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初步探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及甲泼尼龙(I-MID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R PCNS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R/R 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给予伊布替尼(560 mg/d,连用21 d)、甲氨蝶呤(3.5 g/m2,第1天)、异环磷酰胺(1.5 g/m2,第2天)、多柔比星脂质体(25 mg/m2,第3天)、甲泼尼龙(80 mg/d,第1~3天),每21天为1疗程,治疗1~6个疗程。参照2005年国际原发神经系统淋巴瘤合作组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根据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4.0版对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结果

18例患者经(3.8±1.7)个(1~6个)周期I-MIDD方案治疗后,其中10例达到完全缓解,5例达到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总有效比例为15/18。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7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缓解6例,复发5例,进展6例,死亡1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1~27个月);总生存期为3~27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42.8%和87.4%。药物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24.6%(17/69例次)的患者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Ⅲ~Ⅳ级)。Ⅲ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例,其中真菌性肺炎1例,泌尿系感染1例;Ⅰ~Ⅱ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1例。

结论

I-MIDD方案治疗R/R PCNSL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或可作为R/R PCNSL的挽救治疗新方法。

其他文献
在《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控评估体系》发表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IBD)学组组织专家组制定了中国炎症性肠病内镜、病理和影像的专家指导意见,旨在规范我国IBD的诊治流程,提高各IBD中心的诊治水平。
目的翻译验证中文版炎症性肠病残疾指数(IBD-DI),并用于评价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残疾程度。方法在获得IBD-DI原作者Laurent Peyrin-Biroulet的同意后,遵循《自我报告量表跨文化适应过程指南》翻译出中文版IBD-DI。对2018年10-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随访的IBD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对IBD-DI行效度及信度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评价结构效度,采用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合并低钙血症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59例,克罗恩病(CD)13例。根据是否存在低钙血症,分为低钙血症组(n = 29)和正常血钙组(n = 43)。对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
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在克罗恩病(CD)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尚未发现CD的单一致病微生物,一种特异性定植于CD患者末端回肠黏膜并能侵入肠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黏附性侵袭性大肠杆菌被认为与CD的发病密切相关。对黏附性侵袭性大肠杆菌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可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CD的发病机制。
目的比较挂线序贯不同药物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CD)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和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2例活动期CD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行挂线疗法后序贯药物治疗,根据药物不同分为IFX组(n = 11)、硫唑嘌呤组(n = 14)和美沙拉嗪组(n = 17)。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实验室检查、疾病活动指数(CDAI、PDA
本文对炎症性肠病(IBD)诊治过程中常用的内镜技术,如染色内镜、胶囊内镜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进行总结,以及对新型内镜技术,如全光谱内镜、细胞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IBD正确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豆纹动脉动脉瘤临床上罕见,国内外报道较少。其瘤体常位于脑实质内,且位置不恒定,瘤体通常较小,临床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报道了3例豆纹动脉动脉瘤患者,均以动脉瘤破裂出血起病,CT血管成像(CTA)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豆纹动脉动脉瘤。1例行开颅动脉瘤切除术,2例行血管内治疗。2例血管内治疗患者即刻造影显示豆纹动脉动脉瘤不显影,Raymond分级为Ⅰ级。术后给予患者早期功能锻
期刊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TBI)后血清阴离子的变化与患者TBI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2例急性TB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伤后48 h内血清阴离子(包括无机磷、氯离子、碳酸氢根、阴离子间隙)的变化情况,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TBI的严重程度,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评估患者的预后。分析各项血清阴离子指标与患
期刊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6例单纯角回动脉破裂致急性硬膜下出血的老年患者。6例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1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其余5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其中2例格拉斯哥预后评级为Ⅳ级,3例为Ⅴ级。该类患者早期及时行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可取得较好疗效。手术可采用侧卧位、取顶结节处骨瓣,清除血肿后根据术前头颅CT显示的中线偏移程度和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是否回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