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综合消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更加善用“大思政课”,着力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引导广大高校师生学党史、办实事,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高尚品德、矢志实学实干,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经研究,教育部决定于近期组织开展2021年“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一、工作目标
紧扣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引导高校师生从中国共产党的非凡历程中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紧扣国情社情教育,结合对国家战略的实践服务以及深入基层一线的实习考察,进一步增强高校师生对自身所肩负的时代责任的深刻认识。紧扣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结合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
二、重点任务
第一,知行结合,深化学习教育成果。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建黨百年重要讲话精神,组织高校师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报告、座谈交流、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鼓励高校与有代表性的革命纪念场馆等共建实践基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开展现场研学和党史宣讲志愿服务,引导广大师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第二,实学实干,助力国家重大战略。紧扣“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课程思政”建设,鼓励各省级教育工作部门牵头邀请一批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行业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的重要企业,以“1对N”的方式与一批高校结对,结合企业特点与学校特色,精心设计实践路线,共同打造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开展下沉式、进驻式的实践锻炼和学习体验。各高校应以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为重点,遴选专题实践项目,科学设计实践方案,将实践环节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有效衔接。
第三,奉献服务,深入基层扎根一线。鼓励各高校组织广大师生深入乡村、社区、西部等基层一线,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义务支教、文化艺术展演、农技培训指导、法治宣传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等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切实服务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第四,供需对接,开展重大专项调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组织高校师生组成实践团队深入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访谈、毕业生业务主管访谈、单位招聘经理问卷调查、毕业生业务主管问卷调查等工作,深入了解不同单位及岗位实际,感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意识与能力,形成学生学业与职业双向互动的良性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就业。本项工作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统筹协调并提供集中培训和技术支持。各地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主管部门负责活动组织,就业部门负责协调联络、信息报送、进展督促等。各高校至少组织1个团队参加。
三、实施保障
第一,做好疫情防控,确保实践过程安全有序。各地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中、高风险地区不得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低风险地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照“确保安全、就近就便”的原则开展实践。各高校要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训指导和安全教育,抓好过程监管和实时跟踪,实现全过程指导把关。要做好应急预案,迅速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充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广大学生应严格遵守所在实践单位的疫情防控要求和有关管理规定,确保安全有序开展实践。
第二,完善学分学时,强化实践成果应用。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社会实践学分认定机制,进一步规范落实思政课实践学分要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明确学时学分,并建立标准健全、多方参与、多级评价的社会实践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各高校要突出社会实践的结果应用,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作为评奖评优、升本推研、推优入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要求完成社会实践考核和评价工作并记入学生档案。
第三,加强工作组织,优化实践保障机制。各高校应组建由学校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学生工作部门、就业指导部门、教务部门、团委等协同联动的专项工作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协调联动长效机制,全力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各高校应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选聘和培训机制,组建专业指导团队。每个项目团队应至少配备1名专业课教师或1名高校党务和思政工作干部担任指导教师。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到工作职责和工作考评中。
第四,优化协同联动,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各地各高校应以专业设置、学生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编制社会实践“资源图谱”,依托政府机构、行业企业、乡村社区等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打造常态化社会实践项目,形成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新格局。
第五,注重遴选选拔,推广优秀实践成果。各省级教育工作部门从本地高校(含部委属高校)中遴选不少于100个团队(或个人)给予重点支持。社会实践结束后,各省级教育工作部门按照不超过本地区高校(含部委属高校)数量15%的比例向教育部思政司择优推荐实践成果。
各地各高校应结合“青春告白祖国”工作,鼓励广大师生通过分享、展示、交流等多种形式宣传实践项目成果。教育部思政司将根据各地推荐情况,结合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社会实践项目成果,择优进行推广展示。
(摘自“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深圳9名教师入选省班主任大赛集训班
本报综合消息 6月16日,第八届深圳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补充赛暨第八届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深圳选拔赛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顺利举办。比赛设“书面测试”和“成长故事叙述”两个项目。书面测试主要考查三方面内容:班主任工作应知应会的政策、法规和行为规范等;根据背景材料制定一份班级特色发展规划并撰写一份自评报告;根据背景材料撰写一份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方案。而在“成长故事叙述”主题中,既涉及班主任德育技巧相关知识,也包含了教育观念、育人相长等对班主任德育理念的阐述。 18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来自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园丁学校的王弋安等9名选手入选第八届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深圳集训班,他们将接受市级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为接下来的省赛做准备。
(摘自“深圳市教育局”官方网站)
广州市教育局召开2021年广州市
