月中下旬。
为保证活动质量和竞赛水平,近几年,组委会加大了资格审查力度,建立了网上审查系统,对参赛学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参赛作品进行学术检索,对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一律不准入围评审。2011年第11届活动,网上报名学生共600人,最终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初评的为499人,淘汰率达到16.8%,这是历届活动从来没有过的。
根据资格审查结果,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参赛者不具备参赛资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参赛者研究项目为集体项目或在集体项目基础上进行完善的。根据《“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实施办法》第五项第三条规定“申报学生的研究项目为集体项目(包括曾经以各种形式参加其他科技竞赛的相关集体项目,在原来集体项目基础上改进、完善和发展的项目)属于不接受申报范围。其二,参赛者年级不符合活动要求。活动要求参赛者在申报时为高中二年级的在读学生。
不符合申报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网上申报,但是未寄出纸质申报材料;
在规定时间内寄达了纸质材料,但是未完成网上申报;
纸质申报材料未在规定时间内寄出(当年5月15日至6月15日);
申报材料不全(缺某1个或某几个申报表,要求2位推荐专家只提供1人或未提供);
纸质申报材料未按规定签字或盖章;
表五“推荐专家职称”不符合规定(正教授/研究员);
网上申报提交文档错误或不能正常打开。
以上几个主要淘汰原因,希望准备参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注意,避免因为申报失误影响参赛。
决定评审水平的关键——评委
为做好竞赛评审工作,每届活动组委会在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近200名教授或研究员组成初评、复评和终评评委会,分学科组对参赛学生进行测评。初评阶段,采用网络在线背靠背方式,由专家根据规定的评分标准进行独立评分。评委分配实行严格的地区回避制度,即评委不审阅其本人所在省区的参赛学生资料。凡指导、推荐学生参加当届活动的专家,不能担任活动评委。从第11届活动开始,组委会还成立了评审监督委员会,对评审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竞赛活动核心——评审
“小小科学家”评审分为初评、复评和终评3个阶段。初评、复评是对参赛者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评价,主要是对研究报告、实验日志、申报表、学习成绩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在完成初评、复评材料测评之后,就进入整个活动最为关键的终评评审。所有入围终评的学生将到现场接受评委会专家的现场问辩、综合素质考查和组委会安排的知识水平测试。
现场问辩是按照参赛学科,由相应评审组专家逐一对本学科参赛学生进行问辩,评价维度包括创造力与创新性、 科学思维、完整性、真实性、表达沟通能力等几方面。
综合素质考查采取每个评审组专家分别与所分配的学生进行座谈的方式,考查内容包括科学精神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心理与道德、逻辑与思维、知识与思想等多个角度,形式较为灵活,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现场应变和交流能力。
知识水平测试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高中主要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时长1小时,考查科目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语文、英语和逻辑。
通过近2天时间的测评考查,对参赛学生的意识、能力、素质和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参赛学生在初评、复评和终评各阶段的测评成绩排序,经评审委员会全体专家投票表决确定最终奖项。
参赛提示
对准备参加“小小科学家”活动的学生,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工作:
对活动评选对象、参赛要求、竞赛流程和各环节具体要求进行全面了解,既要熟悉总体情况,又不能忽略细节,不能因小失大。
认真准备参赛资料,申报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填写,切不可自由发挥,如要求手写签名处不能打印,更不能空缺,要求提供原件的不能用复印件代替,要求2位推荐专家意见不能只提供1个等等;填写内容要客观、真实,如有空缺项要进行说明,对不确定的内容要向辅导教师等有关人员咨询,如学校升学率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研究项目,如参赛学生是依托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项目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研究形成的作品,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量、创新点在项目报告里进行明确说明,以便让评审专家进行合理评判。针对近几年高精尖项目比例的增长,评委会专家会进行重点考查,以鉴别作品的原创性。同时,优先考虑与中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相符的项目。
终评准备:终评现场评审环节多,测评时间长,对参赛者临场发挥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次高难度考验。首先要注意合理利用时间,在20分钟一轮的现场问辩里要用精炼的语言阐述研究项目内容、创新点、实践心得等关键内容,注意倾听评委的问题,回答问题要自然,遇到问题要诚实,征求意见要谦虚。综合素质考查环节要放松心态,避免急躁和情绪波动,以学习的心态和专家交流、互动。知识水平测试环节要根据自身特长和题目类型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
