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就思辨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在此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如下: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使学生充分地了解所要探究内容的资料;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应用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使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建立对分课堂,给学生讨论与消化的空间,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探究;开展语言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增强学生的日常练习;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引导家长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影响下提升思辨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能力;培养策略;内涵
  一、 引言
  小学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提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除了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外,也要促进学生思辨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了深入探索。
  二、 思辨能力的内涵
  什么是思辨能力呢?“思”指的就是思考;思考是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指的是辨析;即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也有的人说,思辨能力包含思考与语言能力两种。当然,思辨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学生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展现自己的思辨成果。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时,可以将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其融合在一起。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自主预习,充分了解资料
  孔子曾經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生不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只是凭空思考,就会劳神而无所得。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了解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能够通过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历史和遭受英法联军损毁后的惨状,体会作者的情感;要能够激发自身的爱国之情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但是本篇文章中,较多的部分是在描述圆明园的辉煌。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且可能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圆明园景物、建筑、布局等方面的描写上。因此,教师在开展本课教学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之前中国的社会环境、圆明园被毁灭之后的场景、圆明园经历毁灭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体会、分析作者的情感,学生就比较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另外在分析文章的布局时,学生也可以充分理解这种对比所带来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就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联系实际生活,应用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学生对于知识的分析判断许多都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生活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应用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和研究,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以《父爱之舟》为例。学生在学习本篇文章时,要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要能够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分享能够展现出父爱的、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故事。有的学生分享在自己生病的时候,爸爸会火急火燎地将自己送到医院去;有的学生分享在天气变冷了之后,爸爸每次去接自己都会带一件外套;也有的学生分享爸爸每天晚上都会与自己聊天,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父亲对自己的爱,和文章中作者父亲对作者的爱,来分析以小见大的写法。此时学生就会意识到,反而是这种平淡生活小事的描述更能够体现出父爱,更容易深化文章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也会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文章内容,对文章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学生的思辨思维也就得到了锻炼。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探究、讨论。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遵循开放性、层次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层次性原则则是指问题的深度在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地纵深。
  以《落花生》为例。教师在开展本篇文章的教学时,就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怎样看待父亲拿花生和其他水果对比,给作者讲述道理这件事情?这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认为父亲通过对比两样事物来使作者明白道理,这一教育方式具有科学性,对于作者的影响更加深远。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一比喻不合适,因为虽然花生没有因为结实骄傲自满,展露出自己的成果;但是苹果、石榴等除了可以结果以外,还具有观赏性作用;因此父亲的这一比喻比较片面。还有的学生认为,其实除了花生以外,像红薯、萝卜等也是在泥土底下结出果实的。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待父亲以比喻的方式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教育作者,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角度得到了拓展,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四)建立对分课堂,给予讨论空间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建立对分课堂的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促进学生讨论和研究。什么是对分课堂呢?对分课堂是指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前半节课上教师进行讲解,后半节课上学生消化教师讲解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探究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探究的层次和质量也会更高。   以《搭石》为例。教师在讲解完本篇文章的重点知识之后,就可以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消化、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了解的地方,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此时学生探究的内容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比如在学习完本课之后,有的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为什么“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就是搭石”也能够体现出家乡人心灵的美好,这部分内容不是介绍搭石的由来吗?此时其他的学生就会一起分析。比如,有的生认为“天气变凉”是一个关键词,在之前说过,人们过小时候经常会脱鞋挽裤;但是天气变凉之后再脱鞋挽裤,就会容易生病;因此人们搭建搭石体现了家乡人的善良。有的学生认为,“平整的石头”“二尺左右的间隔”,体现了家乡人在搭石时的认真;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家乡人心灵的美好。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也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五)开展语言活动,增强学生练习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语言活动,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有这样一课:《“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精彩极了”是指作者在每次创作之后受到的母亲的赞扬,“糟糕透了”则是指来自父亲的打击。教师在开展本篇文章教学时,就可以组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同,并体会两种教育方式下的父爱与母爱。教师可以结合前两年比较火的一部电视剧——《虎妈猫爸》设计辩论主题:究竟是虎妈的教育方式更合适?还是猫爸的教育方式更合适?有的学生支持虎妈,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谦虚谨慎,可以使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有的学生支持猫爸,认为要给学生提供更加积极的学习环境,这样无论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是学习自信心的树立都有积极意义。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坚定的维护自己的观点,条理清晰的辩驳对方的观点,不仅对文章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思辨能力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六)加强家校合作,培养思维习惯
  家庭也是影响学生思维习惯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时,还要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家长,使家长以科学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这一交际模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在家庭中与家长进行练习。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旅游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像为什么在一大会址里会有身穿军装的武警战士讲解员、什么是“托派”组织等。学生则需要随机应变,回答家长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受到了考验,在应变能力方向也受到了考验。另外,为了调动游客的情绪,促进游客的深入理解,学生还需要深度挖掘景点知识,最终促进了思辨能力的培养。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充分了解资料、应用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思维、给予討论空间、增强学生练习、培养思维习惯六个角度,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进行了具体探究。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的长期引导与渗透。希望文章的一得之见,可以为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促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探究、深度探究,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最终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慧萍.树立思辨意识追求智慧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0(73):35-36.
  [2]姜锋.基于统编教材背景下建构小学语文思辨课堂的有效策略[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0(2):61-63.
  [3]杜淼.关注言语表达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阅读策略例谈[J].课外语文,2020(3):59-60.
  [4]郭珍安.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68.
  [5]赖丽卿.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14):39-40.
  作者简介:
  王芳,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合水路小学。
其他文献
在初中这个阶段,数学这门课程,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逻辑性很强,很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觉得数学比较枯燥乏味,在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
摘 要:作文写作技巧是每一个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都能够运用和掌握的,因此,学生作文出彩的地方,不仅仅是在于学生的作文技巧。在大多数时候,一篇好的作文往往都是以情动人,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的时候,能够在恰当的时候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再结合相应的作文技巧,就能够使作文大放异彩。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当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要么就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处在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独立阅读.阅读不仅仅可以扩充小学生的词汇量,还搭建了一个与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