青少年科技教育业务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本报综合消息 6月18日下午,市教育局组织召开2021年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业务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市属各高校,各区教育局、局属各单位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共约150人,通过网络视频在各分会场参会。会议由市教育局科研处黄晓婷处长主持并做会议报告,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林平出席并讲话。
会议总结了2020年以来科技教育工作情况,分析了形势,部署了下一阶段任务。会上还对近期出台的《关于统筹推进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管理办法》《广州市教育科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宣讲和说明,研讨了推进科技类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工作有关问题,部署并解读了2022年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申报有关问题。
会上,林平提出,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推动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要充分认清形势,正确把握科技教育工作的大局和方向;三是要坚持求真务实,高标准落实年度各项科技教育任务。
(摘自”广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
本报综合消息 6月18日下午,市教育局组织召开2021年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业务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市属各高校,各区教育局、局属各单位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共约150人,通过网络视频在各分会场参会。会议由市教育局科研处黄晓婷处长主持并做会议报告,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林平出席并讲话。
会议总结了2020年以来科技教育工作情况,分析了形势,部署了下一阶段任务。会上还对近期出台的《关于统筹推进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管理办法》《广州市教育科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宣讲和说明,研讨了推进科技类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工作有关问题,部署并解读了2022年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申报有关问题。
会上,林平提出,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推动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要充分认清形势,正确把握科技教育工作的大局和方向;三是要堅持求真务实,高标准落实年度各项科技教育任务。
(摘自”广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
在通知中,教育部明确四点要求:一是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二是保证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以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切实解决好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三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辅导,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四是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具体政策由各省份制订,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摘自“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广东省代表团成立大会召开
本报综合消息 6月18日,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广东省代表团成立大会在广州召开。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团省委等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在省教育厅主会场出席会议。邱克楠在会上提出“参赛出彩、走在前列”的目标,并对我省代表团此次“出征”提出四点要求:把争金夺银的精气神提起来、把参赛的各项准备实下去、把参赛的红线底线守护住、把疫情防控要求落到位。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将于2021年7月10日至1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本届全国学运会设大学甲、乙组和中学组三个组别,共11个竞赛大项。我省共有27支项目代表队参加全部11个竞赛大项的决赛阶段比赛。
(摘自“广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
一、工作目标
紧扣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引导高校师生从中国共产党的非凡历程中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紧扣国情社情教育,结合对国家战略的实践服务以及深入基层一线的实习考察,进一步增强高校师生对自身所肩负的时代责任的深刻认识。紧扣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结合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
二、重点任务
第一,知行结合,深化学习教育成果。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建黨百年重要讲话精神,组织高校师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报告、座谈交流、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鼓励高校与有代表性的革命纪念场馆等共建实践基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开展现场研学和党史宣讲志愿服务,引导广大师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第二,实学实干,助力国家重大战略。紧扣“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课程思政”建设,鼓励各省级教育工作部门牵头邀请一批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行业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的重要企业,以“1对N”的方式与一批高校结对,结合企业特点与学校特色,精心设计实践路线,共同打造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开展下沉式、进驻式的实践锻炼和学习体验。各高校应以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为重点,遴选专题实践项目,科学设计实践方案,将实践环节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有效衔接。
第三,奉献服务,深入基层扎根一线。鼓励各高校组织广大师生深入乡村、社区、西部等基层一线,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义务支教、文化艺术展演、农技培训指导、法治宣传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等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切实服务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第四,供需对接,开展重大专项调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组织高校师生组成实践团队深入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访谈、毕业生业务主管访谈、单位招聘经理问卷调查、毕业生业务主管问卷调查等工作,深入了解不同单位及岗位实际,感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意识与能力,形成学生学业与职业双向互动的良性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就业。本项工作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统筹协调并提供集中培训和技术支持。各地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主管部门负责活动组织,就业部门负责协调联络、信息报送、进展督促等。各高校至少组织1个团队参加。
三、实施保障
第一,做好疫情防控,确保实践过程安全有序。各地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中、高风险地区不得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低风险地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照“确保安全、就近就便”的原则开展实践。各高校要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训指导和安全教育,抓好过程监管和实时跟踪,实现全过程指导把关。要做好应急预案,迅速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充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广大学生应严格遵守所在实践单位的疫情防控要求和有关管理规定,确保安全有序开展实践。
