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探讨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jiangbo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该政策对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概念、宽和严的标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通过从刑事政策概念入手,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渊源,结合其政策的研究现状,可以通过立法明确界定宽和严的标准,从而消除对于该政策之忧虑。
  【关键词】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 轻罪 重罪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概念之界定
  刑事政策之概念。由于刑事政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价值,学者和实务界的法律专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对于刑事政策的概念、体系、价值、基本原则、与刑事法律的关系等,学者们虽然观点颇多,但是并没有达成共识。界定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概念无法回避刑事政策之概念。在德国“刑事政策”意为如何用政治策略处理犯罪问题。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最早明确提出了“刑事政策”的概念,此后,亨克(Henke)和李斯特(Liszt)等学者对这一概念加以推广。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关于刑事政策的思想仍然处于稚嫩阶段。理论界不断地对刑事政策的概念进行研究,也逐渐形成了刑事政策三分说。即广义刑事政策、狭义刑事政策和最狭义刑事政策。广义的刑事政策是指以预防、镇压犯罪为目的的国家所选用的所有手段与方法,不限于直接的以防止犯罪为目的的刑罚诸制度,还包括间接的与预防犯罪有关的各种社会政策;狭义的刑事政策认为,刑事政策是指统治阶级以预防及镇压犯罪为目的,运用刑罚以及具有与刑罚类似作用之诸制度,对于犯罪人及有犯罪危险的人发生作用之刑事上诸对策,不包括与防止各种犯罪有关的社会政策。最狭义的刑事政策则是指统治阶级对各个犯罪者以及犯罪危险者,为了特别预防为目的实行的措施,如刑罚、保安处分等。
  笔者认为,刑事政策不仅仅是立法政策,而且还是司法和刑事执行政策。因此,我们可以将刑事政策的定义理解为国家基于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维持秩序、实现正义的目的,通过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对犯罪与犯罪人施以适量的刑罚,同时兼采其他措施,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各个国家各时期的不同历史背景下防治犯罪的方略不同,因而表现的刑事政策也不同。笔者取广义的刑事政策,这样要求我们在关注刑罚问题的同时,必须关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概念。基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2005年12月,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首次提出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所谓“宽”,在汉语中有:1、“不严,宽大对待”(如《史记·大宛列传》:“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之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2、“减轻”(如《史记·威将军骠骑列传》:“减陇西、北地、上郡戌卒之半,以宽天下之徭。”)等含义。宽严相济中的宽,我们理解为在刑法适用案件处理上的宽大与刑罚的轻缓。“严”,在汉语中有:1、“严密,紧密”(如唐韩愈《进学解》:“《春秋》谨严,左氏浮夸。”),2、“严厉,严格”(如《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等含义。宽严相济中的严,我们理解为:一是严密,即立法机关创设、建立严密的刑事法网。二是严厉,具体分为两种情况,首先是罪重刑重,其次是罪轻刑重。例如对于所犯罪行较轻的行为人,依法应担负较小的刑事责任和承担较轻的刑罚,但是由于其具有法定从重情节如是累犯,令其担负较大的刑事责任和承受较重的刑罚。三是严格,法律适用机关应通过严格适用缓刑、假释、减刑等条件、标准来实现。
  “相”是“互相”之意。“济”,在汉语中有:1、“流通,贯通”(如《淮南子·原道训》:“利贯金石,强济天下。”)2、“救助”(如《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3、“弥补,补益”(如曹植《求自试表》:“功勤济国,辅主惠民。”)等含义。宽严相济中的相济,应该理解为互相救济、协调与结合之意。
  笔者认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就是根据事实分清犯罪的轻重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应该严就严,应该宽就宽,有宽有严,宽严适度。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历史渊源
  我国古代民刑不分,诸法合体,刑始终是我国古代法律的主题,历代法典统称刑律,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统统由刑来规范。考察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历史渊源,我们可以有所借鉴。
  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存在“轻刑”思想,夏朝虽然有残酷的五刑,但是其确立的“与其杀无辜,宁失不经。”的刑事原则体现了“慎刑”思想。商朝采用重刑主义思想,到了西周时期主张“明德慎罚”的刑事思想。确立了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原则。这说明了西周时期人们就认识到社会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刑罚的宽严轻重应该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犯罪态势是决定刑罚宽严适用的一个重要根据。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执政子产第一个提出了“宽”、“猛”两手的问题。子产在执政期间提出的“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儒家和法家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的思想。可见,宽和猛虽然是对立的,但是两者如果相辅相成,就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稳固政权,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立法上讲求“约法省刑”。到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罢默百家,独尊孺术”的理论,主张“德主刑辅”。不仅如此,董仲舒还认识到,要想预防犯罪,刑罚的作用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化。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也为历代帝王所认识并付诸实践,历代统治者既重视刑罚也注重教化,也正是看到了如果没有了教化这一“堤防”,刑罚便不足以预防犯罪,便不足以应对犯罪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所以仅仅依赖刑罚规范民众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教化”。
  唐朝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把德礼作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只是用以推行德礼的工具。宋朝主要还是推行重刑主义,究其原因是由于宋朝面临北方强大民族政权的压力,并且连年与北方民族政权战争,赋税日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明朝采用“刑乱国用重典”的法制思想。既注重重典治吏,也严厉镇压民众的反抗,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明朝统治者也重视教化对于稳定统治秩序的重要作用。明朝在各地乡间建立“申明亭”,明朝皇帝还经常发布“教民榜文”以教化百姓。
  通过研究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刑事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古人既重视刑罚的运用,也注重教化,很早就提出了宽猛相济的刑事政策,说明古人根据社会形势和犯罪态势确定刑法重点打击对象和法律规范的内容。古人认识到刑罚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教化,从而防止犯罪。在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既注重刑罚,也要采用多种符合社会实际的教化手段,例如进一步加强道德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司法上的轻刑化,利用社区矫正等手段是必要的。这也是我们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义之所在。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多种论述,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是在国内外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政策。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矛盾发生了质的变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贫富差距带来的贪利性犯罪和暴力犯罪激增,如何持续稳定发展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于是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国际上注重人权保障和轻刑化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采用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并且在满足民众期待方面、提升政府威信以及减轻财政负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国提出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符合国情,又契合国际潮流。笔者认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是立法政策,也是司法政策,也是刑事执法政策,是基本的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个创新性的思路,对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也受到学界的普遍赞同,但是由于是一种抽象的新政策,如果没有配套的具体法律制度予以保障而贸然实施,容易造成人们的司法观念和司法实务的错乱,这也是笔者的忧虑之所在,下面作以初步探讨。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忧虑
