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学到高中所学科目中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却很是寥寥。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津津有味、条分缕析地对课文进行词语的解释、人物形象的概括、主旨的归纳等等,可是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毫无兴致。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我们没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基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突破口,力求改变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有多种方式,我在激发学生情感、优化语文教学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情感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所以结合影像资料的教学不仅会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鲜明的印象,还会给学生以长时间的记忆。听觉是人体的又一大感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服务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语文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课文,如《明湖居听书》《琵琶行》等,诸如此类的课文我们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在动人的乐曲声中自然地进入课文营造的氛围之中。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先放一段古筝演奏《春江花月夜》的视频,看着朦胧的月色、古装的女子,听着动人的旋律、优美的乐曲,诗情画意、儿女情长、历史沧桑之感扑面而来。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得以分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教学较之空洞的说教更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所接受。
二、通过自身参与,激发学生情感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与机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自制教具、编演课本剧、续写故事、改编故事等。如在学习《活版》时,可以让学生用橡皮刻字,制字模,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满足了自己的参与心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还能激起民族自豪感。又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现实生活编写课本剧,教师作必要修改,学生自制道具,在班内演出,并实况录像,再把录像资料通过多媒体在班内播放,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参与心理,而且给他们以成就感。再如学习《项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解读,结合现实生活续写故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又贴近生活,还能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进行文本细读的习惯。
三、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情感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引导中学生合理地竞争,有利于当代中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合理的竞争有利于增强自我意识,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激发个体内在潜力,从而进一步发现和评价自己。在班内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小组,如按学习成绩由高到低平均分成五六个学习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以最初的小组平均分为基础进行比较,在一段时间内看哪个小组的平均分上升得快,按平均分上升的程度进行评比,这样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照顾到,特别是学习程度在中下等的。也可以把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混搭,即每个小组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每个学习小组的平均分大致相等,以周、月等为时间单位,把小组成员几次测试的成绩进行综合并得出平均分,以平均分上升快的为优胜者,这样既能形成竞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情感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用的文章在时空上与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古代的就更长一些,外国的就更远一些。作为阅历不深的中学生来说难免会产生隔膜心理,进而对课文学习失去兴趣。如有学生认为鲁智深不应拳打镇关西,而应像武松那样搜集证据帮金翠莲父女去告发镇关西,他们的理由是打人是违法的,搜集证据去告发镇关西有助破案。这当然可以说明现代中学生的法制意识比较强,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与作品之间存在的隔膜。为此,我们应努力在课文中发现与现实生活(最好是社会热点)相通的内容。比如,在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时,可抓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句与我们国家现在推行的老有所养制度、提倡的关爱空巢老人思想相联系,这样既可以挖掘课文的现实意义,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这种以人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所构筑的学科,必然不可避免地充溢着人类无尽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多方探寻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
(责任编辑韦淑红)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我们没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基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突破口,力求改变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有多种方式,我在激发学生情感、优化语文教学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情感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所以结合影像资料的教学不仅会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鲜明的印象,还会给学生以长时间的记忆。听觉是人体的又一大感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服务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语文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课文,如《明湖居听书》《琵琶行》等,诸如此类的课文我们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在动人的乐曲声中自然地进入课文营造的氛围之中。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先放一段古筝演奏《春江花月夜》的视频,看着朦胧的月色、古装的女子,听着动人的旋律、优美的乐曲,诗情画意、儿女情长、历史沧桑之感扑面而来。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得以分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教学较之空洞的说教更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所接受。
二、通过自身参与,激发学生情感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与机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自制教具、编演课本剧、续写故事、改编故事等。如在学习《活版》时,可以让学生用橡皮刻字,制字模,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满足了自己的参与心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还能激起民族自豪感。又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现实生活编写课本剧,教师作必要修改,学生自制道具,在班内演出,并实况录像,再把录像资料通过多媒体在班内播放,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参与心理,而且给他们以成就感。再如学习《项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解读,结合现实生活续写故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又贴近生活,还能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进行文本细读的习惯。
三、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情感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引导中学生合理地竞争,有利于当代中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合理的竞争有利于增强自我意识,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激发个体内在潜力,从而进一步发现和评价自己。在班内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小组,如按学习成绩由高到低平均分成五六个学习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以最初的小组平均分为基础进行比较,在一段时间内看哪个小组的平均分上升得快,按平均分上升的程度进行评比,这样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照顾到,特别是学习程度在中下等的。也可以把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混搭,即每个小组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每个学习小组的平均分大致相等,以周、月等为时间单位,把小组成员几次测试的成绩进行综合并得出平均分,以平均分上升快的为优胜者,这样既能形成竞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情感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用的文章在时空上与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古代的就更长一些,外国的就更远一些。作为阅历不深的中学生来说难免会产生隔膜心理,进而对课文学习失去兴趣。如有学生认为鲁智深不应拳打镇关西,而应像武松那样搜集证据帮金翠莲父女去告发镇关西,他们的理由是打人是违法的,搜集证据去告发镇关西有助破案。这当然可以说明现代中学生的法制意识比较强,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与作品之间存在的隔膜。为此,我们应努力在课文中发现与现实生活(最好是社会热点)相通的内容。比如,在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时,可抓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句与我们国家现在推行的老有所养制度、提倡的关爱空巢老人思想相联系,这样既可以挖掘课文的现实意义,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这种以人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所构筑的学科,必然不可避免地充溢着人类无尽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多方探寻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