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血管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远期随访

来源 :中华手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y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随访21例25根神经行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移植患者,平均年龄24.7岁(3~46岁)。病程51天~1年半,平均7个月。移植长度3.5~23cm,平均9.02cm。随访时间17个月~8年,平均40个月。17例伴大血管断伤,3例伴发Volkmann's挛缩。结果优12例,良10例,可3例,总优良率88%。SZPD:8.65±42.4mm,MZPD:7.04±4.38。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带血管神经移植适合于长段神经缺损和移植床为瘢痕组织时的神经修复。吻合的血管是否通畅是影响疗效的关键;手术治疗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一年内进行;病伤部位、年龄和移植长度对疗效也有一定影响。

其他文献
实验用雌性SD大白鼠45只,分三组进行。I组麻醉后以不同重量和角度牵拉上肢和头部。II组将肩前皮肤切开后以同样方法牵拉。Ⅲ组不用麻醉绑牢上肢后臂部加或不加重量从约10米高处堕下。结果I组均无臂丛离断伤;Ⅱ组出现不同部位的离断伤,与人类损伤相似组无离断伤。只要皮肤完整,在不造成死亡和肢体离断的情况下,没有产生臂丛神经的离断伤,切开皮肤后损伤部位主要依据伤肢与头颈和躯干的角度。
于50侧成尸上肢上对肱桡肌纤维桥进行了观察。此纤维桥由前臂深筋膜增厚形成,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压迫上臂部桡神经的一个解剖因素;当骨折、肿胀等病理状态下可限制桡管下端的扩张和移位,是产生桡管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期刊
在76只正常及断肢的金黄地鼠中用显微电视对颊囊微血管口径作活体测量,结果发现在正常地鼠中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后微血管口径变化不显。颈动脉局部灌注利多卡因后15分钟时,微动脉有明显收缩。在断肢地鼠中与用药前、断肢后比、颈动脉局部灌注或滴注2%~3%利多卡因后5~30分钟,微动脉口径明显扩张。对上述变化在断肢再植中的意义作了简单讨论。
我们自1989年,在临床应用带蒂皮瓣提前断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蒂部训练与不训练提前断蒂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蒂部训练不利于提前断蒂的皮瓣成活。继而临床应用于各种带蒂皮瓣15例,不加任何训练提前于术后10~15天,平均13天断蒂,皮瓣全部成活。本文探讨了提前断蒂的机理及临床应用价值。
对8只成人足标本,重点观察了足外侧皮瓣的血管解剖;在此基础上,临床应用吻合血管的足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7例,全部成活,效果满意。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皮瓣的应用解剖、设计与手术方法,并讨论了该皮瓣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