  了解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关键是如何把握宽和严的尺度?如果宽和严的标准不能明确而具体,在司法实践中极易出现同罪不同罚,轻罪重罚,重罪轻罚的情况,显而易见,这是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司法腐败,从而进一步会损害法律的权威性,造成思想上和制度上的混乱。
  笔者认为可以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作为界定重罪与轻罪的标准之一。例如在西方国家,美国刑法中所采用的重罪、轻罪分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定刑配置,有效地贯彻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德国刑法也对重罪、轻罪作了明确规定,并对加重或减轻处罚、情节特别严重或情节较为严重的规定,同时不影响犯罪的分类。因此,笔者以为需要立法者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法定刑幅度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为轻罪,反之为重罪。轻罪和重罪的标准就是宽严的标准。同时对于贪利性犯罪多科以经济处罚,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型犯罪加重处罚,对于利用网络实施的引起社会动荡或者形成全国网络热点问题对国家政府形象严重损害的应当予以从严。立法者不妨以列举罪名的方式明确划分重罪和轻罪,自然此划分也是宽和严的标准。(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潍坊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农民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价值取向必将致力于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农民权利和社会其他群体利益之间的平衡。要切实保障农民权利,树立平等保护理念。农民权益保障法律的价值取向应注重实现实质公平,杜绝片面追求效率;注重实现内在化的公平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均衡状态,确保权利优先。  【关键词】农民 权益保障 实质公平 权利优先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新时期党和国家为之奋斗
【摘要】信访是与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密切联系的,它同时承担着缓解社会压力(安全阀)、公民权利表达与维护、不当行政的纠正等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信访承担这些功能的同时,自身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信访不可冒然废止,信访现状又存在一些缺陷。如何看待信访,有社会、公民个体等视角。以政党视角来看,它的完善可以为执政党执政提供持续的合法性和权威。    【关键词】信访 执政 合法性    制度探源及性质
【摘要】我国现行立法对一方婚前购买的按揭房的权属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同案异判的现象,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稿十一条弥补了这一立法的缺陷,对其权属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增值部分补偿办法的计算,还存在用语模糊及计算方法不科学之处。  【关键词】按揭房屋 增值 首付款 利益补偿    近些年来,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升,房价的不断飙升,房屋价值在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比重之大和增值潜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是减少因上下游间的需水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方式之一。我国政府主导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市场的进入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它能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实现补偿方式的多样化。法律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通过介绍国外水权转让下流域生态补偿的实例,提出我国在流域的市场生态补偿上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水权转让法律思考  水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
民主在当今世界已取得主流性的话语地位,它可以带来许多好处,但就纯粹民主本身而言,是不可能带来这些好处的。民主是从共和、宪政、自由所汲取资源,对民主进行限制性保护,并以保护
【摘要】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犯罪与日俱增。面对如此状况,我国刚刚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对老年人犯罪作出从宽处罚的规定,这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根据,也符合社会现实。但对老年人从宽处罚,其内涵丰富又不应仅仅限于《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展开,以及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 从宽处罚 根据 配套措施    老龄化及老年人犯罪的界定   
在纸币体系中,市场价格机制具有三个特征:“纸币的被动性膨胀”、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和“向上看齐”规律;在这三个特征的基础上,任何相对价格的调整,都会导致单向的“棘轮效应”,不断震荡,使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这就是在纸币体系中的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    贵金属货币是商品货币,具有自身的价值;纸币是符号货币,自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价值的符号。因此,在纸币体系中,市场机制运行有着与在金属货币体系
【摘要】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如果缺乏对科学发展观哲学意蕴的准确把握,那么对内含强大实践功能的科学发展观的信仰就会产生动摇或不确定性,更不可能有自觉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行动。文章从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哲学视域,探讨坚定对科学发展观信仰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哲学意蕴 路径  从本质属性上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功能  从本质属性来看,
文章在探讨碳交易权政府配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揭示了审计对碳交易政府配置体系完善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进而论证了构建碳交易权政府配置审计的重要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权保护论的视角,文章对碳交易权政府配置审计从目标、主体、内容、程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构建。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依法治校的不断推进,大学生起诉高校的法律纠纷日益增多,大学生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大学生权益受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建立健全大学生权益保护机制要提高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增强高校师生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构建大学生权益保障的救济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权益 保障    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称之为权益,大学生权益是指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