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csecurit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布会是“听”的艺术


  在每年发布会的准备过程中,我和团队时时考虑的是,怎样在有限的一个多小时中,传递出公众期待的重要信息,解决人们心中最多、最大的那些问号。
  从何处着手?先从媒体关注的问题中进行“海选”。我们将媒体提出的问题拼出一幅“矩阵图”,纵向是各家媒体,横向是他们提出的问题,两者结合处用黑色块标注,按图索骥,基本可以排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排行榜”。这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我和团队在此基础上,最终选出大约70个重点问题,基本能覆盖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范围。实际上我们考虑到的问题不仅限于此,还准备了一个更大的答问资料库,储存在电脑里,起到一个兜底的作用。
  我开新闻发布会,希望不仅能让在场的记者听进去,而且能让电视机前或者收听广播的老百姓听懂和接受,甚至能记住一些关键的信息。
  “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这九个字说来容易,做到实在很难。
  第一个门槛是“听得懂”。首先是讲话要短。在发布会上回答一个问题,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是比较恰当的。其间,差不多一分钟转换一个论点效果更好,时间再长或者内容再多,就抓不住人的注意力了。在发布会上回答问题需要尽量选择大白话,使用与人们生活相关的表述。
  第二个门槛是“喜欢听”。人们最喜欢听真诚的话。真诚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让人“喜欢听”,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加一些幽默。
  第三个门槛是让人“记得住”。要想让人们记住点什么,就必须简洁并且有重点。回答每个问题都需要考虑传递一个什么样的核心要点。要有几个关键句子,让人印象深刻。我和团队在讨论每一个问答时,首先商量这个问题“是什么”,先把问题搞清楚,然后商量“说什么”,要传递的核心要点是什么。

训练,再训练


  新闻发布会总有可预见的成分和不可预见的成分,好的新闻发布会引人入胜之处,恰恰在于其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交错。
  若想增加可预见性,应对好不可预见性,最大限度地提升临场应变能力,一要牢记答问要点,二要训练据此应对各类问题的能力。
  训练的第一步是牢记要点,尤其对核心内容要烂熟于心。除了反复练习,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时间紧,任务重,巴不得每天都能多记点。我把一天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每个时段的开始都要强化前一次训练的答问提纲,再记新的答问提纲。我会让助手把提纲一段段录在手机里,在午饭后散步的时间听,然后复述。有时下班后,我会找人少的公园,在一个角落对着一棵树把一些专业词汇一口气重复多遍,希望能训练出口腔肌肉的记忆惯性。
  背诵记忆的过程,也是检验和进一步打磨答问要点与表述的过程。这段时间,家人是我最好的听众和老师,他们会听我讲,提醒我哪些地方太啰唆,哪些地方表述不清楚。
  训练的第二步是演练。在新闻发布会上,不同的记者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我不能用事先准备好的要点生搬硬套地回应所有问题,而是要通过训练来培养一种能力,即无论记者从哪种角度提问,都能把准备好的内容与记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自然、合理地连接上,准确传递我想表达的核心信息。
  怎样训练?由团队成员围绕重点问题对我进行交叉提问。进入这个阶段时,已经临近发布会了,因此需要非常专注,一般只有两三名助手参加,他们会记下我的口误或者遗漏,然后逐一指正。一次又一次的演练使我的表达越来越顺畅,更加自信,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时常出现灵光一现的想法,成为将来可以使用的亮点。
  第三阶段是模拟演练。我会在发布会之前的最后一两天,进行模拟演练。团队会布置一个模拟新闻发布会的场景,包括架设起一台摄像机,准备好我需要使用的电脑。有人扮演主持人,有人当记者提问,还有人负责计时和记错。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模拟练习,基本上接近发布会的强度。
  团队成员会与我一起观看回放的录像,查找存在的问题。俗话说,“魔鬼往往隐藏在细节里”,矫正错误是提高能力的必然路径。例如,适度的身体语言是必要的,但是电视屏幕会放大手势的晃动感,所以一般不宜有太多的手势。眼神也很重要,它能表达出人的内心最细微的变化。当然,这需要对自己要讲的问题有非常好的把控。一个人讲话顺畅自然时,眼睛会比较稳定和有神;如果是在背词,试图在脑子里面搜寻答案,眼神会是游离和黯淡的,容易给公众一种信心不足的感觉。
  经过最后严格的模拟演练,我心中便有些底气了。

