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译者的法律专业知识素养培养教材研究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对外经贸合作日益加强,社会对高层次法律翻译人才的需求猛增。同时,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亟需创新培养模式,导致以法律翻译为特色的高校日益增多。在法律翻译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法律专业知识素养培养是关键环节,现有教材均难以满足培养要求。本文探讨现有教材的不足,提出服务于法律专业知识素养培养目标的教材编写建议。
  关键词: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知识素养;教材;翻译
  中图分类号:D90-4;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02
  一、法律翻译能力与法律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
  通说认为,译者专业知识素养是专业翻译质量的基础性保障。柴明颎教授提出,对专业翻译工作者来说……必须熟悉与翻译业务相关的知识[1]。在谈及译员知识结构时,仲伟合教授在Gile等人研究基础上,指出一个好译员的知识结构应由三个板块组成: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技能板块[2]。仲伟合教授所指的“百科知识”与Gile所提出的“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是相通的。研究者的上述主张在我国翻译专业的指导性规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国2006年首次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与翻译本科对接的翻译专业硕士起步于2007年1月[3]。为规范翻译专业的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目前已形成《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等规范。《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要求翻译本科专业课程必须包含“相关知识与能力”模块[4]。“相关知识与能力”关注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创新实践等能力和人文素质,仲伟合教授认为应包含商务概论、商务沟通等特色课程。《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相关知识与能力”表述为“百科知识与能力”。前述规范秉承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理念,为高校特色化发展预留了空间。《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要求,开设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的院校应……制定适合本院校特色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如果将法律翻译作为培养特色,那么法律“百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则是前述各规范的应有之义。培养译者法律专业知识素养的优质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法律专业知识类教材有中文法学专业教材、全英原版引进法律教材、法律英语教材等多个种类,但是并非以培养译者的法律专业知识素养为直接目标。中文法学专业教材对非法学专业读者来说,缺乏易用性,非经专业教师指引译者很难消化吸收;全英法律教材是了解国外法律制度最新发展动态的窗口,但对读者法律基础知识和专业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更高;法律英語类教材多以全英语言,概要介绍英美司法制度和法律文化。此三类教材并非以译者为直接目标读者,均没有办法实现由法律专业知识向专业语言服务能力的转换。目前我国翻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呈爆发增长态势,法律翻译人才市场需求日渐旺盛。这意味着,读者对以培养法律专业知识素养为直接目标的教材需求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就面向译者的法律专业知识素养类教材编写提出一些宏观建议。
  二、面向译者的法律专业知识素养类教材编写建议
  第一,以易用性为导向。所谓易用,就是要确保读者即便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确立的法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也能够通过阅读获取尽可能多的法学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一是避免动辄使用法言法语,尽可能地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二是重视宏观知识体系,充分尊重章节内容内部逻辑联系,在每一章节开始都简明扼要地介绍知识点的价值、内在关联性、内容构成以及重难点,使读者对待阅读内容有了初步准备。三是对于程序性内容尽量使用图示直观展示。以专利法中的PCT申请为例:在展示这一内容时,选择图示说明专利PCT申请的国际阶段和国内阶段各个流程,并配以文字解释,以深入浅出地展示文字难以描绘的知识点。四是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链接,如知识产权章节可补充提供主要国家知识产权法、公约与协定中英文平行文本链接以及相关的案例,便于读者拓展使用。
  第二,以中英平行文本安排教材体例。法学与翻译所属的文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而且前者是由相互独立但密切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并以内容的深度著称。诸如公司独立法人资格身份、有效仲裁协议排斥法院管辖等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则,对于翻译专业读者来说,始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就意味着全英教材难以帮助翻译专业读者全面、准确地掌握法律规则的深意。用读者的母语来阐释晦涩难懂的法律规则显然是上策。而译者要想锻造高质量的法律语言服务能力,还必须要在准确领悟法律规则的基础上,熟悉法律英语在词、句和语篇等维度的特征、核心术语及法律规则的表达范式。只有同时提供与中文内容对应的英文文本,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内容设计上,中英文平行文本体例是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的的唯一路径。
  第三,以双语术语连接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对于译者来说,储备法律专业知识的直接目的是要转化为生产力,也就是提供法律语言服务。长期以来,无论是双语课程还是双语教材,都难以避免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两张皮的现象。换句话说,无法很好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语言服务能力。术语作为特定专业领域表示概念称谓的集合,具有专业性、单义性、稳定性等特点,这些特性使得双语术语成为连接专业知识与专业语言服务能力的纽带。一方面,双语术语可以作为掌握专业知识的突破口。例如,合同法中“要式合同”这个概念比较晦涩,对应的英文术语为“formal contract”。“formal”有“正式的”和“形式上的”等意思,“formal contract”中取第二个意思。这样,通过双语术语,读者立刻明白了所谓“要式合同”就是对合同有形式上要求的合同。另一方面,双语术语还可以清除知识盲点。例如,很多学生误以为“firm”是“公司”,其实它一般仅指“合伙企业”,这就解释了“律师事务所”为什么要翻译为“law firm”。此外,精准的术语表达还是法律翻译成果“法言法语”的集中体现。以双语术语连接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不仅意味着要在脚注或附录中附上核心中英文法律术语,还应考虑在章节导读中,以术语为线索,概要描绘章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在双语平行文本中,还可以通过加粗或下划线等方式标注双语术语,让读者对术语的具体应用语境有充分把握。   第四,以对比视角培育国际视野。各国法律制度存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会成为译者提供专业法律语言服务的直接障碍。例如,美国专利法中的“utility patent”很容易被按照字面意思误译为“实用新型专利”。只有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法在专利分类上的差异,才能让读者正确认识到美国法中的“utility patent”相当于我国的“发明专利”。以中国法为线索,通过表格、法条比较等多种形式,对比提供世界代表国家和主要国际公约中的相关法律规则,既能够加深读者对我国相关法律规则的认知程度,还能敦促读者放眼全球,培养其国际视野。对比中外法律制度差异的过程,也是微观展示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过程,这一对比视角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读者的制度自信。
