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党和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如何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多方面培养,成为值得各方思考的问题。幼儿具有好动的天性,利用好这一天性,结合本地区的特色资源,通过家长和校方的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从而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并提升幼儿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发育,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家校共同配合,收集乡土资源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都较弱,在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和校方共同配合,为幼儿搜寻贴近生活的、充满趣味的、幼儿喜欢的、安全的乡土资源,让幼儿在动手操作时有更科学合理的选择。
由于幼儿好动的天性,大多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乡土资源。如家长休息时会带幼儿到河边捉鱼,去树林里摘果子、采蘑菇,到田野里踏青,或者给庄稼除草、施肥,有些家长还会在家中养一些小动物让幼儿近距离地接触。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还会有家长带幼儿到外地旅游,让幼儿接触到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培养时,家长可以根据幼儿平时的喜好选择出最感兴趣的乡土资源,教师可以在家长进行选择之后,挑选出与活动主题相适应的一部分,提供给幼儿,让其进行动手操作。在选择乡土资源时,家长和校方尽量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果是非本地区的乡土资源,教师要配合家长对其他幼儿进行讲解,让幼儿在理解选择的乡土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动手操作。
如开展“认识农作物”主题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收集资料,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认识的农作物。此时需要家长配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搜寻庄稼的植株、种子等,并讲解。还可以收集被加工处理之后的农作物制品,让作品展示的材料部分选择余地更大。也可提供农作物制成的手工艺品,为幼儿进行动手操作提供参考。幼儿将相关资料带到学校之后,教师要根据带来的材料进行分类,安排幼儿为其他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在一旁补充,从而提升幼儿对乡土资源的认知能力,并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只有对乡土资源做出正确的认知才会更好地利用它进行动手操作。
二、教师进行把关,合理利用乡土资源
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是为了缓解相关幼儿园的资源压力,丰富幼儿的认知,培养幼儿观察发现大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生物的情感。家长虽然在选择乡土资源阶段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方面,需要教师更好地工作。
首先需要教师对家长提供的新乡土资源进行分类与筛选,选择出最符合活动主题,最能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乡土资源;其次,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幼儿的年龄较小,动手能力弱,随时对其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才能顺利完成相关制作;最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工作,对幼儿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整体评价,不能让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活动流于形式。
教师还要注意将乡土资源进行分类,对其层次性进行把关。根据幼儿年龄、动手能力及活动进行次数、历次活动效果进行分层。对年龄较小、初次接触乡土资源动手操作的幼儿,要选择较简单的乡土资源,如让幼儿将收集到的水果蔬菜按照颜色、形状、口味等进行分类。稍长一点的幼儿可以安排其利用泥土、稻草、石块等搭建、编制自己所能想到的物品。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以安排其运用鸡蛋壳、秸秆、禽类羽毛等物品进行粘贴画,还可以组织幼儿捕捉昆虫,制作昆虫标本。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进行严格把关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还要根据不用分层进行不同点评,解释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并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条件允许尽量多地展示出来,给幼儿以成就感,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兴趣,让幼儿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各种手工操作。
三、家长进行关注,配合幼儿动手操作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并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需要家长各方面予以配合。家长除了帮助幼儿收集乡土资源之外,还应时刻关注幼儿对乡土资源进行操作,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家长对幼儿手工制作的配合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当教师提出相关主题后及时为幼儿寻找材料,并帮助幼儿确定动手制作物品的大概形式。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在旁边进行指导,难以完成的部分需要家长亲自动手操作。此时家长要注意关照幼儿的自尊心,当幼儿做不好时要多鼓励,而不能缺少耐心,直接指责幼儿。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注重幼儿动手操作过程,而非动手结果。有些动手操作课程是需要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的,家长要尽量配合教师,听从教师的指挥,观看教师的示范,从而更好地与幼儿配合,完成动手制作的任务。
家长在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时,不要限制幼儿对乡土资源的使用,而要收集到比幼儿需要的资源更多的材料,为幼儿动手失败做两手准备。在幼儿动手失败时,家长要对其进行鼓励,帮助幼儿发现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从而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家长要意识到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的快感,提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认识,从而做到更好地配合幼儿进行动手操作。
校方大多会选择展示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做出更具观赏性的作品,家长要予以配合,提供幼儿的作品。同时注意不能为了让孩子的作品得到展示就亲自动手为孩子制作或者在市面上购买成品,家长只可在幼儿难以完成的部分提供帮助,做到保证向校方提供幼儿真正动手制作的作品,培养幼儿的诚信意识。当幼儿大部分作品无法在学校被展示时,家长可以向邻居、亲友展示幼儿的作品,并提出表扬,让幼儿获得满足感。在表扬的基础上指出幼儿的不足,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能使幼儿不因为作品在学校得不到展示而失去动手操作的兴趣,以一种迂回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动手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得到逐步提高的能力,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搜寻最适合的乡土资源,并由教师严格把关,让幼儿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更合理地利用,并且在家长的全程配合下,完成幼儿动手操作的整个过程。家长和校方要经过携手合作,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让幼儿在动手学习的快乐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