淡化评奖心理:参赛只是成长的起点,而不是孜孜以求的终点。与比赛奖项相比,赛前的科研实践经历和终评与天南海北朋友们相聚度过的7天时光更有意义。每届活动结束后,组委会办公室会收到参赛学生发来的参赛感言,其中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比赛过程是最难忘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
在终评短短几天时间里,一届又一届“小小科学家”参赛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批又一批“小小科学家”志愿者传承着科学的执著。我相信,这段美好记忆将会始终伴随着他们,走过今后成长道路的每一分、每一秒。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评审特点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以下简称“小小科学家”)评审工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重在选人,这个因素贯穿着整个评审的全过程,形成了它与其他同类科技竞赛的最大区别。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实施办法》第一条“活动宗旨”中明确提出:“选拔和培养具有未来科研潜质的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鼓励青少年立志投身于自然科学研究事业”。这其中包含着几个重要的关键词,即“选拔和培养”、“科研潜质”、“自然科学研究事业”。
选拔和培养
括动并非单纯的科技竞赛,在“选拔”的同时还要兼顾“培养”,即在终评活动期间,除了问辩、素质测评等评审环节外,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和体验活动(详见前文)。
科研潜质
从评审角度,专家对参赛学生考查的重点是通过审阅其申报表和研究项目,评判参赛学生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运用是否合理、对科研工作是否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是否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参赛条件之一的研究项目,是专家测评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唯一尺度,这也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主要区别。从专家评审角度,每个学生提交的一整套申报表尤为重要,其中包含了学生在校期间科研实践活动、学习成绩、教师评价等信息,也提供了指导专家、推荐专家对学生本人多方面的评价意见。这些资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自然科学研究事业
活动旨在培养有志于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发展的学生,在评审程序上,也侧重选拔理科学生,如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在各评审阶段成绩汇总中均占一定比例,物理、化学两门成绩是计算学习成绩的必选科目,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就有一定劣势。
各环节评审的具体实施
活动申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即将参加“小小科学家”竞赛的学生来说,做好申报很关键。首先,要了解活动的申报要求。应该说,“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的选拔标准是比较高的。从申报资格来说,要求参赛者必须符合3个条件,第一,申报时为高二学生;第二,品学兼优,在申报表中,要求提供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相关说明、辅导教师评价意见、推荐专家意见和高中阶段各学期学习成绩表;第三,有独立完成的科学和技术研究成果。在具备以上条件前提下,参赛者要分别完成网络在线申报和纸质材料申报。
网络在线申报:登录活动网站(http://mingtian.xiaoxiaotong.org)注册用户,完成在线申报,提交参赛电子版资料。
纸质材料申报:填写纸质申报表(按表格要求签字盖章),打印研究项目论文,根据活动《实施办法》规定,分别向组委会办公室、省级科协和教育主管部门邮寄。注意要严格遵守《实施办法》中关于邮寄内容、时间和数量的规定。
提示:申报截止时间为截止日的中午12:00,12:00整申报系统会准时关闭;纸质材料寄出时间以截止日的当日邮戳为最后期限,邮寄方式须为快递,建议首选邮局EMS快递。
参赛学生的第一个考验——资格审查
申报期截止后,组委会办公室会查收、汇总统计申报资料,之后就进入资格审查阶段。资格审查包括形式审查和内容审查两部分。形式审查是指申报者是否具备参赛资格,申报资料是否符合规定,以及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内容审查是指研究作品是否存在集体项目改报个人项目,存在抄袭作弊问题或属于不接受申报的项目。每届活动资格审查时间为6月底至7月中下旬。
为保证活动质量和竞赛水平,近几年,组委会加大了资格审查力度,建立了网上审查系统,对参赛学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参赛作品进行学术检索,对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一律不准入围评审。2011年第11届活动,网上报名学生共600人,最终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初评的为499人,淘汰率达到16.8%,这是历届活动从来没有过的。
根据资格审查结果,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参赛者不具备参赛资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参赛者研究项目为集体项目或在集体项目基础上进行完善的。根据《“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实施办法》第五项第三条规定“申报学生的研究项目为集体项目(包括曾经以各种形式参加其他科技竞赛的相关集体项目,在原来集体项目基础上改进、完善和发展的项目)属于不接受申报范围。其二,参赛者年级不符合活动要求。活动要求参赛者在申报时为高中二年级的在读学生。
