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快来替朕背锅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祯十五年(1642年),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斩于京城西市,震惊整个明朝官场。要知道,明朝兵部尚书身负国防重任,位高权重,崇祯为何说杀就杀?
  1640年,松錦之战爆发,皇太极率八旗铁骑兵分三路,围困锦州、松山等重镇,清军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就要突破关宁防线了。
  与此同时,明朝内部也战火不断,李白成攻城略地,兵锋直指京城。一时间,朝廷两线作战,心力交瘁。
  陈新甲建议崇祯先安内再攘外,暂时与皇太极议和。这一建议正中崇祯下怀。但明朝官场十分看重气节,他虽贵为天子,也不敢将“议和”二字公然宣之于口。于是,崇祯很含蓄地对陈新甲说:“城围且半载,一耗不达,何间之乘?可款则款,不妨便宜行事。”
  一句“可款则款”算是为议和定下了基调,心有灵犀的陈新甲马上推荐马绍愉作为谈判大使,赴沈阳执行谈判任务。
  按理说,两国谈判这样的大事自然需要崇祯的敕书。可崇祯只赐予马绍愉二品衔,没给他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马绍愉到达宁远后根本无法与清军接洽,无奈之下,只得派人回去取崇祯的敕书,然后在崇祯千叮咛万嘱咐的“保密要领”中开始与清军和谈。
  马绍愉派人取敕书时,清军也加紧了对锦州、松山的围困。等到双方开始谈判时,锦州、松山已被攻陷。可以说,马绍愉刚坐到谈判桌旁便处于弱势地位了。
  和谈开始后,拥有绝对优势的皇太极狮子大开口,向明朝索要黄金30万两、白银200万两的岁币。面对皇太极的漫天要价,马绍愉就地还价,一口气杀到黄金1万两、白银100万两。数轮讨价还价后,双方最终达成共识,马绍愉的和谈之旅算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兴奋不已的他立刻给陈新甲写了封信,详细报告和谈细节。
  无论明朝还是清朝都将和谈视为最高机密,可陈新甲看完信后顺手放在桌上,仆人误以为那是普通的塘报,便交给塘报官传抄。
  于是,明朝百官很快得知详细的和谈条件:明朝每年馈赠黄金10万两、白银200万两,清朝回馈人参千斤、貂皮千张;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明界,塔山为清界;遇凶吉大事,两国互相庆吊。
  这份干货满满的“塘报”犹如掉入油锅的星火,让明朝官场瞬间炸锅。弹劾的奏章如雪花般飞到崇祯案前,一众自诩“清流”的官员更是群情激奋,唾沫星子差点淹死崇祯。崇祯决定弃卒保帅,严斥陈新甲,试图让他背锅。哪知陈新甲自认奉旨办差,写了封自辩书,还在其中引用多条圣谕。这一举动彻底激怒崇祯,于是他杀了陈新甲,还给他泼上“私款辱国”的脏水。
  陈新甲死后,明朝不但丧失了宝贵的和谈机会,也没其他能力出众的实干官员,陷入更深重的内忧外患。
  1644年,李白成大军逼近北京。崇祯一度想迁都南京,但他向百官问计时,大臣为避免成为第二个陈新甲,竟没一人肯提出迁都的主张。
  一直拖到三月,眼看李白成大军离北京越来越近,有个好心的官员忍不住说:“不如先送太子去南京吧。”不料立刻有官员反驳说:“难道想效法唐肃宗在灵武称帝的故事吗?”
