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培养具有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读、引、点、练、评”的适合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学科特点;学生;主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8-08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多样地、充分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然而,时下语文的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往往集中表现为发言、讨论、表演等等泛泛而又热闹的场景。这种为求形式而无多少实际内容和意义的做法,根本不能实现新课改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要求,更不能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笔者觉得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紧扣语文教学的特点,运用“读、引、点、练、评”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首先是“读”。
“读”是“阅读”。阅读是理解文本的根本前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必须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主动利用原有的知识和文本储备,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进入文本的意境。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潜心会文本”。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把文章真正读通、读懂、读透,才能围绕文本发现、探究、体味,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美的魅力和意蕴,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文本阅读,把文本抛在一边进行所谓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讲解,必然会造成学生对课文的囫囵吞枣式的生吞,从而既不得文本要领也不得文本其解,更谈不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是“引”。
“引”是“引导”。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学习的保证。阅读文本,既是一种理解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活动。但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生活经验和艺术素养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就会智者见智。但这种主观差异性并不是可以无限夸大的。因为理解和鉴赏的主观差异并不能改变文本自身的基本内涵,而这种基本内涵是从文本的整体述说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同时,对学生不成熟的,有偏差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要加以正确引导。如果“学生说的都是对的”,“学生的主体性”就会成为一句没有意义的空话。而学生误读文本是正常的,关键是要老师引导到正确解读的路上来。这就要求教师一改过去“满堂灌”的传统做法,使自己成为学生探索知识、追求理想境界的引路人。
第三是“点”。
“点”是“点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思维障碍,注意适时、适度的点拨。点拨的主要内容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点拨的基本要求应是点在关键,拨在思路,切切不可点通、点透,要留给学生再思考的余地,使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明白其中的道理,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教学中,可供教师点拨的方法及形式极多,有事例点拨,如比较抽象的问题或事物可举具体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有比喻点拨,如有些事物如果学生没见过,可以用浅显的比喻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有想象点拨,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去领会某种意境等。
第四是“练”。
“练”是“精练”。“练”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练习应少而精,要练得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者应精心设计或组织各种层次,不同形式的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要注意把“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引”中有“练”,重在能力培养;“点”中有“练”,意在矫正失误,巩固所学知识。只有练得“精”,练得“巧”,“练”才不会成为学生负担,才会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第五是“评”。
“评”是“评价”。评议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做到激励性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要激励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评价的方式,一是引导自我评价。在学生学完新内容、完成练习后,教师让他们借助教科书、字典、词典等,进行自我评判,及时发现自己的失误,实现自主式的自我矫正。而教师的作用只在必要时对容易混淆的内容稍作辨析矫正。二是运用小组评价。让学生由同桌或邻桌三四人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助,以优带差,评价、矫正错误较高、自评自查不能解决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在互评中,引导学生看到同学的优点,给同学以鼓励;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给同学以帮助。从而使学生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教育。三是开展教师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较难的问题进行讨论互评,肯定学生的成绩的同时,启发学生寻找规律,找准矫正要点。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各种评价进行及时反馈。教师要相信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以肯定,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表扬每一位学生的哪怕是极小的进步和闪光点,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根本,就在于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读、引、点、练、评”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体现新课改的要求而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文;学科特点;学生;主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8-08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多样地、充分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然而,时下语文的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往往集中表现为发言、讨论、表演等等泛泛而又热闹的场景。这种为求形式而无多少实际内容和意义的做法,根本不能实现新课改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要求,更不能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笔者觉得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紧扣语文教学的特点,运用“读、引、点、练、评”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首先是“读”。
“读”是“阅读”。阅读是理解文本的根本前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必须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主动利用原有的知识和文本储备,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进入文本的意境。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潜心会文本”。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把文章真正读通、读懂、读透,才能围绕文本发现、探究、体味,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美的魅力和意蕴,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文本阅读,把文本抛在一边进行所谓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讲解,必然会造成学生对课文的囫囵吞枣式的生吞,从而既不得文本要领也不得文本其解,更谈不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是“引”。
“引”是“引导”。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学习的保证。阅读文本,既是一种理解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活动。但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生活经验和艺术素养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就会智者见智。但这种主观差异性并不是可以无限夸大的。因为理解和鉴赏的主观差异并不能改变文本自身的基本内涵,而这种基本内涵是从文本的整体述说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同时,对学生不成熟的,有偏差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要加以正确引导。如果“学生说的都是对的”,“学生的主体性”就会成为一句没有意义的空话。而学生误读文本是正常的,关键是要老师引导到正确解读的路上来。这就要求教师一改过去“满堂灌”的传统做法,使自己成为学生探索知识、追求理想境界的引路人。
第三是“点”。
“点”是“点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思维障碍,注意适时、适度的点拨。点拨的主要内容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点拨的基本要求应是点在关键,拨在思路,切切不可点通、点透,要留给学生再思考的余地,使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明白其中的道理,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教学中,可供教师点拨的方法及形式极多,有事例点拨,如比较抽象的问题或事物可举具体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有比喻点拨,如有些事物如果学生没见过,可以用浅显的比喻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有想象点拨,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去领会某种意境等。
第四是“练”。
“练”是“精练”。“练”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练习应少而精,要练得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者应精心设计或组织各种层次,不同形式的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要注意把“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引”中有“练”,重在能力培养;“点”中有“练”,意在矫正失误,巩固所学知识。只有练得“精”,练得“巧”,“练”才不会成为学生负担,才会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第五是“评”。
“评”是“评价”。评议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做到激励性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要激励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评价的方式,一是引导自我评价。在学生学完新内容、完成练习后,教师让他们借助教科书、字典、词典等,进行自我评判,及时发现自己的失误,实现自主式的自我矫正。而教师的作用只在必要时对容易混淆的内容稍作辨析矫正。二是运用小组评价。让学生由同桌或邻桌三四人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助,以优带差,评价、矫正错误较高、自评自查不能解决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在互评中,引导学生看到同学的优点,给同学以鼓励;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给同学以帮助。从而使学生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教育。三是开展教师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较难的问题进行讨论互评,肯定学生的成绩的同时,启发学生寻找规律,找准矫正要点。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各种评价进行及时反馈。教师要相信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以肯定,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表扬每一位学生的哪怕是极小的进步和闪光点,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根本,就在于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读、引、点、练、评”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体现新课改的要求而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