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及里 探幽发微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aha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观摩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课题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应该说这节课有不少出彩的地方,教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最终在诗歌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明晰了词人的创作主旨——借梅花的品性来喻指自己虽遭弃用而不丢高洁品质的理想。这种教学突出了诗歌的特点,但也暴露出一点不足——缺少对中国诗歌隐喻功能的挖掘。
  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隐喻传统。例如《诗经·硕鼠》,以贪得无厌的硕鼠比喻不劳而获的剥削阶层,这是典型的全篇性的隐喻。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而言,全文运用了隐喻手法,有人亦称之为象征手法。但是,从课后学生的访谈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这种手法的理解甚是了了,更多停留于对这首词作的粗浅感知,重新提供一个文本,学生无法由浅表事物深入理解其隐喻义。为此,教者需要为学生建构一个隐喻手法解构机制。
  一、由物及人,明晰物我共情
  追本溯源,人本为自然之物,严格意义上讲,人是不能绝缘于自然的,因为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诗人对自然的领悟力非凡,总能在“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精髓的熏陶下,寻求自然之物乃至整个自然与人(主要指抒情主人公)的融通与合二为一。
  如陆游的这首词,梅是词人关照的主体对象。它寂寞地开放于驿外断桥旁,这里人迹罕至,远离城市喧嚣,“断桥边”则更显现出梅花生存环境的偏僻。因而,此处的梅花“无主”,没有人的呵护,也少人观赏与把玩。它的凄苦情状远未结束,时至黄昏时分,风起,雨飞,在群芳的嫉妒之中,梅花纷纷飘落。但是,已经碾作尘土的梅花犹自散发出醉人的芬芳,空气中也弥漫着沁人的香气。在教学过程中,教者理应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核心问题——自然环境中事物有万万种,为何词人仅仅钟情于梅花?他观赏着它独自开放,动情于它在风雨之中零落成泥,感喟于它至死不忘吐露香气的高贵品质与节操。从中,我们能分明感知他与它之间的相互怜惜,相互关照,似乎他们就是风雨相依、不离不弃、同甘共苦、志同道合的挚交。而这种物我融合、共情的关系,恰恰构成自古以来文人以物喻己、托物言志的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也应成为学生鉴赏诗歌在形式技能方面的必要储备。
  二、由表及里,突破单一思维
  现实教学中,不少学生,特别是未能建构起有效诗歌赏析模式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更多停留于表象阶段。从平时的练习和课堂问答中,都能发现此类现象。例如,在本文提到的这节公开课中,学生的问与答都能说明问题。
  在自由问答环节,笔者就听到有学生在小组内这样问答:“陆游在这首词中写梅花是为了突出它什么样的品质?”“正如标题‘咏梅’所言,词人是为了夸赞它的可贵品质。”在这简单的一问一答之中,透露着初中学生文学解析思维的单薄,他们更多地局限于梅花本身品质的分析。
   其实,纵观中国文学,它呈现着一种由此及彼的表达传统,最终是为了抒写B,但往往呈现的写作对象多为A,颇有声东击西的战略韵味。为此,在解构词作创作意蕴之时,教者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架构起将A与B连接起来的思维通道。只有这样,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才会由表及里,发现词人的双重创作意图——既咏梅,又抒写自己。
  三、由显入隐,挖掘创作主旨
  就陆游的这首词而言,显性的写作对象是梅花。经过以上两个层面的解析,学生也能明白写梅花与抒写词人自我的关系。但还不能全面而深入地解析清楚陆游创作这首词的全部用意。为此,教者还需引导学生进入“隐”的层面,挖掘众多“潜伏”的元素。
  这当中,最需要理顺的是梅花所处自然环境与词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对应关系。理解不了这里内隐的比喻成分,就无法真正体会词人的心境及其最为真切的创作意图。从梅花所处的环境来看,可谓生存得比较艰难:既不是在花园种植的,也无人来到驿外断桥边去观赏,更别谈赞扬之声了;既经受风吹雨打,又受着群芳的嫉妒。再看词人陆游,他怀有报国之志,一心想收复失地,曾经亲临战场践行自己的理想。但是,他的这一举动乃至多篇诗作里表达的心愿非但没有赢来理应获得的赞美声,反而招致当朝议和派的非议与排挤,只能接受被贬谪、疏离的命运,孤弱地生活于远离梦想实现的战场。从这个层面讲,梅花与陆游相似,梅花所处的环境与陆游的政治生态环境也极为相似。当陆游偶然行走至此,亲睹梅花的荣与枯,怎能不生发“独坐断桥边,静看似相识”的感慨,怎能不由梅花虽“零落成泥碾作尘”而香气不减的节操中,定势性地引发自己虽遭贬抑而不忘救国的壮志?