形象也是一种表達


  作为全国人大会议的新闻发言人,形象也是一种表达,而且不仅仅关乎个人。我在自己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已经认识到形象的重要性,在礼仪、服饰上从不敢大意,养成了比较规范的衣着习惯。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不仅要遵循规则和习俗,也要考虑环境因素。例如,参加隆重的礼宾活动时,尽量选择中式的衣着;出席博物馆里举行的展览开幕式时,选择有一点文化元素的服饰;如果是工作场合,就尽量穿西服套装。
  最后一件需要记住的重要事情就是:微笑。微笑是一种亲和的力量,显示的是自信,更是一种从容。我想,这不仅是新闻发言人对公众的态度,也应是中国对世界的态度。
其他文献
他一手打造AKB48,首次表演时观众只有7人,如今风靡亚洲。  肥宅的梦想是什么?左手萌妹,右手钞票,随心所欲的生活,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不过能达到如此境界的肥宅几乎没有,仅存的那颗硕果就是秋元康。  在综艺圈,他一手打造出風靡亚洲的女子团体AKB48,把甜美软萌的“女团风”从日本刮到韩国、中国。在创造一〇一大热荧屏之际,人们总是不断想起秋元康这位“女团始祖”。  如果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
2011年11月底,新一轮的全国打黑除恶风暴正紧锣密鼓。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经过多方联系,全国“打黑办”的一位负责同志接受采访,谈此次打黑的情况。不过,出于工作需要,他希望不公开自己的姓名。  全国“打黑办”2006年2月成立,受中央政法委领导,由公检法司和中纪委等10个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公安部刑侦局。11月30日一早,记者走进了全国“打黑办”的一间办公室,却发现屋里一多半的位置都空着。“他们都出差
本刊专访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  不要让分离主义的气焰高涨  本刊特约记者 | 吴薇  他的父亲是蒋经国,祖父是蒋介石,因为是非婚生,他和孪生兄弟驻足在蒋家门外达半个世纪之久,光“敲门”就花了46年……这个人,就是蒋孝严。  “虽然我进门的时候,门里面已经空无一人。蒋家的人已经故世了,我爷爷、我父亲。但是我内心还是充满了喜悦,因为从此以后,我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孩子,都不用徘徊在门外。”在自传体《蒋家门外
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部队。常规导弹第一方队。受阅的东风-15B、东风-16具有快速打击、连续突击、高效毁伤能力,是我军实施中近程精确打击的尖兵利器。陆战队两栖突击车方队。受阅的05A式两栖突击车是海军登陆作战的主战装备。抗战老兵乘车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他们由国共两党抗战老兵、抗日英烈后代及抗战支前模范代表组成。轮式装甲突击车方队。受阅的11式装甲突击
大宇创始人入院韩国《朝鲜周刊》1月7日封面文章  金宇中是韩国大宇集团的创始人,他仅用32年就把公司发展为仅次于现代集团的韩国第二大企业,并且跻身世界二十大企业之一。近日,他因身体状况恶化、入住水源亚洲医院而成为媒体焦点。据消息人士透露,他出现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的症状,但这未得到他本人的回应。有人认为,鲜有韩国名人公开表示自己罹患此病,金宇中是著名企业家,在韩国人心中是勤劳和奋斗的代名词,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以下简称“乐凯”)总经理张建恒完成了乐凯的重组。这些天,他的脑海中不时浮现50多年前的一幕:1958年,乐凯的前身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成立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曾为其题词:“能够自行制造胶片,犹如能够制造火箭。”仿佛是命中注定,半个世纪之后,乐凯真的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改造火箭了。  这一天,张建恒等了很多年。  自从1982年从大连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毕业之后,张
1972年8月出生于法国,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担任法国文化部长。2017年11月,将履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任总干事。  “聪明又优雅的女性,阿祖莱算一位。”法国里尔市长奥布里毫不掩饰对法国前文化部长奥德蕾·阿祖莱的欣赏,“她总是笑得很开心,是一位真正的法国女性”。  阿祖莱把她的笑容带去了联合国。10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进行了下任总干事第五轮提名投票,阿祖莱以30票对28票
据新华社消息,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于3月25日至28日对我国进行非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金正恩举行会谈。习近平总书记和夫人彭丽媛为金正恩委员长和夫人李雪主举行欢迎宴会并观看文艺演出。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同总书记同志经常见面  在会谈中,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对金正恩首次访问中国表示热烈欢迎。习近平表示,你在中共十九大后电贺
随着对改革做出总体部署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对“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者”的发声明显增多。改革和既得利益,本来就是一对矛盾。而原有体制中的一些既得利益者,或明或暗地反对和阻挠一切可能危及自身利益的改革,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但对于谁是既得利益者或既得利益集团,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在一个利益高度分化的转型社会中,这些不同的利益诉求都属于正常现象,但也大大增加了统
《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一语,一般都作云霞解。从字面上看当然不错。但有些古书却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五《辨霞鹜》条说:“土人云,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之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所自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明郎瑛在《七修类稿》卷二十一《落霞》条中说:“落霞乃鸟也。余旧尝于内臣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