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的“课”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沙小学是这样一所学校:在这里,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同的孩子;没有不好的教师,只有不同的教师。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能去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不断地发现、改进、创造,是金沙小学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感到幸福的源泉。
  2016年金秋的金沙小学,校园里静静地发生着某种让人欣喜的变化。学生们的课堂上迎来了不同的“新”教师面孔;教师们的课堂中,涌现了更多不同个性的“新”学生笑脸。
  这是因为,金沙小学的教师们开始“走课”了!
  一、为什么要“走课”
  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平状况有所改善的今天,“择校”“择班”依然是热点,“追捧”名校名师依然是家长们热衷的活动。电视剧《小别离》之所以热播,就是因为它反映了无数中国式家长的焦虑和无奈。
  那么,如何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享有更优质的教育呢?各地各校有许多改革尝试,例如调整课时长短、优化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等。类似北京十一学校推行的“走班制”更是让学生有机会去选择自己的课程模块,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段,为学生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金沙人也在思考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怎样才能让更多的教师成为真正的名师,怎样才能让师生的生命更加灵动、幸福地存在。金沙小学是2007年政府新建的普通公立小学,近年来随着社区居民逐年递增,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多。如今,学校班级多、班额大、名特教师少,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公办学校的师生比例、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等因素,我们决定实施“走课制”!
  “走课制”并不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的。它是在学校开展“长课时”改革、“一对一”计划、“主题性学习”等课程改革研究的基础上萌芽的,目的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实施“走课制”,有利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1.建立起教师学习共同体;2.促进教师教研方式的转型,变学校行政管理为行政引领;3.实现校内教育的高位均衡,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二、“走课”怎么“走”
  什么是“走课制”?简言之,就是教师“走班”:学生的班级不变,教室不换,而由教师轮流走进各班教室开展教学活动。但是,“走课制”并不是简单地调换上课教师,而是一种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优势开发既能突出教师专长又最能帮助学生成长的课程,并在一定范围内走班走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走课制”的优势在于既能保证小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又能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不同教师精心准备的优质教学,还能时时促进教师不断研究学、完善内容、优化教学方式。
  那么,究竟怎么走课呢?我们利用假期时间集中培训,让全校的教师理解什么是“走课”,怎么走,以及“走课制”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后,由全校骨干教师试行第一轮“走课”:选择一个主题研究课程,在年级组、教研大组内“走课”。同时,我们以六年级全体师生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主体范例,实施六年级语文学科的全面“走课”,以及其他学科的部分“走课”。实验组在学校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就自己所教的教材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整合教学资源,研制出第一阶段“走课”计划。走课计划包括课程内容分配、教师分工、课时安排等几个方面,从而形成人员、内容、時间、空间的有机整合,形成全套的“走课制”。
  以六年级语文为例,“走课制”的计划如下:
  1.教学内容分配和教师分工
  “走课”的教学内容涵盖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共8个主题单元的全部内容。实验组有4名语文教师。首先,教师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在每一个单元主题(共8篇文章)中选1篇作为精讲阅读课文,每位教师主讲两篇,剩余的内容由本班教师指导泛读,也就是说,每人必讲2篇精读课文。此外,根据单元主题,4位教师中2名教师主教国学诗词,2名教师主教习作,并自行选择一个主题作为拓展内容,通过讲座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与学生分享。
  例如,主教习作的教师的走课主题、走课次数以及授课班级如表1所示。
  2.课时安排
  走课制的课时如何安排?教师能“走”得开吗?不会“撞课”吗?为了有序安排课时,我们将一学期18周的教学时间进行整体统筹,划分为与“走课制”相匹配的四段:
  (1)第一阶段:“走课”前准备,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感知
  这一阶段的时间是第1—3周,教师指导的学生对象是本班学生,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这一阶段的内容与任务是引导学生预习:通读整册教材,形成框架,解决基础字词;学生课前自学学校自编的配套学习资料《六年级语文自主作业》,完成单元整体预习;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检查预习情况,就本单元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课后完成单元主题积累。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预习的内容与目标,如翻转课堂的目标设计:
  a. 正确、工整地抄写好词佳句一遍,完成自主识字。
  b. 课堂听写正确率达到80﹪。
  c. 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小组讨论,找出单元学习难点。
  d. 认真、正确地完成单元主题积累。
  (2)第二阶段:“走班”精讲阶段,主要任务是对重点课文、习作、国学内容进行教学
  这一阶段的时间安排在第4—12周,教师指导的学生对象是各班学生和本班学生,学习内容是:阅读精读、国学、习作。
  这一阶段的学习形式:教师周一至周四上“走班课”,周五在本班上课。保证每个班级的学生每周有两次精讲阅读课、一次国学课、一次习作指导课。每位教师每周要将全年级八个班全部走完。一周“走课”安排的范例见表2。
  (3)第三阶段:“拓展与实践”阶段,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需求,增加国学与文学赏析   这一阶段的时间是第13—16周,教师针对本班学生和各班学生“走课”。这一阶段的内容:专题拓展(“走班课”) 泛读阅读课(“本班课”)。四位教师根据本册教材中的《一夜的工作》《穷人》《丑石》及大量唐诗,选定相对应的四个主题作为自己专题拓展内容,具体内容见表3。
  (4)第四阶段:“走课”的整理阶段,主要任务为“复习巩固”
  这一阶段的时间是第17—18周,教师针对本班学生进行辅导,主要内容:针对各班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在期末检测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走课”带来的无限活力
  “走课制”的推行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期待,享受了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让教师找到了一条自我成长的路径,实现了“各尽所能,优势互补”的理想教学状态;提升了学校总体教学质量,让学校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
  1.学生:“越来越期待”
  学生们说:“‘走课’像流水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田,老师们各有各的特长,还会把其他班同学们好的做法告诉我们,我们也像‘打了鸡血’一样想要表现得更优秀。过去我们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课,现在我们因喜欢上课而喜欢语文学习。”
  2.教师:“越来越有意思”
  这种为了学生而开始的“走课”,能给予教师更充分的选择权和更广阔的成长时空。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兴趣特长,自主地选择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走课”,从而促使教师更深入地钻研教材、开发课程,为学生提供“不一样”语文课。