  最终,北京城破,崇祯带着“百官皆可杀”的恨意黯然去了煤山,而那些“一身正气”的官员则满脸谄媚地迎接新主人。
  早在陈新甲死时,崇祯翻盘的机会就已断送。可惜他至死不悟,还将亡国的责任甩给手下,徒留一段让人叹恨的惨剧。
其他文献
1867年,清廷组建了第一支派往欧美的外交使团。美国人蒲安臣被任命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是使团的领导;副手是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中国官员志刚、孙家谷随行,另有秘书随员二十余人。  此次组建外交使团与即将到来的“修约”之事有关——1868年是清廷与英、法、俄、美四国商议的《天津条约》修订之期。  中国皇帝派一个洋人出访各国,让北京外交界十分震惊。蒲安臣本人也很震惊——在清廷正式任命前,他并
熟悉西方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布歇是法国洛可可画派代表人物,一个能把女神、宫廷贵妇画得活色生香的男闺密式画家,堪称“行走的美图秀秀”。不过,他画中的女主并不都是美女。1742年的沙龙展上,他破天荒地展出了八幅中国题材的作品:《宴席》《舞蹈》《庙会》《渔情》《捕猎》《花园》《召见》及《婚礼》。  一个从未去过中国、可能都没见过中国活人的人为啥要画中国组画?因为当时整个欧洲都在流行中国风,布歇这些画当然是
蒋廷黻29岁时赴南开任教,六年内发表的论文在学界反响颇大,实属冉冉升起的明星。当时罗家伦执掌清华,准备打造一支“文科航母”与北大相抗衡。所谓“航母”,无非广揽名师,形成规模优势,而带头人则显得愈发重要。放眼国内,罗家伦认定年仅35岁的蒋廷黻独堪此任,于是亲赴南开挖墙脚。蒋廷黻在南开干得好好的,不想离开天津,无奈罗家伦“赖功”一流,坐着不走,整整熬了一夜。蒋廷黻终究拗不过,答应赴清华任教。  后来,
北宋立国不久,宋太祖就接到一份密奏,内容一目了然:隉州刺史李谦溥手下大将刘进与北汉朝廷暗通款曲,预谋叛乱,并称已截获其私通北汉的蜡丸密书。  对于刘进这个名字,宋太祖一点都不陌生——他勇武过人,多次率军击溃北汉的侵犯。由于得到李谦溥保举,刘进很快从低级小校破格升为大将。宋太祖此时正为收复北汉受阻而恼火,一怒之下将李进索拿进京,打入死牢。  就在刘进性命攸关之际,李谦溥驰奔京师,面见宋太祖后跪伏在地
美国发生过两桩惊天大案,两个刺杀总统的凶手都随身带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对其百读不厌。其中一个凶手在狱中发表声明,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读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因为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很多答案。”从这两个极端案例,可以看出这本书对美国年轻人的影响之深。  而这本书的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也是个传奇人物,虽逝去多年,但对世人而言仍是个谜。  塞林格连中学都没读完
饭店难求回头客  北洋军阀曹锟早年落魄,但常请朋友下馆子,有次他只点了几盘素菜,显得格外寒酸。忽然,伙计端来几盘硬菜,说:“今天掌柜请客。”曹锟走后,伙计问:“今天客人本就不多,您还白搭那桌酒菜,图啥呢?”掌柜说:“曹锟讲义气也好面子,今日占了便宜来日肯定补偿,开饭店要的就是这种回头客。”果然,曹锟没过几天就又来了,给的饭钱绰绰有余。后来曹锟发迹,也很照顾这位掌柜。  假造“祥瑞”好领赏  唐代有
东汉的经学大V郑玄没多少钱,却有满肚子墨水,是当时上流社会的红人,就连位高权重的大将军何进也巴巴地请他做官。面对这番“锦鲤运势”,郑玄并未受宠若惊,穿着逢掖(古代君子的标配正装,衣袖宽大)去见何进,越发显出“须眉清俊,姿容伟岸”的颜值优势。何进以隆重的礼节招待他,还亲自给他送上茶几和拐杖。都说“吃人家的嘴短”,郑玄却不改毒舌本色,对何进的各种过失进行无差别吐槽。但不幸的是,何进是个经不起批评的人,
1934年,冬天的广州仍旧细雨缠绵,小学老师关山月正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一篇日记让他顿生怜惜:“父亲病倒了,没钱请医生,也许我要被迫退学……”关山月翻到封面一看,学生姓名是:李小平。  这个16岁姑娘是关山月班上年龄最大、成绩最好的学生,曾经同样穷困的关山月顿时对她起了恻隐之心。为了帮助李小平,他出钱为她父親看病,为她申请到免费的三餐,可命运还是不可逆转,不久,李小平的父亲去世了。  屋漏偏逢连夜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家族自清代起,就是世代官宦,其父也是个为官清廉的好官。衣食不愁的官家少爷吴敬梓,从小除了才华惊艳外,更养成了豪爽的性情。外加看够了父亲在官场上受的窝囊气,他早早断了科考入仕的念想,常年醉心于诗词歌赋,不到20岁就是当地的风流才子。  父亲去世后,守着父亲留下的产业,吴敬梓的风流人生一度也放了羊:隔三岔五就是饮宴游玩,而且和当年喜欢仗义疏财的父亲一样,哪个朋友急缺钱,二话不
梁启超曾说:“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范仲淹更被历代读书人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可以得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在世,离不开一个“拼”字。而在不同的年纪,所“拼”者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福运。  少年拼命,立一生之基  宋代的风流人物,大多来自书香门第,但范仲淹家境贫寒,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因“拖油瓶”身份,他经常被人讥讽。于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