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昆山,台青拿过“接力棒”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2621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在昆山10万名台胞中,年龄在18-45岁的占比约40%,并且呈上升趋势。
  昆台融合发展30年,“接力棒”已由父辈交到了台湾青年的手中。他们的就业创业领域更加宽广,从传统制造业、电子行业,向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延伸。
  “台湾青年把昆山作为‘登陆’的首选地之一,不仅是看好昆山发展前景,也是对昆山科教环境、社会治安、文明程度的信任。”昆山市台办主任何蓉蓉说,两岸经济上的密切合作催生了文化上的深度融合,使昆山成为广大台商台胞成就事业梦想的沃土和安放乡愁、栖息心灵的港湾。
  这里宜居宜业
  “昆山为台湾青年创业提供了充满希望的平台。”受父亲影响,“90后”台湾女孩林芝羽2016年与昆山结缘,此后创立苏州玖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面向应用场景的物联网云平台。
  苏州御典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学霖自幼跟随家人来昆山定居,在他看来,昆山的环境宜居宜业。张学霖如今的主业是为台商台企提供法律支持,此外还与大陆友人共同开发文创文旅项目,“ 只要有机会就要尝试,希望能为昆台融合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很小就来大陆了,2014年通过港澳台联考考上武汉大学,2017年参加台湾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来到昆山,并被安排在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习。这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韩宜伦生于台湾新北市,长期跟随父母在大陆学习生活,从实习到工作,他深深爱上了昆山,注定要与之相伴。
  2016年以来,昆山连续几年组织近600名台湾大学生来当地实习,其实习范围从昆山台企、民企,拓展到行政事业单位、国企等领域,提供的岗位越来越丰富。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创业台青赵宜泰说,从着手创业、搭建技术平台到创立品牌,一路打拼,所幸得到当地政府创业导师般的一路扶持,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企业第一年就实现营收1400多万元,第4年营业额近亿元。
  “我们引入台湾的饮食教育、自然教育、农耕教育,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创造更多让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了解农事,留下了美好的田园回忆。”昆山益点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典易与大陆团队成员合作,在昆山锦溪成立了亲子农场,种植有机蔬果并发展自然教育和手作体验等。
  郭典易说,“创业过程中,当地政府不仅给予科普教育基地补贴,还帮助融资贷款,解决农场小伙伴们的实际困难,让我们更安心地投入项目建设。”如今,他计划在可持续农业方面开展探索和推广,团队积累的种植经验、活动方案和管理系统正有效对外输出,在浙江安吉的项目预计年内将开始运营。
  打造台商“精神家园”
  据昆山市台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在昆山实习、工作、生活等,台湾青年更倾向于在大陆发展,并积极参与到两岸融合发展的浪潮中。
  昆山周市镇花都社区现有居民2000余户、5200余人,台商台眷入住比例高達30%以上。“有了家,幸福才会常伴。”郭怡秀和丈夫在1994年到大陆创业,1995年底,郭怡秀创立了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并成为全球作物保护、农药原药合成、农药制剂加工及包装制造供应中心之一。
  郭怡秀的事业在昆山腾飞,她也将家安在了这里。“ 我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到苏州读大学,如今在昆山成家立业,并育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我想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生活。”
  “此心安处是吾乡。”为了帮助台胞更好地适应当地,找到家的感觉,昆山近年来不断完善和升级台商生活配套,建起了妈祖庙、台商医院、台商子女学校、台湾老街等,全力打造台商“精神家园”。
  昆山台协青年会会长陈语欢的父母早在2003年就来昆山投资设厂,他在接手企业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到昆山的可贵之处。“除了生活便利,台湾人多,昆山创业、就业资源也多。这10年来,公司每年差不多都有20%的增长,销售收入增长了10倍。”陈语欢说。
  像陈语欢一样,许多台商子女受父辈影响来到昆山,他们中有些人从小在当地读书,毕业后便接手家族企业,或者进入当地知名台企工作,也在昆山扎下了根。
  “昆台合作早已跨越经贸领域,走向生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融合发展。”何蓉蓉认为,随着广大台商深耕昆山、扎根发展渐成趋势,他们希望在内心深处、精神层面得到高度认同,“精神家园”实为水到渠成之举。
  为台青发展搭建平台