  为此,在平时的诗歌赏析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关注主要形象之外,要加强对文本中与抒写主体相关联事物、人物的探究,理顺他们的关系,进而深入把握诗人意欲表达的主题。当然,这些事务的完成需要一些前提。例如,学生要借助工具书或网络,查找诗作的创作背景和词人的社会经历等;学生还需要对作品中所涉对象的习性、特点等,建构起足够的知识图式。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起诗歌隐喻功能的解构机制,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而又任重道远的工作。
  (作者单位:东台市实验中学
  教育集团)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进行《红楼梦》的阅读教学是落实新课标有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的必然选择。《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著,其第一回的内容十分丰富,是阅读整部小说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初探、细读研讨和深读共议等形式,使学生走进小说的多彩世界,激发学生阅读整部小说的兴趣。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有效激趣  课标解读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摘要:《情真意切释猜嫌》这一教材选文中,明写黛玉与宝钗二人尽释前嫌,但是其隐义颇丰。剖析其对白,分析其回目,将其置于《红楼梦》这一巨著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关系并非如文题所言一样简单,情真者唯有黛玉,而宝钗和黛玉终难成为知己。  关键词:《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对话;回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有“情真意切释猜嫌”一文,其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编者在正文前写下了这样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
初中语文教材有时在空白处补上一个以方框形式呈现的“知识链接”,加起来总共66个,说明“知识链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也是比较重要的。然而,许多教师舍得花大力气关注文本的品析、感悟、拓展,却很少关注这些不起眼的“知识链接”。它们似乎成了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一、“知识链接”的基本特点  1.激发学习兴趣  除少许文学作品外,很大部分的“知识链接”是专门介绍学习方法的,却努力避免
51岁的郭女士是个生活讲究、爱干净的人,可最近她总是感觉外阴部奇痒难忍,白带也呈豆腐渣样,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郭女士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平时特别注意私处卫生,甚至买了专用的护理湿巾,每次方便后都细细擦拭,怎么会患阴道炎呢?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主任医师孔晶介绍,女性因为生理构造的原因,私处会受到各种细菌的侵扰,所以,不少女性会选用洗液或者专用护理湿巾来清洁私处。这些护理湿巾
37岁的王女士平时就有痔疮和便秘的毛病,过小年这天,她和闺密相约聚会,一时没忍住,不仅吃了烧烤,还涮了火锅。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如厕,出现“喷射状便血”,她赶紧到医院就诊。经医生检查后诊断为环狀混合痔,建议王女士住院治疗。原来,王女士近段时间赶着完成年前的工作任务经常加班,没有好好休息,造成血液循环受阻,加上这次没有忌口,吃得油腻辛辣,造成大便过于干结,如厕用力,导致病情加重。   长沙市中医医院肛
摘要: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持久性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文中所蕴含的美学真谛。带领学生逐步接近这一真谛,应当是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将旧文教出新意的重要方法,现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例,试从长文短教激趣、美学角度感知、对比发现奥秘几个角度来探讨分析。  关键词:文本认知;思维革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由于初中生受词汇、语言、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一些经典作品他们不
2019年1月9日,车从合川区希尔安大道出发,向着4公里外的合阳大道驶去。  趁等红灯的空当,合川区委非公工委副书记黄贞扭过头来,问记者有没有注意到什么。  记者环顾四周,有些茫然,直到看到镶嵌在建筑物外墙上的“党建引领”四个字时才惊觉,采访的这两日处处可见“党建引领”——它嵌在商场的入口处,挂在厂房的墙上,摆在公司活动室的会议桌上,立在企业的大门之上……  墙之外,党建标语随处可见;墙之内,实实
20岁的小燕,右侧大腿上突然长了一个肿块,开始约1厘米大小,后逐渐增大,因无疼痛,未引起重视,2个月后发现增大到2.5厘米×2厘米左右,在某医院门诊于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一年后,原手术部位再发肿块,无疼痛,大小约为5厘米×4.5厘米,至原医院就诊,经细针穿刺活检为滑膜肉瘤。家属恍然大悟,原来身上的肿块是一种恶性的软组织肿瘤。   什么是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是相对于“硬组织(骨和软骨)”而言的,
被中医界尊为“国药泰斗”的金世元大半生和药材打交道,有两句话对他的健康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一句是“药食同源”,另一句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所以,他从不提倡仅仅依靠药材养生。   大补让他吃了苦头   金世元出身于北京郊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4岁那年,父母为了让他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把他送到北京复有药庄,让他在那儿当起了学徒。两年的学徒干下来,他不仅掌握了制药的基本流程,还对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