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中土壤碳氮变化规律

来源 :植物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测定了干旱沙区不同年限植被恢复区土壤0~5(包括结皮层)、5~10和10~20cm颗粒组成分布、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SOC)和全氮含量,并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分布中沙粒和粘粉粒含量变化与土壤SOC和氮含量间的关系,探讨植被恢复过程中SOC和氮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SOC和全氮含量存在明显的固存效应,这种效应不仅表现在植被恢复的时间上,也表现在土壤垂直分布上。植被恢复区SOC和氮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呈降低趋势。土壤极细沙(0.1~0.05mm)和粘粉粒含量(<0.05mm)的时间和空间变异与SOC和氮有着相似的趋势。而沙粒含量(0.5~0.1mm)则随植被恢复时间增加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中极细沙粒(0.1~0.05mm)和粘粉粒含量(<0.05mm)分别与SOC和氮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沙粒含量(0.5~0.1mm)与SOC和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从植被恢复或者荒漠化逆转角度阐明了干旱沙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的土壤保护性碳组分的增加是土壤碳储量汇功能增加的体现。在研究区域,有机碳和全氮因土壤粘粉粒和极细沙而积累的定量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很好地预测,从而为更好地估算荒漠化逆转过程中不同阶段碳汇量提供了依据。而植被恢复中土壤SOC和氮与土壤颗粒间的结论加深了荒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理解,明确了我国广泛在干旱沙区实施区域治理对全球大气CO2汇的贡献。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征土壤肥力特征的SOC和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对植被演变的影响,以及土壤物理稳定性的增强对土壤抗风蚀能力的贡献。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和植被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贡献,为探讨干旱沙区荒漠化逆转过程中植物种的选育和合理评价生态环境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董事会建设对于国企改革及国资监管体系而言,都是一项重大的改革,规范董事会建设意义深远。这几年国资委推行董事会工作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应从依法落实董事
庄子的"至乐"是因合乎"道"和无为原则而获得的愉悦感,需要人运用"心"或人所固有的功能才可以享有。从获得"至乐"的途径来看,道德实践应该优先于审美体验,即只有在平等、无私
目前现有不多的计算受火条件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温度场方法中,一个主要的不足是忽略了钢与混凝土界面处接触热阻的影响,这将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温度场的精确分析、高温下结
用水蒸气蒸馏法代替了直接蒸馏法,改进了水产品中甲醛含量检测的分光光度法,并将该方法用于各类水产品中甲醛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直接蒸馏法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前者30min
关于绑架罪既遂标准的认定在学术界以"单一行为复杂客体说"为通说。而采用通说观点使得司法实践中常遭遇罚不当罪的尴尬局面。绑架罪为行为犯,应以行为人实施绑架行为并提出勒
以X射线衍射(XRD)为表征手段,研究了SBA-15介孔分子筛合成过程中酸类型、加料顺序和搅拌时间对介孔分子筛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酸合成的SBA-15介孔分子筛的结晶度顺序为
本刊第2期介绍了苏联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问题的争论,当时争论的一方、苏联中央统计局付局长依&#183;马雷舍夫写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社会计算和价格》一书
海战外科学教学实践是海军卫勤教学的重中之重,长海医院外科教研室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组织实施和管理中总结经验得出,在海战外科学教学建设中,需要更新教
<正> 今天的容桂,正全面迈向现代化容桂是珠三角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经济重镇。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9.6亿元,工业销售389亿元,商业销售45亿元,农业收入1.9亿元,上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