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体验催生表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ym2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国标本《掌声》一课,有着丰富的表达资源,情感浓厚,以主人公小英的感情从自卑到感激到最终鼓起生活的勇气的变化为主线贯穿文本。而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随着小英的情感变化,学生也必然生出相应的情感体验,逐步深刻地领悟到“掌声”的内涵。此时,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谓水到渠成,以此来反馈学生对“掌声”的领悟情况。 笔者以为,在文本研读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借情感体验来催生阅读中的表达。
  一、初入情境生情感,体验引发细节畅谈
  学生初读文本以后,在理解文本文字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文本的人物表象在学生心中得到逐步地建立,学生对主人公有了初步的态度和情感趋向。此阶段的情感体验是表层、零碎、感性的,表象细节此时氤氲在他们的心中,学生有满肚子的文本发现要说,表达欲望是很强烈的,感情体验所引发的一种表达冲动很显著。在这一阶段,表达的内容取材于文本中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直接相关的细节,表达的言语形式可以灵活自由些。
  这样,学生对《掌声》一课中的主人公小英也就有了浅层的情感体验。从表层来看,小英的言行和表情在变化着:“默默地”、“把头低了下去”、“慢吞吞”、“眼圈儿红了”、“一摇一晃”、“流下眼泪”、“镇定情绪”、“深深地鞠了一躬”、“微笑着”,这些表情或言行细节,也展示着小英的心里由自卑到感激的过程;同时,这些也在叩击着小读者的心灵,一种由衷的感叹油然而生。小英的课堂言行细节在学生心理建构了坚强勇敢的小女孩儿的表象。对主人公的表现,小读者开始表现出感叹、佩服、喜爱的情感体验。因此,组织孩子谈小英的细节,正是最佳时机。此时的细节表达可以用自主的方式,从个别到小组交流,句式也可以自由选择。同时这也是熟悉课文大意,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好准备,为赏析、揣摩文本情怀做好铺垫。
  二、揣摩角色生情怀,体验促动畅想抒发
  在文本研读阶段,学生已不再满足于浅层的情感体验,他们体验的视点逐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显言行。随着文本和课堂情境的渲染,学生仿佛亲历情境,并产生相应的言行,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角色的参与中,学生们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并产生共鸣。此时,丰富的人文情怀,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他们审视文本人物的视角是全方位的,对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更细腻的细节行为必有更丰富的感想。
  《掌声》一课中,小英的感情随课堂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她的内心活动和外显言行也是丰富的。对小英充满感动情怀的孩子们,想象的热情被点燃,并产生飞扬。此时,教师应利用这一有效资源,组织表达对话。
  1.对文本进行一种变式化的二度开发。 如:文本的第一次掌声部分,可以设计这样几组分角色对话来反馈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学:轮到你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
  英子:感受到了你们的目光,我立刻把头低了下去,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的眼圈儿红了。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我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同学:教室里是那么安静,只听见你时轻时重的脚步声,你砰砰的心跳声,我们仿佛也听见了!近了,离讲台越来越近,五、四、三、二、一!你终于站在讲台上了!我们的心陪着你到了讲台上!
  英子:就在我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啊!
  用这样的两组对话进行示范性朗诵,可以代表全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刺激真情表达的形成,强化了积累和运用。
  2.针对性的对话独白。如:读到“小英子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全班同学都看着小英,看着她含着眼泪一步一步、一摇一晃地走。同学们心里在对小英说:小英,      。虽然英子没有说话,但是我们能听到她的心声,她的泪水仿佛在说:同学们       !
  三、联系主题生情理,体验催动感悟表述
  在总结文本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激情澎湃走向理性思考,他们更关注文本情感体验背后的理性光芒。理性思考生成出的是文本的价值体验,是对文本感悟的提升,是情感体验的高级阶段。没有对文本主题的联系,情感体验是不完整和单薄的。情感要得到发散,也要得到凝聚,以进行文本价值的理性回归。
  《掌声》一课告诉人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当学生们为小英的变化而感动和庆幸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绪引向文本的关键物——掌声。针对“掌声”,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表述,来增强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1.扣关键词延伸填空。如:
  掌声带来了    ,带来了(坚强、自信、成功……);掌声是      ,掌声是      (鼓励、信任、支持、友谊……)。
  2.感情朗诵文本。此时的朗诵,带着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情感把握,披情入境,以声传情,真切地将体验到的情感酣畅淋漓地传达出来。此时的课文朗读也是一种表达,包含有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和对文本言语的体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总之,恰当地开发文本的情感体验,可以催生阅读中的表达生成。
  (责编 韦雄)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言的点灯人,智慧的启迪者。“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学生精神的故乡,语言的背后跳动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站立的是一种本民族的母语文化与民族精神。阅读的过程,是点亮的过程——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点亮,已有知识的点亮,已有认知的点亮。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直觉内省和体验感悟,要点亮语言,重赋语言以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色彩。  一、读你的感觉像春天——灿烂的语言在体验中点亮  体验作为一种能力
预习,对每一节课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以往我们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太格式化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认为预习就是走马观花,粗略将课文看一遍就算是预习;有的学生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标好课文的段落,画好新字生词,就完事……其结果呢,教师随意出示的生字不认识,句子读不通,对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不难看出,作文只有做到文由心生,才能以情感人。如何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习作教学联系起来?  一、活动引领,积累素材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学生的习作也应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活动,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诗歌的教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对古诗词的吟诵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有益元素,还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歌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并且有效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融入祖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从内心培养起对文学的强烈兴趣和爱好。为了保证古诗歌教学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小学语文教育者要及时了解新时代对古诗歌的教学规定,结合古诗歌的特点,深入探索
设计理念  本设计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份账单自读自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把读、说、写结合起来,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积累并运用文中的四字词语。  2.研读两份账单,通过读、说、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0>60”。质疑:谁会读这一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鉴于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  那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经验并利用学生的经验,为课堂的教与学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呢?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面对不同文本时
目前,作文教学遭遇边缘化危机,考试作文、模式作文、网络作文等一直占据主流的位置。应试教育的影子始终没有隐退,表现在习作教学中,就是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习作成绩,强行剥离小学习作,一味按照成人的意愿、喜好、要求和方式进行训练,致使小学生习作时出现无话可写、“用我手写别人的话”、“儿童八股文”等现象。这使我们的习作教学陷入两难的境地:是坚持应试的习作教学,追求成绩,无视孩子的天性,还是观照儿童的生命成长
《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在《第一次抱母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对作文感兴趣。兴趣需要用心培养,培养兴趣要把握好时机,确定好内容。我有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试行了两轮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所教学生已有二十多篇习作在多种刊物发表。我对写作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即化繁为简,合理运用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抓住时机合理地模仿、迁移、创新,使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读说结合,模仿——铺好写作的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从语文的特性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有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果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