不符合申报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网上申报,但是未寄出纸质申报材料;
在规定时间内寄达了纸质材料,但是未完成网上申报;
纸质申报材料未在规定时间内寄出(当年5月15日至6月15日);
申报材料不全(缺某1个或某几个申报表,要求2位推荐专家只提供1人或未提供);
纸质申报材料未按规定签字或盖章;
表五“推荐专家职称”不符合规定(正教授/研究员);
网上申报提交文档错误或不能正常打开。
以上几个主要淘汰原因,希望准备参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注意,避免因为申报失误影响参赛。
决定评审水平的关键——评委
为做好竞赛评审工作,每届活动组委会在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近200名教授或研究员组成初评、复评和终评评委会,分学科组对参赛学生进行测评。初评阶段,采用网络在线背靠背方式,由专家根据规定的评分标准进行独立评分。评委分配实行严格的地区回避制度,即评委不审阅其本人所在省区的参赛学生资料。凡指导、推荐学生参加当届活动的专家,不能担任活动评委。从第11届活动开始,组委会还成立了评审监督委员会,对评审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竞赛活动核心——评审
“小小科学家”评审分为初评、复评和终评3个阶段。初评、复评是对参赛者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评价,主要是对研究报告、实验日志、申报表、学习成绩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在完成初评、复评材料测评之后,就进入整个活动最为关键的终评评审。所有入围终评的学生将到现场接受评委会专家的现场问辩、综合素质考查和组委会安排的知识水平测试。
现场问辩是按照参赛学科,由相应评审组专家逐一对本学科参赛学生进行问辩,评价维度包括创造力与创新性、 科学思维、完整性、真实性、表达沟通能力等几方面。
综合素质考查采取每个评审组专家分别与所分配的学生进行座谈的方式,考查内容包括科学精神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心理与道德、逻辑与思维、知识与思想等多个角度,形式较为灵活,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现场应变和交流能力。
知识水平测试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高中主要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时长1小时,考查科目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语文、英语和逻辑。
通过近2天时间的测评考查,对参赛学生的意识、能力、素质和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参赛学生在初评、复评和终评各阶段的测评成绩排序,经评审委员会全体专家投票表决确定最终奖项。
参赛提示
对准备参加“小小科学家”活动的学生,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工作:
对活动评选对象、参赛要求、竞赛流程和各环节具体要求进行全面了解,既要熟悉总体情况,又不能忽略细节,不能因小失大。
认真准备参赛资料,申报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填写,切不可自由发挥,如要求手写签名处不能打印,更不能空缺,要求提供原件的不能用复印件代替,要求2位推荐专家意见不能只提供1个等等;填写内容要客观、真实,如有空缺项要进行说明,对不确定的内容要向辅导教师等有关人员咨询,如学校升学率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研究项目,如参赛学生是依托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项目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研究形成的作品,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量、创新点在项目报告里进行明确说明,以便让评审专家进行合理评判。针对近几年高精尖项目比例的增长,评委会专家会进行重点考查,以鉴别作品的原创性。同时,优先考虑与中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相符的项目。
终评准备:终评现场评审环节多,测评时间长,对参赛者临场发挥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次高难度考验。首先要注意合理利用时间,在20分钟一轮的现场问辩里要用精炼的语言阐述研究项目内容、创新点、实践心得等关键内容,注意倾听评委的问题,回答问题要自然,遇到问题要诚实,征求意见要谦虚。综合素质考查环节要放松心态,避免急躁和情绪波动,以学习的心态和专家交流、互动。知识水平测试环节要根据自身特长和题目类型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
淡化评奖心理:参赛只是成长的起点,而不是孜孜以求的终点。与比赛奖项相比,赛前的科研实践经历和终评与天南海北朋友们相聚度过的7天时光更有意义。每届活动结束后,组委会办公室会收到参赛学生发来的参赛感言,其中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比赛过程是最难忘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
在终评短短几天时间里,一届又一届“小小科学家”参赛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批又一批“小小科学家”志愿者传承着科学的执著。我相信,这段美好记忆将会始终伴随着他们,走过今后成长道路的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