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创造教育的开创者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精神必须从小培养,要渗透到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当中,尤其是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就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一下探讨。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学科教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需要在班级内展开。而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优化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和创造力的形成。美国创造学家阿瑞提说:“适宜的气候和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相宜的物理与心理环境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教学活动也总是要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因此,创设和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就成为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1.结合学科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良好思想品德的环境。比如,利用“学习园地”这一板块,展示学生的思想、生活;定期举行“假如我是国家的……”、“好人好事你我知”等的思想品德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示各自的创造性,进而融入到自己的环境之中。这样,班级的物理环境就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背景,也是创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会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和喜爱,最终成为学习的资源。
2.心理环境的创设。一般而言,班级内的心理环境主要表现为师一生、生一生间的人际氛围。这里我们首先应该倡导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意识和行为方式,变教师的“全知全能”为师生的共同发现,让学生体会到“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价值,进而消解学生的被动、防范心理,为童言无忌,为学生自由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广开“心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同伴关系。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渠道。
二、质疑巧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问、思、疑是学到知识、练好本领、有所创新的重要环节,多思善疑是其核心。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大部分发明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疑点、问题往往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处抓住这些问题,深入思考探索,则会使学习不断得到深化。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我们的教学不是仅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善疑巧问生成新的知识,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一切认知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如果教学中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或创造一些教学环境,学生就会借助体验的直观感觉使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由于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知识系统的特殊性,有些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和掌握。所以,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实践和锻炼,是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课外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提高。例如,针对本学科时事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多次举办时事政治知识竞赛,时事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课堂所没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思维更具独创性。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这告诉我们教育事业不能因习传统,而应让受教育者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创新从而成为创造者和开拓者。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施展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责任编校:卫风)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学科教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需要在班级内展开。而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优化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和创造力的形成。美国创造学家阿瑞提说:“适宜的气候和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相宜的物理与心理环境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教学活动也总是要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因此,创设和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就成为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1.结合学科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良好思想品德的环境。比如,利用“学习园地”这一板块,展示学生的思想、生活;定期举行“假如我是国家的……”、“好人好事你我知”等的思想品德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示各自的创造性,进而融入到自己的环境之中。这样,班级的物理环境就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背景,也是创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会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和喜爱,最终成为学习的资源。
2.心理环境的创设。一般而言,班级内的心理环境主要表现为师一生、生一生间的人际氛围。这里我们首先应该倡导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意识和行为方式,变教师的“全知全能”为师生的共同发现,让学生体会到“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价值,进而消解学生的被动、防范心理,为童言无忌,为学生自由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广开“心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同伴关系。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渠道。
二、质疑巧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问、思、疑是学到知识、练好本领、有所创新的重要环节,多思善疑是其核心。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大部分发明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疑点、问题往往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处抓住这些问题,深入思考探索,则会使学习不断得到深化。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我们的教学不是仅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善疑巧问生成新的知识,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一切认知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如果教学中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或创造一些教学环境,学生就会借助体验的直观感觉使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由于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知识系统的特殊性,有些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和掌握。所以,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实践和锻炼,是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课外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提高。例如,针对本学科时事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多次举办时事政治知识竞赛,时事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课堂所没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思维更具独创性。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这告诉我们教育事业不能因习传统,而应让受教育者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创新从而成为创造者和开拓者。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施展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责任编校: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