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理论与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f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是快速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捷径。
  关键词: 生活化 语文阅读教学 课前预习 课堂学习 课后拓展
  
  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学不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演讲家,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与他人交流的人,因而语文阅读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阅读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阅读材料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阅读的天地和资源,阅读是生活的外延。要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阅读与生活的关系,尽力丰富学生生活,开阔阅读背景、拓展阅读量,以构建“阅读与生活”之间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预习生活化
  大多教师都很注重课前预习,但往往停留在字词句的掌握理解上,如,抄写生字2遍,回答课后问题,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千篇一律,使学生乏而无味。阅读教学生活化提倡课前预习应根据课文结合生活实践来进行。如学《说茶》,我们可布置以下预习作业供学生选择:熟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录音;上网查找你了解多少茶文化;谈谈“饮茶”与“品茶”有何不同?中国有多少名茶;动手泡一杯茶,献给家人品;找一种茶具,说说它的样子。
  二、课堂学习生活化
  在课堂学习中,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独立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们可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感悟。即结合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藕断丝连》这个词的理解,可让学生想想生活中的藕掰断后是怎样的,再联系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同时,我们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即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情感色彩的“生活情境”,以景生情,体验领悟,让学生走进“生活天地”,应用语文是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更高境界。教师应结合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1.朗读训练生活化。如《第一场雪》在朗读训练时,可采用鼓动性的话语、竞读、评读、帮读、陪读等多种形式,从而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让自己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味”,而且将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优美境界的体会融为一体,将各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切实落实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2.词义理解生活化。有些字词必须运用工具书规范地掌握字义、词义,从而达到正确运用的目的。大多数词语的理解,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应用,效果更好。比如《可爱的小蜜蜂》中的“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一句中的“计较”,字典中的意思是“计算比较”、“争论”等,在学习时,我没有让学生查字典,而是让学生想想说说日常生活中,你碰见过或见到过哪些人,哪些事是在“计较”的?学生略一思索后,举出了很多例子。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图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完全可以迁移旧知识,联系生活去内化新课文、新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的背景和例子,为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句段品析生活化。如《威尼斯的小艇》中“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中,老师提出:如果你是船夫,你怎样招揽顾客来坐你的船呢?请大家在小组讨论时,把自己的主意说出来。如何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并领悟这句话,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着力点。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先让学生以威尼斯小艇船夫的身份讨论并汇报怎样招揽顾客来坐船,然后让其他学生以顾客的身份向刚才汇报招揽顾客方法的“船夫”提问。学生无论是汇报,还是提问、回答,都能从课文中捕捉相关的信息,然后加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整个教学片断,充满了感性,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感受、想象、情感,使学生在感性化的学习中领悟课文,完善人格,关注生存方式,得到和谐的发展。
  4.练习设计生活化。即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来设计题目,选择小学生关心的话题、感兴趣的话题来设计题目。要把作业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在不经意间能情趣盎然地完成作业训练。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引导了学生去认真读书,通过大量读书,并吸收、应用课文语言,改造成为宣传词,有效达到语言训练目的。
  三、课后拓展生活化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扩展延伸,以达到语言教学与生活联系的目的。教师要注意把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知识结合起来,举一反三,“添枝加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所反映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在拓展课堂学习时教师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教完《田忌赛马》一课后,教师设计了以下三种活动:(1)以小组合作形式编排课本剧《田忌赛马》;(2)采访“孙膑”、“齐威王”(当然是指扮演的同学)并写下采访记录;(3)任选一种角色:齐威王的大臣、儿子、百姓、父亲,给齐威王写封信。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课本以外的活生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懂得语文与社会,与生活,与时代密不可分。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的整体工程。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其整体性的特点,并结合三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和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表现美。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整体性策略 阶段性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
近年来,轰轰烈烈的普高语文教改,确实给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影响了职高语文教学。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职高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凸显出一些问题,无论是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还是教学关系的形成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误区,急需施教者的关注。  职高语文教学相较于普高有着相通之处,也有着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职高生的语文基础差、水平低、能力弱,加之学生和家长重专业轻
摘 要: 古典诗歌鉴赏是不少学生困惑的一个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作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归纳总结出四种方法:诵读法、扩改法、意象解读法、题材解读法。  关键词: 古典诗歌鉴赏 入境 感悟 审读 赏析    在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古典诗词如同一座屹立的高峰,挺拔俊秀,直插云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歌流派并肩媲美,《诗经》和《离骚》交相映辉,杜甫的沉郁顿挫和李白的豪放飘逸竞相风流。这里是诗歌的国
摘 要:门罗主义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条重要准则,它的运用、发展和演变直接影响美国外交政策达一百多年之久。尽管百年来门罗主义的内涵不断在发生变化,但其中的霸权主义倾向却一直不变。本文拟从门罗主义作为美国外交政策基石的角度,论述其霸权主义萌芽对日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 门罗主义 霸权主义萌芽 美国外交政策    一、门罗主义的提出和霸权主义思想的萌芽  (一)从《门罗宣言》内容看霸权主义萌
摘 要: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由于其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都有着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古诗词并且得其精髓成了必备技能。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重视学生对于古诗词传达出的意境的体会,不但要教会学生欣赏美,而且要使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新课标要求的是对学生知
摘 要: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换词品析、省词品析、添词品析和换位品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从细微处去感悟文本,培养出良好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 语言文字训练 换词品析 省词品析 添词品析 换位品析    何谓“语文”?1964年2月1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答复一位同志的来信时,对确定“语文”这一称谓作了说
摘 要: “做中学”是一种兴起的科学教育模式,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后产生的新兴事物,给中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一次全方位的冲击。该方法就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远远优于传统教育,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实践证明,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做中学” 授课模式    引言  “做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后新兴的一种科学的教育模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