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法在初中鲁迅小说作品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9891210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课堂实例,阐述了导读法在初中鲁迅小说作品教学中的应用。抓住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关键词:导读法;条件;人物;主旨
  语文导读法以尊重学生的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为前提,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发现与成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钱梦龙老师认为主要有四个条件:1.教学内容或教学思路使学生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2.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疑问或悬念进入教学过程;3.指点学习的门径,使学生觉得入门不难,而且确能学有所得;4.为学生铺设知识、能力的台阶,使学生不断受到成功的鼓舞。[1]导读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其形式是以训练为主线,意在培养学生质疑、析疑和释疑的能力。“导读问题的设计应该统筹全局,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要考虑到阅读主体的发展和需求。”[2]
  鲁迅小说作品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导读法,可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人物形象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把握人物形象对揭示小说主旨的决定性作用。教师可以设置问题:1.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3.揭示了怎样的主旨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面以具体的教学实例作分析。
  一、《社戏》
  小说以“我”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为线索,塑造了一系列的淳朴善良、热情大方的乡民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眷恋。其中,人物语言的描写既简约又符合人物身份、年龄特点,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极富神韵,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人物语言,认识人物形象,体察淳朴的民俗民风民情。
  双喜:好像小伙伴的领袖一般,性格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我”看不成社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在“我”的母亲和外祖母面前打了包票——聪明机智;看社戏,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他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亲切体贴;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他提议回家——敢于负责;返程途中,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及时劝止大家——为他人着想。当被六一公公“质问”,双喜巧妙作答——聪明调皮。阿发:当双喜问偷哪一边的豆,阿发感觉自家的豆大,脱口而出摘自家的,没有片刻的迟疑,毫不吝惜——善良大方。
  六一公公:当他发现自家的豆被偷后,这样问:“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没有责骂,而是玩笑似的慢声细语。当听到“我”说他的豆很好后,竟“感激”起来,并高兴地摘了许多送到“我”外祖母家,让“姑奶奶”尝尝,夸“我”有出息能中状元,并连说可“打包票”——勤劳善良、和蔼可亲、朴实善良而又热情大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些人物形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诵读,模仿人物的语气,结合现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揣摩人物性格,从而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
  二、《故乡》
  小说以“我”归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我”踏入故土,深切期待却看到破败凋敞的故乡,引发了“我”的茫然惆怅,加重了作品的悲凉气氛。回到家,“我”回忆少年闰土的美好,作品基调由低沉黯淡转为爽朗明快,“我”的心情也颇为兴奋。然而突遇杨二嫂,与闰土会面,终于使长期存在于“我”脑海中的关于故乡的美丽幻影犹如肥皂泡一样,在严酷的现实中破灭。最后,“我”乘船告别故乡和闰土,失望之余,展望未来,悲凉的希望,意蕴深远。除了“我”,小说的两个人物给人印象最深:闰土、杨二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看到故乡的荒凉萧索,亲戚邻居间的冷漠关系,体会作品内在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教师要设置问题:1.作者塑造闰土、杨二嫂形象,为什么要回忆他们年轻时候的样子?2.这种写法是什么?3.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小说对闰土的着墨最多, 因为闰土的遭遇是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缩影。闰土,这样一个活泼可爱、机灵能干、勇敢、与“我”关系融洽的少年已经变成一个麻木不仁、忧郁畏缩、与“我”有了深厚隔膜的苍老闰土。运用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对杨二嫂,作者惜墨如金,往日的豆腐西施不仅是“细脚伶仃的园规”,而且说话尖酸刻薄,成为了庸俗贪婪、搬弄是非的小市民形象。在这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杨二嫂与闰土作对比:闰土不失善良与忠厚,而杨二嫂,表面上与“我”攀亲拉故,实则毫无感情,表面恭维“我”,无非是为了捞点东西——虚伪透顶的老妇人形象。要引导学生揣测作者安排这一人物出场的用意。两人同属于的不幸的阶层,却都有着近似冷酷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三、《孔乙己》
  小说刻画了一个自命清高却自卑不已,穷困潦倒却好喝懒做,迂腐麻木又不失善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孔乙己形象。小说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以次要人物——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我”的口吻来讲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察作者这样安排的良苦用心: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更富有真实性,因为“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再者,貌似平淡轻松的语气,实则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原因在于:起初“我”仅仅是旁观者,没有“资格”对孔乙己评头论足,在众多“酒客”—— 看客中,很不起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多了也就不足以为奇,心里也在渐渐鄙视孔乙己,表现在孔乙己教“我”“茴”的四种写法时,“我”的反应,以此引导学生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变得如此冷漠了,足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就顺理成章地把握小说主旨。
  导读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提供学生以最佳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的生兴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所设置的问题要难度适宜,即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但还不能感受得真切,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拨云见日,这样不仅给学生以些许的成就感,使学生的阅读能够顺利进行,更加深刻地把握内容,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3
  [2]邱顺燕.问题导读法初探语文教学通讯[J].2004(05):20-21
  作者简介:
  王伟,女,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工作单位: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摆”和“放”都是做词的情况多于做语素,“摆”与“放”常常都被用作动词,可以单独作为光杆动词使用,而做语素的时候不能单独使用,前后必须搭配相应的成分。“摆”与“
大学新生入学后常常会遇到学习、生活、心理、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作为辅导员力量的补充,学生兼职辅导员一直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及引导学业和人生发展
随着冒襄对于清史研究的重要性被人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对他进行研究。从冒襄的生平和作品两个方面综述了新世纪以来对冒襄的研究,在生平方面,其交游的对象,文人和青楼女子都涵
小时候相信老师和父母一定会问过你这样一个问题: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啊?相信这些答案一定是让你不绝于耳的,科学家、警察、航天员、医生等等,不可否认的是,那是小时候每一个人
期刊
<正>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国内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基本在50%左右,全球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每年基本在20%左右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两汉时期对于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曾经引起一场大讨论,许多意见对于现在后人认识《离骚》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讨为何在两汉时期会兴起这样一场对于《离骚》的讨论,分
摘要: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改革为文学类课程带来发展的新契机,但受众数量的猛增与外语层次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原有文学教学模式需要做出大调整。 教学过程既要传达文学欣赏的入门知识,又要进一步在教学与教材编写中实现文学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文学类选修课  一、文学类课程的处境与发展的新契机  在现代性的发展历程中,工具理性的极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式微所产生的后遗症日益明显,于是,在
为引导招标采购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中国招标投标协会于2018年7月发布试行了《非招标方式采购代理服务规范》,为企业采购中依法必须招标项目之外的谈判采购、询比采
期刊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自汉代起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考察这一传说的变异性及原因,有助于加深对民间历史的了解,熟悉民间传说的叙事特色。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