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之我见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園林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是自然的表情,随时光的流逝其姿态、色彩均有变化;园林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功能,也有改善环境的作用。探讨了园林植物在营造园林空间中的作用,以及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基本类型,提出了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构景手法。
  关键词: 园林景观 空间设计
  0前言
  园林艺术是时间与空间的造型艺术,园林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空间的弹性部分,极富变化的动景,为园林增添了生机和野趣,丰富了景色的空间层次。
  1 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营造中的重要性
  园林的设计既是一种环境设计,也是一种空间设计。中国的古典园林非常重视空间的组合、营造。在现代园林中,空间营造非常重要。随着人类社会、城市环境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发展与提高,人们的艺术情趣和审美意识也在改变,园林植物既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又能创造优美的环境空间,因此园林植物这一构成要素,在园林空间营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类型
  合理利用植物丰富的造型与组合搭配,能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
  2. 1 开敞空间
  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称为开敞空间,它外向、无私密性。园林中由低矮植物营造的开敞空间气氛明快、开朗,常成为人们良好的游憩活动场所。由如茵的草坪,斑斓的花卉,矮小的灌木等植物材料营造的空间均能达到此种效果。
  2. 2 半开敞空间
  园林中以植物材料为主营造的半开敞空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指人的视线被四周植物的枝干等部分遮挡,人的视线透过稀疏的树干可到达远处的空间。另一种则是指空间开敞程度小,单方向,常用于一面需隐密性,而另—面需景观的环境中,在大型水体旁也很常用。这两种空间在形式上虽不完全相同,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二者都不是完全开敞,也没有完全闭合,身处其中,人的视线时而通透,时而受阻,富于变化。
  2. 3 封闭空间
  由基面、竖向分隔面和覆盖面共同构成的林下空间,利用乔木树冠形成的覆盖面隔离向上的视线,同时林下灌木对视线的流动产生阻挡,人的视线四周均被植物所围合,形成视线的封闭,称为封闭空间,它无方向性,具有私密性、隔离性。
  2. 4 覆盖空间
  指由树冠浓密的遮荫乔木构成的顶面被覆盖,而立面为空透的空间,能带给人较强的归属感。同时由于树冠的厚度和质感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遮荫效果,为人们创造舒适的游憩环境。
  3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景手法
  植物景观空间即要在具有实用属性的同时还要赋予它美的属性。多样统一是形成美的植物景观空间设计的原则。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多样统一通过简洁、多样、均衡、强调、秩序和比例6个因素对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合理选择、组织,而得以体现。
  3. 1 简洁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创造简洁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重复。重复可以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来体现。植物形态的重复将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舒适、宁静感,并形成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一个空间中可以有各种特征完全一致的植物的重复,一般在形成覆盖式植物空间和竖向植物空间中运用较多,这种景观十分单纯,没有变化,过长会令人感到单调。另外,在设计中更多可以采取植物组群重复的手法,或者使每一组植物组群的1/ 3 与相邻的组相同,这种重复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化。或确定重复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质感等特征至少有一种是具有变化的,这样使得组群、空间之间都有了联系,形成了统一。
  3. 2 多样
  过于单纯的构图会令观赏者感到平淡单调,利用多样性则可以控制过多的重复,引发人们的兴趣。植物景观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同样可以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变化来体现。但应注意,多样性的体现并不是将所有无关紧要的东西进行排列组合,过多的变化只会导致混乱,而应在具有一种控制性的贯穿整个构图的植物种类之后进行变化。这种作为构图基础的植物称为基调植物,用于调整构图的植物称为重点植物,实际上无论植物空间中哪种视觉要素发生了变化,多样性都产生了。
  在表现多样性同时,也要考虑统一的形成,在3~7 种不同种植物组成的植物组群中,主要表现形态、色彩、质感中某两种植物特征,大多数植物的这两种特征均相似,或者在8~15 种植物组成的植物组群中,大多数植物有一种特征相似,则整个植物景观可形成多样统一。多样性形成的方式有对比、相似两种。对比将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跳跃感,而相似的多样是平缓的,给人带来宁静、平和的感觉。
  3. 3 强调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强调打破了植物材料的秩序和模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以控制空间构图。植物景观中强调作用通常由主景植物来实现。主景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形态、色彩或质感在该植物群体中是否足够突出。对于形态来说,在一个群体中若有一种植物具有对比形态或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将会在群落中凸显出来。质感亦是如此,如果在植物景观中的控制性植物模式的质感为细质,则利用粗质或中性质感的植物即可创造强调效果,反之亦然。同样,利用色彩冲突很容易在植物秩序中获得突出的色彩变化从而牢牢吸引游人的视线。