  第五,以国际商事活动为内容主线。一本法律专业知识素养教材不可能只关注一个完整的法律部门,更谈不上覆盖所有部门法,因此需要根据译者这一目标读者的现实需求对内容进行取舍。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充分尊重知识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和体系性。基于這些考虑,法律专业知识素养教材可以考虑以国际商事活动(如国际货物买卖)为内容主线,探索企业作为国际商事活动参与者,在合同磋商—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国际结算—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各环节可能遭遇的主要法律问题。这样,一条线索就可以将合同法、商主体法、国际结算、知识产权法、争议解决等模块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第六,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并重。译者在提供法律专业语言服务时,除少数情况下会处理法学研究文献、成文法法条等静态文本外,更多情况下将面对贸易活动活动中出现的与特定权利创设、变更与终结相关的实务型动态文本。这就意味着译者的法律专业知识素养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获取层面,还要关注常见的法律实务内容。例如,知识产权法的内容应简要涉及著作权登记和专利申请、纠纷解决方面的内容应涉及仲裁条款与协议的拟定等。
  三、结语
  目前我国处于对外经贸交流异常活跃的时期,语言服务尤其是高层次法律翻译服务需求巨大。但服务于法律专业知识素养培养教材稀缺的现状,意味着需要继续加强教材建设。此类教材要以易用为宗旨,采用中英平行文本体例,以双语术语连接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对比视角培育国际视野,将国际商事活动为内容主线。高层次的法律翻译人才培养亟需专业性、针对性强的法律专业知识素养教材,以保障法律翻译的精准性、规范性和专业性。
  参考文献:
  [1]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56-58.
  [2]宁静.基于Moodle平台的英语口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J].南方医学教育,2016(2):26-28.
  [3]李彦,肖维青.翻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型文本翻译质量评估:问题与对策[J].外语学刊,2020(5):71-78.
  [4]贺学耘,曾燕波.高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体系重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5):71-74+130.
  (责任编辑:张咏梅)
其他文献
摘 要:托妮·莫里森的《家》在聚焦黑人男性弗兰克的同时,呈现了黑人女主人公茜艰难的抗争历程。本文结合作品中呈现的叙事技巧,分析文本中的聚焦转换、人物对话以及循环叙事策略,将有助于探析黑人女主人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其抗争意识的觉醒、自我救赎的实现。  关键词:黑人女性;抗爭历程;自我救赎;《家》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
摘 要: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戏剧性独白是诗歌的传统形式,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很少見,可以视为英语文学独有的特点,是探究英美文学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从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的特点入手,探究其传统形式与缘起,为英美文学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英美文学;戏剧性;独白;传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02  戏剧性
摘 要:《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首次将“译”(笔译、口译)纳入其中,填补了国内外语言能力CSE尚未包含翻译能力的空白,对促进我国外语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1]。本文在详细分析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口譯教学实践和CSE的应用,提出以口译能力培养为口译教学主线的策略[2],从口译知识、口译能力表现、口译策略能力和典型口译特征四个方面改进高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全方位促
摘 要:光催化技术是目前最有前景的环境污染处理方法,它能够实现有机物的降解与矿化,反应速度快,工艺成本低,运行条件温和且不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适用于废水处理的新工艺[1]。本文以催化剂γ-Bi2MoO6降解罗丹明测试为例,设计了一套光催化性能测试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课程,介绍了光催化降解原理、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阐述了光催化技术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光催化降解;创
摘 要: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促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工作的水平,要求教师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紧密结合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英语的读写课程紧密融合到一起,并且参考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设计出科学、可行的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收获更多的英语知识。本文首先阐释课程思政的内涵;其次,分析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工作中的必要性;最
摘 要:本文探讨英语类专业必修课英语阅读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教育应基于但不拘于教材,深挖教材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关注时事热点、积累经典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英语类专业;英语阅读;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常态化背景下,幼儿园的开园复学面临着多重挑战。尤其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成为幼儿园开园复学的重中之重,值得思考的是幼儿园将如何科学、规范、合理、有效地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因此,这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及时发现、反思、总结开园复学后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探究,提出改进措施,最终使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体系逐步完善,切实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好保障,促进幼儿获得在健康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