第二,完善学分学时,强化实践成果应用。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社会实践学分认定机制,进一步规范落实思政课实践学分要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明确学时学分,并建立标准健全、多方参与、多级评价的社会实践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各高校要突出社会实践的结果应用,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作为评奖评优、升本推研、推优入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要求完成社会实践考核和评价工作并记入学生档案。
第三,加强工作组织,优化实践保障机制。各高校应组建由学校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学生工作部门、就业指导部门、教务部门、团委等协同联动的专项工作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协调联动长效机制,全力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各高校应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选聘和培训机制,组建专业指导团队。每个项目团队应至少配备1名专业课教师或1名高校党务和思政工作干部担任指导教师。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到工作职责和工作考评中。
第四,优化协同联动,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各地各高校应以专业设置、学生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编制社会实践“资源图谱”,依托政府机构、行业企业、乡村社区等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打造常态化社会实践项目,形成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新格局。
第五,注重遴选选拔,推广优秀实践成果。各省级教育工作部门从本地高校(含部委属高校)中遴选不少于100个团队(或个人)给予重点支持。社会实践结束后,各省级教育工作部门按照不超过本地区高校(含部委属高校)数量15%的比例向教育部思政司择优推荐实践成果。
各地各高校应结合“青春告白祖国”工作,鼓励广大师生通过分享、展示、交流等多种形式宣传实践项目成果。教育部思政司将根据各地推荐情况,结合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社会实践项目成果,择优进行推广展示。
(摘自“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深圳9名教师入选省班主任大赛集训班
本报综合消息 6月16日,第八届深圳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补充赛暨第八届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深圳选拔赛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顺利举办。比赛设“书面测试”和“成长故事叙述”两个项目。书面测试主要考查三方面内容:班主任工作应知应会的政策、法规和行为规范等;根据背景材料制定一份班级特色发展规划并撰写一份自评报告;根据背景材料撰写一份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方案。而在“成长故事叙述”主题中,既涉及班主任德育技巧相关知识,也包含了教育观念、育人相长等对班主任德育理念的阐述。 18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来自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园丁学校的王弋安等9名选手入选第八届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深圳集训班,他们将接受市级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为接下来的省赛做准备。
(摘自“深圳市教育局”官方网站)
广州市教育局召开2021年广州市
青少年科技教育业务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本报综合消息 6月18日下午,市教育局组织召开2021年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业务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市属各高校,各区教育局、局属各单位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共约150人,通过网络视频在各分会场参会。会议由市教育局科研处黄晓婷处长主持并做会议报告,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林平出席并讲话。
会议总结了2020年以来科技教育工作情况,分析了形势,部署了下一阶段任务。会上还对近期出台的《关于统筹推进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管理办法》《广州市教育科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宣讲和说明,研讨了推进科技类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工作有关问题,部署并解读了2022年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申报有关问题。
会上,林平提出,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推动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要充分认清形势,正确把握科技教育工作的大局和方向;三是要坚持求真务实,高标准落实年度各项科技教育任务。
(摘自”广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
本报综合消息 6月18日下午,市教育局组织召开2021年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业务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市属各高校,各区教育局、局属各单位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共约150人,通过网络视频在各分会场参会。会议由市教育局科研处黄晓婷处长主持并做会议报告,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林平出席并讲话。
会议总结了2020年以来科技教育工作情况,分析了形势,部署了下一阶段任务。会上还对近期出台的《关于统筹推进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管理办法》《广州市教育科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宣讲和说明,研讨了推进科技类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工作有关问题,部署并解读了2022年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申报有关问题。
会上,林平提出,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推动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要充分认清形势,正确把握科技教育工作的大局和方向;三是要堅持求真务实,高标准落实年度各项科技教育任务。
(摘自”广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
在通知中,教育部明确四点要求:一是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二是保证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以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切实解决好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三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辅导,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四是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具体政策由各省份制订,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摘自“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广东省代表团成立大会召开
本报综合消息 6月18日,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广东省代表团成立大会在广州召开。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团省委等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在省教育厅主会场出席会议。邱克楠在会上提出“参赛出彩、走在前列”的目标,并对我省代表团此次“出征”提出四点要求:把争金夺银的精气神提起来、把参赛的各项准备实下去、把参赛的红线底线守护住、把疫情防控要求落到位。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将于2021年7月10日至1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本届全国学运会设大学甲、乙组和中学组三个组别,共11个竞赛大项。我省共有27支项目代表队参加全部11个竞赛大项的决赛阶段比赛。
(摘自“广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