  近年来,昆山积极搭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合作平台,按照“一园多点、有散有聚”的发展理念,打造了5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为台湾青年实习、就业、创业提供机遇。昆山还全面贯彻落实“31条”“26条”“11条”惠台利民措施,推出昆山特色的“68条”“20条”等服务举措,努力为台湾青年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主打青年创业项目,致力于培育高新上市企业,扶持顶尖科创人才,成立5年来,累计引进170个两岸青年创业项目,其中台资项目占比超过70%。两岸青创园共培育13家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和1家新四板上市企业,企业总产值超3亿元。
  “一个品牌,两岸共创。”两岸青创园通过与两岸20多所大学缔结两岸高校联盟,深化台湾与当地高校、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台北青创协会、新竹科学园区等合作关系,组织大型交流活动等措施,累计吸引60多名台湾高端人才和600多名台湾高校师生来昆交流合作,吸引60名台湾青年来园区创业、400名台湾青年实习。
  陈语欢认为,昆山不断完善的两岸青创载体给台湾创业青年带来很多便利,可以免去很多创业的“痛苦”,不必担心注册、资金对接、专利服务、人力资源等问题。
  昆山感官驾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名为“搭搭房”的应用产品,可借此开展3D互动空间搭配,为家具厂商订制开发虚拟产品。该公司创始人陈映余说,“搭搭房”团队来自两岸,他们年轻有冲劲,入驻青创园后享受了“苗圃—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服务,涵盖金融投资、创业培训、专家辅导、技术对接、政策申报、人才服务等方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昆山市政府高效应对,走访台企,统一调配防疫物资,令赵宜泰印象深刻。昆山支持台企复工复产、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协助台企稳外贸拓内销等举措,更坚定了他扎根发展的决心。
其他文献
昆山成就了台商的事业兴旺,台商造就了昆山的持续辉煌。30年来,昆山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从“心”出发让台商台胞扎根昆山,在昆山投资兴业、乐居生活。昆山大城小巷丰富的台湾元素也让他们感到“人如在故土,家似在身边”。而台商台胞在昆山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  张文山:垒球划出昆台融合最美曲线  2000年,来自台湾的棒垒球教练张文山在昆山安家落户,并在周市镇创办了一家自动化设备公司。在台湾棒垒球运动广受
“1990年10月首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开启了昆山与台商台胞携手拼搏30年的历程,走出一条具有昆山特色的昆台融合之路。”2020年年底,昆台融合发展30周年座谈会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在会上如是说。  30年间,5300多家台企在昆山集聚发展,约10万名台商台胞在此安居乐业,昆山因台资而兴,因台企而强。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50%、利用外资的60%、
绘本作为幼儿园阶段儿童最熟悉的阅读物,能有效化解幼儿的不安情绪和紧张情绪,帮助每一位幼儿园新生有效、快速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选择内容适合的绘本,通过开展“户外阅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靶血管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需要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非致命性脑卒中)
目的探讨麝香乌龙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和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建立麝香乌龙丸的五味中药麝香、川乌、黑豆、全蝎、地龙的化
“30年来,昆山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砥砺奋进,开拓创新,通过打造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的平台载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吸引台资台企台湾人才助力昆山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昆台融合发展3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  昆山,书写了两岸经贸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  开拓创新 “双循环”下促发展  从一枚弹簧闯天下,到成为业内领先的精密金属零部件制造商,福立旺精密机
在世界多地疫情反弹之际,中国境内也有部分地区出现了疫情反复。其中,河北省、黑龙江省等地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一直备受关注。  连日来,河北、黑龙江等地采取了十分有效的核酸检测、隔离治疗等措施,加强了对密接人员的发现追踪和管理,对重点社区采取严格管控,疫情增长情况已经得到明显遏制。但疫情防控不容松懈,世界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渡。  同舟共“冀”迎曙光  “我谨代表河北空管分局对你们表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allergen)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为主的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炎症.AR是鼻科常见病,发病机制复杂,治愈困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