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理性的妈妈(六)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zhi0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籍,很多专家的经验,都在鼓动家长们将孩子培养成出众的人。但我非常怀疑这样的动机。
  孩子怎样才算出众?孩子怎样才能出众?老卡尔·维特说:“如果受到正确的教育,每一个普通健全的孩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出众的人。”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要企图让你的孩子成为出众的人,并不是出众了孩子就会更快乐。女儿刚上大学时,和我交流新的感受,表达了很多压力。我便对她说:“你不必管别人如何,一个阶层有一个阶层的快乐,只不过快乐的东西不同。比尔·盖茨开发上亿美元的软件市场,一位拾荒的老妈妈捡到一只塑料瓶,他们的快乐也许是完全一样的。虽然他们快乐的绝对值不同,但相对值却可能是一样的。同样的,拾荒老妈妈由于捡拾不到酒瓶所承受的压力,也不比那个比尔·盖茨开发市场所承受的压力来得小……”虽然我不知道这样的比较是否恰当,但我就是这样想的。在我看来,“出众”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跟“快乐”一样。所以,我一般不大会为自己的不如人(不出众)而苦恼,我总是喜欢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那个过程。我非常地庆幸,丈夫也不是一个功利的人。我们都喜欢工作,我们都愿意努力,是因为我们的确喜欢那样。我们没有奢求,所以我们才较一般人更快乐。也正因如此,从小到大,我们对女儿的培养也一直持“顺其自然”的态度,我们告诉女儿:“只要你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就可以了。”
其他文献
Mothers Group(妈妈小组)有专门为来自海外的妈妈和孩子组织的活动,我带丹尼尔参加了。我们这组有来自中国、法国、德国、印度等不同国家的移民。除了负责人外,另外的工作人员都是义工,也就是国内所说的志愿者,她们不是固定的。澳大利亚有很多从事各项工作的义工。我们海外Mothers Group遇到节假日就会举行庆祝,比如复活节和圣诞节,这两个节日都是大假。  复活节在4月,连周末共放4天假。说实
养儿育女10年,家有兄妹俩相差两岁。回头想一下,和其他妈妈相比,我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懒妈妈,带娃特别轻松。  这一切,还要归功于我们家的超级奶爸。  当然,超级奶爸也非自动生成。如何培养这位神一般的队友?我有三招——放手:最简单也最困难  这第一步啊,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放手。  这一步看似简单:撂挑子不就行了吗?但其实,实践起来最困难。因为在态度上,很多妈妈都做不到“放心”,对丈夫不放心,对孩
胡适先生4岁读父亲所作的诗,5岁上私塾读古文,11岁能够自己看古文书。我们不求孩子能有如此的造就,但了解一些汉语的音律与美感还是不难的。  下面是我3岁的儿子踢踢正在读、读过以及计划读的传统启蒙读物,都以朗诵体验为主,不求背诵。  《三字经》  适合年龄: 2岁半开始  踢踢跟着我读了两遍《三字经》后,就开始考我。经常是他说一句,让我接下一句,然后问我是什么意思。通过《三字经》,他知道了春夏秋冬与
教室里正在玩抢椅子的游戏。蓝衣小女孩精神十足,越走越快;绿衣小男孩累得不行,越走越慢。  請问:如果老师此刻停止拍掌,他俩谁能抢到最后一个座位?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每个会编故事的人,都会有强大的同理心。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读绘本以外,语言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角色扮演游戏,俗称“过家家”。无论哪个年代、哪个国家,只要是孩子,就都热爱角色扮演,它充满了互动、想象与欢乐,也需要孩子积极地用语言参与。  但很多爸妈都会说:“和孩子过家家时,对话常常难进行下去。”  “你好吗?”  “我很好。”  下面就冷场了,没词儿了。  该怎样和孩子过家家
這一期的小家伙,名字叫“波浪线圆”。样子长这样 。  他也有一个神奇的本领,能把自己变成各种各样你想不到的模样!  现在,波浪线圆小朋友又要变身了。快来看一看,这次他准备变什么?  还没玩够?那就再找4张白纸,把下面这4个波浪线圆的神奇变身也画出来,然后涂上你喜欢的色彩!
画一棵正在跳舞的扭扭树 , 上面细,下面粗。  它的树枝也会跳舞,扭来扭去的。  用兩种颜色重叠涂画树干。再用不同的颜色,涂画很多很多小圈圈树叶。  数数这棵扭扭树,一共有多少条扭扭树枝?再画一棵、两棵、三棵, 画出一片树林吧!
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现代人仿佛是不停踩着转轮的小老鼠,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之中,却总在原地踏步。”忙碌而盲目,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写照。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又是上班族,长期以来,我的生活像是高速旋转的陀螺。终于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对不起,我没有时间。”从那时起我开始反省,思量生活的重心到底是什么。  我去跟老板提出减少工作时间。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易事。起先,一想到因减少
中午出去散步,发生了一件小事,很是触动我。  自打立春后,上海天气明显暖和起来。加之今儿有太阳,午后阳光简直让人不能抵挡。我迫不及待甩掉棉拖鞋,换上运动鞋,出门溜达一圈。  信步走到小区旁边的小公园,看到有几个小孩子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地玩儿,我就走了過去。  我站在一旁静静看他们怎么玩儿。两个小孩子,一男一女,看样子像小班的年纪,三四岁。一个捡起草地上的一片叶子往上一抛,另一个也弯腰去草地上找,捡起
如果在此之前,你从没有听说过“内化的安全感”,那么你需要听听下面这个小故事。  很多年前,当我的女儿艾玛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我参加过一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幻灯机突然坏了。主讲人说:“我不太担心,总会有人来修好它的。但是斯坦利会很着急。”  听众面面相觑,都不明白斯坦利是谁。  “斯坦利是我父亲。”她接着说,“他早就去世了,但我依然能听见他的声音萦绕在我的头顶:‘大事不妙了!大家都会离开的!再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