  “走课”会“走”出许多东西来。比如,各个班级的学生各不相同,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不断地促进和刺激,因为要吸引学生,就不能“一本经念到底”,而是要随时调整,使课堂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实验组教师们说:“一学期的课程就像川剧‘变脸’一样——生、旦、净、末、丑,样样来一回。在‘变’之中,打破了我们对原有班级、原有学生的刻板印象,发现学生身上潜在的‘闪光点’,对自己也是一种持续不断地促进。” 可以设想,一个教学班在多个变得“更强”“更专业”的教师的带领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尝试“走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3.为师生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平台,只有把教师放在一个个平台上,才能找到他们的需求和动力,“走课”机制的建立就是为教师成长建立起平台。“走课”制帮助教师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砥砺独立性,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走课”带来的对话,有针对性、反思性的问题成为专业对话的起点,一切都是为了改进课堂的教與学。同时,“走课”给教师提供了反思与分享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们在教研中分享各自在“走课”过程中看到的精彩之处,相互交流各自的做法,相互提问,共同学习,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专业学习体。学校“导师室”是为全面监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所设的部门,过去的功能主要是指导和检查,现在演变为指导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研究方向的确定并定向追踪实验组实施情况和转变过程的机构,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
  “走课”解放了教师的个性,人尽其才,同时也激发了教师更强的责任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帮助学生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激发潜质。“走课制”的精神与金沙小学学校文化是一致的:做有梦想的教育人,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师生都成为幸福而美好的人。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其他文献
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孔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他在17岁那年说过这样一句话:“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礼记·檀弓》)“东南西北之人”者,漂泊不定也。从那时开始,孔子就认定自己是个行者,一生都将行走在路上。的确,孔子的一生基本都是在路上。他19岁去宋国(今河南商丘)娶妻,28岁东登蒙山(今山东平邑县),南去郯子国(今山东郯城县),34岁入周(今河南洛阳),35岁去鲁适齐(今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以语文这一基础工具学科为例,在职业高中的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还要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更真实地体现出职高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  在职高教材一年级语文(基础模块)中,有一堂口语交际课,实用性很强,因此教师不能完全照本宣科,死板教学。笔者将以两个专
教育精准扶贫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当前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背景下,教育扶贫是治本之策。“扶贫必扶智”,消除贫困人口的“贫”、防止返“贫”,阻碍贫困代际间的传递,这需要依靠教育、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来实现。  一、农牧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重要性  精准扶贫的对象主要在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国家为使贫困地区实现教育脱贫采取了各种措施:建设标准化校园、义务教育年限向两端延伸、实行“两
如何能在满足国家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以前沿性、综合性、现实性的知识?如何给予少数在某方面具备更强能力和需要的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课堂戏剧教育和活动性戏剧教育两种实践模式。  一、戏剧教育理念初探  众所周知,人们根据戏剧中的诸多元素在综合艺术中的组合状态及其地位来判断这些综合艺术各自相异的艺术特征。但是,就活生生的艺术生命而言,形式构成诸元素远远
本刊讯 9月23日,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2017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委员徐勇、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群等出席  会议。  此次年会的主题是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这是当前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焦点议题。传统文化教育只有通过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有
2015年1月8日下午4点多(伦敦时间),我刚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图书馆回到住处,IPAD显示有两条未读微信。点击微信查看,一则是范文霞老师告知:“黄先生今晚8:00医治无效,走了。”一则是朱珊老师转发的黄济先生治丧委员会讣告。顿时,我的大脑一片茫然,悲伤随即包围着我。但是,那时的北京时间已是2015年1月9日凌晨2点多,不便与国内的范老师和朱老师通话,只能期盼着北京那边早点天亮。  一夜无眠,窗
每当看到高原上新来的年轻脸庞,我便不由得想起1999年自己入藏时的那些青葱岁月……  那时,西藏的教育正处在“普九”阶段,中小学亟须补充教员,尤其是高寒地县的缺编情况十分严重。于是,我们同去的6人按需分配到山南地区的几个高寒县,有四人(三男一女)被安排到浪卡子县。从此,我们展开了一段崭新而刻骨的人生旅程。  浪卡子县是山南地区12个县中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的一个,县城所在地海拔4400多米,虽有公路
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就是要创造一种优良的学习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教育供给。北京市海淀区在坚持既有教育优势的同时,根据不同学校的自身特点,倡导多样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开发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在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看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海淀教育人的目标,从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到让更多孩子都能“上好学”,是海淀区基础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目标。
编者按: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德”成为热议话题。本期《专题策划》特邀相关研究者与一线教师从基于学生“需要”的关怀伦理视角、“师爱”的内涵解读、关注学生精神生命、“师德”的根本精髓与具体体现以及“尊重学生”——教师须内化于心的道德观念等五方面具体探寻“师德”的真谛,以飨读者。
在波士顿的生活既简单又充实,当时我们每星期都要开一个团队会议,每次有十来人参加,其中有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学术气氛浓厚,每个星期都能看到学术进展,特别有意思。  我初次见到先生是1994年在科学院遥感所参加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会议上。先生身穿黑色大衣,一进来先给大家发烟。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有点儿惶恐,没见过大名鼎鼎的学者给所有人发烟的。后来我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到UMASS Boston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