一、家校共同配合,收集乡土资源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都较弱,在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和校方共同配合,为幼儿搜寻贴近生活的、充满趣味的、幼儿喜欢的、安全的乡土资源,让幼儿在动手操作时有更科学合理的选择。
由于幼儿好动的天性,大多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乡土资源。如家长休息时会带幼儿到河边捉鱼,去树林里摘果子、采蘑菇,到田野里踏青,或者给庄稼除草、施肥,有些家长还会在家中养一些小动物让幼儿近距离地接触。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还会有家长带幼儿到外地旅游,让幼儿接触到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培养时,家长可以根据幼儿平时的喜好选择出最感兴趣的乡土资源,教师可以在家长进行选择之后,挑选出与活动主题相适应的一部分,提供给幼儿,让其进行动手操作。在选择乡土资源时,家长和校方尽量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果是非本地区的乡土资源,教师要配合家长对其他幼儿进行讲解,让幼儿在理解选择的乡土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动手操作。
如开展“认识农作物”主题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收集资料,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认识的农作物。此时需要家长配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搜寻庄稼的植株、种子等,并讲解。还可以收集被加工处理之后的农作物制品,让作品展示的材料部分选择余地更大。也可提供农作物制成的手工艺品,为幼儿进行动手操作提供参考。幼儿将相关资料带到学校之后,教师要根据带来的材料进行分类,安排幼儿为其他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在一旁补充,从而提升幼儿对乡土资源的认知能力,并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只有对乡土资源做出正确的认知才会更好地利用它进行动手操作。
二、教师进行把关,合理利用乡土资源
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是为了缓解相关幼儿园的资源压力,丰富幼儿的认知,培养幼儿观察发现大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生物的情感。家长虽然在选择乡土资源阶段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方面,需要教师更好地工作。
首先需要教师对家长提供的新乡土资源进行分类与筛选,选择出最符合活动主题,最能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乡土资源;其次,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幼儿的年龄较小,动手能力弱,随时对其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才能顺利完成相关制作;最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工作,对幼儿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整体评价,不能让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活动流于形式。
教师还要注意将乡土资源进行分类,对其层次性进行把关。根据幼儿年龄、动手能力及活动进行次数、历次活动效果进行分层。对年龄较小、初次接触乡土资源动手操作的幼儿,要选择较简单的乡土资源,如让幼儿将收集到的水果蔬菜按照颜色、形状、口味等进行分类。稍长一点的幼儿可以安排其利用泥土、稻草、石块等搭建、编制自己所能想到的物品。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以安排其运用鸡蛋壳、秸秆、禽类羽毛等物品进行粘贴画,还可以组织幼儿捕捉昆虫,制作昆虫标本。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进行严格把关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还要根据不用分层进行不同点评,解释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并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条件允许尽量多地展示出来,给幼儿以成就感,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兴趣,让幼儿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各种手工操作。
三、家长进行关注,配合幼儿动手操作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并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需要家长各方面予以配合。家长除了帮助幼儿收集乡土资源之外,还应时刻关注幼儿对乡土资源进行操作,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家长对幼儿手工制作的配合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当教师提出相关主题后及时为幼儿寻找材料,并帮助幼儿确定动手制作物品的大概形式。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在旁边进行指导,难以完成的部分需要家长亲自动手操作。此时家长要注意关照幼儿的自尊心,当幼儿做不好时要多鼓励,而不能缺少耐心,直接指责幼儿。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注重幼儿动手操作过程,而非动手结果。有些动手操作课程是需要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的,家长要尽量配合教师,听从教师的指挥,观看教师的示范,从而更好地与幼儿配合,完成动手制作的任务。
家长在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时,不要限制幼儿对乡土资源的使用,而要收集到比幼儿需要的资源更多的材料,为幼儿动手失败做两手准备。在幼儿动手失败时,家长要对其进行鼓励,帮助幼儿发现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从而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家长要意识到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的快感,提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认识,从而做到更好地配合幼儿进行动手操作。
校方大多会选择展示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做出更具观赏性的作品,家长要予以配合,提供幼儿的作品。同时注意不能为了让孩子的作品得到展示就亲自动手为孩子制作或者在市面上购买成品,家长只可在幼儿难以完成的部分提供帮助,做到保证向校方提供幼儿真正动手制作的作品,培养幼儿的诚信意识。当幼儿大部分作品无法在学校被展示时,家长可以向邻居、亲友展示幼儿的作品,并提出表扬,让幼儿获得满足感。在表扬的基础上指出幼儿的不足,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能使幼儿不因为作品在学校得不到展示而失去动手操作的兴趣,以一种迂回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动手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得到逐步提高的能力,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搜寻最适合的乡土资源,并由教师严格把关,让幼儿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更合理地利用,并且在家长的全程配合下,完成幼儿动手操作的整个过程。家长和校方要经过携手合作,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让幼儿在动手学习的快乐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