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研究生 2.西华师范大文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员;四川 南充 637002)
摘要:学习内驱力是促使学习活动朝向确定的目标的一种驱动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可以为教学提供不竭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对课堂教学活动起调节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促进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把握学生心理动向,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关键字:学习内驱力;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学习内驱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相互影响并共同起作用的双边过程。教师如果能充分了解学生复杂心理,关注学生心理动向,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习内驱力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直接的动力,学习内驱力是指可以唤醒、调控、指向个体的学习行动,促使学习活动朝向确定的目标的一种驱动力量。语文教学如果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的难度,以及学生的已有准备状态等方面,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潜隐学习状态,并进而转化成活跃状态,最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直接的动力。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需要把握学习内驱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一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二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统筹安排教学进度,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使其成为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产生的动力,语文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向学生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感知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魅力。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起语文学习热情
目标是行为的动力,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期。从管理学角度看,目标管理是指通过使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庞大复杂的事情和行为,整理为可控制的管理活动,激励团队成员高效实现目标的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目标管理,明确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以及目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目标,首先,教师必须与学生沟通,收集学生的意见,归纳总结并拟出最初的可行方案,进而将目标及任务进一步分解,并分派到各小组。其次,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学习结果和教学过程入手,要求各小组成员拟定自己的小目标并完成,通过逐步积累每一个小的成功,共同达成教学的总目标的预期结果。
(二)善用新型设备,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对于开拓学生的眼界,促进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内驱力都起着重要作用。多媒体、电子教案等在语文教学领域的流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学习热忱有着不容忽视的效果。例如在《<物种起源>导言》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利用网络筛选后的进化论相关图片资料等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和热情。
(三)善用“头脑风暴”,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为内驱力,“头脑风暴”法在培养学习兴趣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在学生中开展头脑风暴并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展开联想,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凝聚,当学生的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其可塑性是极强的,如果教师能适时运用此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能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进行检查与评价,积累正强化
学习过程是由练习和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而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检查与评价,旨在通过反思行为,使教学双方了解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成绩,进而及时修订、调整学习策略以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在课文或单元结束时,对学生理解的知识进行测试,例如采取提问法、布置课堂作业、进行单元测试等。必要时可重新讲解某个知识点,以使学生对课堂内容达到理解的最大化。最后通过评价手段,使学生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对学生的非正确行为采取不予强化。此阶段可采取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通过累积正强化,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和思考。
三、小结
学习内驱力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息息相关,教学活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是一项无视学生心理的“形而上学”的知识传授活动。日常教学活动不仅要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特点:体现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基础上。一切教学更加关注成长的学生,独立的个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教育目标的实现者,教学方式的探索者。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语文教学。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心理特征为教学基本出发点,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训练,增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贺静.激发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研究[J]2010年第1期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崔丽娟,才源源.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摘要:学习内驱力是促使学习活动朝向确定的目标的一种驱动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可以为教学提供不竭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对课堂教学活动起调节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促进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把握学生心理动向,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关键字:学习内驱力;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学习内驱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相互影响并共同起作用的双边过程。教师如果能充分了解学生复杂心理,关注学生心理动向,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习内驱力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直接的动力,学习内驱力是指可以唤醒、调控、指向个体的学习行动,促使学习活动朝向确定的目标的一种驱动力量。语文教学如果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的难度,以及学生的已有准备状态等方面,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潜隐学习状态,并进而转化成活跃状态,最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直接的动力。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需要把握学习内驱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一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二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统筹安排教学进度,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使其成为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产生的动力,语文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向学生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感知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魅力。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起语文学习热情
目标是行为的动力,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期。从管理学角度看,目标管理是指通过使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庞大复杂的事情和行为,整理为可控制的管理活动,激励团队成员高效实现目标的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目标管理,明确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以及目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目标,首先,教师必须与学生沟通,收集学生的意见,归纳总结并拟出最初的可行方案,进而将目标及任务进一步分解,并分派到各小组。其次,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学习结果和教学过程入手,要求各小组成员拟定自己的小目标并完成,通过逐步积累每一个小的成功,共同达成教学的总目标的预期结果。
(二)善用新型设备,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对于开拓学生的眼界,促进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内驱力都起着重要作用。多媒体、电子教案等在语文教学领域的流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学习热忱有着不容忽视的效果。例如在《<物种起源>导言》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利用网络筛选后的进化论相关图片资料等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和热情。
(三)善用“头脑风暴”,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为内驱力,“头脑风暴”法在培养学习兴趣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在学生中开展头脑风暴并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展开联想,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凝聚,当学生的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其可塑性是极强的,如果教师能适时运用此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能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进行检查与评价,积累正强化
学习过程是由练习和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而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检查与评价,旨在通过反思行为,使教学双方了解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成绩,进而及时修订、调整学习策略以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在课文或单元结束时,对学生理解的知识进行测试,例如采取提问法、布置课堂作业、进行单元测试等。必要时可重新讲解某个知识点,以使学生对课堂内容达到理解的最大化。最后通过评价手段,使学生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对学生的非正确行为采取不予强化。此阶段可采取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通过累积正强化,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和思考。
三、小结
学习内驱力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息息相关,教学活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是一项无视学生心理的“形而上学”的知识传授活动。日常教学活动不仅要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特点:体现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基础上。一切教学更加关注成长的学生,独立的个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教育目标的实现者,教学方式的探索者。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语文教学。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心理特征为教学基本出发点,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训练,增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贺静.激发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研究[J]2010年第1期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崔丽娟,才源源.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