  3. 4 均衡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均衡是指植物之间的各种要素的平衡状态。均衡可以分为对称的均衡和不对称均衡两种形式。植物景观的对称均衡是非常明显的。在它的构图中心设置焦点,左右两边形成植物重复,构图稳重。不对称的均衡中心不放置在中央,形成在形式上具有变化的均衡。这种视觉上的不规则均衡,是各组成要素的比重的感觉问题。在植物景观构图中,首先要确定均衡中心。作为均衡中心的植物景观在形态、色彩、质感上应该是强有力的,中心的明确标定可以避免构图的散漫和混乱。均衡也体现在景深方面。必须保持视线中前景、中景和背景植物的均衡。如果缺少了前景或背景,空间就没有了层次,画面的均衡就无从谈起。另外,前景与背景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处理应相对平淡一些,从而突出中景植物,形成均衡感。
  3. 5 比例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比例适度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人们总是习惯于在所看到的物体上寻找与自己有关的形象联系来加以比较。合宜的尺度,使人亲切,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对于比例的研究自古就有,其中比较典型的美的比例包括黄金比、平方根矩形,它对于形成形式优美的构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植物景观平面、立面的比例研究中,发现其中也蕴涵着典型的比例关系。因此在植物空间设计中要注重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群落之间的比例关系,使植物空间景观尺度得体合宜。
  结束语
  植物景观在人化的第二自然中,已成为造景的主体,植物景观配置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环境景观的质量及艺术水平,因此,对运用植物材料来营造园林空间景观的探讨,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总之,在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现代园林中,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只有重视植物材料在园林空间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合理配置,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空间。
  
其他文献
俄罗斯民族派伟大的作曲家。1839年3月16日出生于俄罗斯普斯科夫省。自幼学习钢琴,热爱和熟悉民间音乐。十岁时随父母迁居彼得仲堡,十三岁入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军队里任军
我与C姐相识于开往实验室的校车上。正在讲电话的C姐,说话带着浓浓的东北腔,出于对老乡的亲切感和初来乍到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我向她搭讪并互留了电话。C姐与我是同一个年级同
摘要:本文以哈尔滨市林业局直属丹清河实验林场、转山实验林场和山河实验林场为研究项目区,对其1998-2008年开展科学森林经营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研究。  关键词:森林经营;社会效益;择伐;民生;哈尔滨    一、两种不同的森林经营模式  一种是哈尔滨市林业局采用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价值化管理的手段和近自然育林的技术措施,追求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最大化实现的森林经营模式;另一种是我国东北地区长期
摘要: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化不但要求城市绿起来,而且要美观,因而绿化植物的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字:城市园林;生态环境;配置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之情也更加迫切。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化不但要
仅八公里长的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却最令人屏息的一段江峡。奔腾的长江与夔门狭路相逢。江水在悬崖绝壁间汹涌奔流,自古就有“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门”的美誉。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借助文学艺术的欣赏与感受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利用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素质教育,一定要深入挖掘其人生意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转换视角、转
军旅诗不只是对战争事件和战争场面的叙述描写,《诗经·采薇》正视古代征人在战争中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思亲盼归和保家卫国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征人的丰富内涵,彰显其超越自然生命的
摘要:对于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房屋这种“上刚下柔“的结构,抗震性能不利,抗震新规范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计算与构造要求。  关键词: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计算;构造措施  在很多中小城市建筑设计中,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要求临街的住宅、办公楼等建筑在底层设置商店、饭店、邮局或银行等。在经济杠杆的指导下,房屋的上面几层为纵横墙较多的砌体承重结构,而底层则因使用要求需要大空间的原因采用框
还记得许多年之前,我刚刚进入大学,宿舍同学读了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引发了宿舍内关于“爱”的讨论。当年的中国刚刚从压抑和刻板中走出,我们这些年轻人在朦胧而热切的
文章从学习了中国文化养分并扎根自身文化特质的日本的传统文学巨著--紫氏部的谈起,讲到日本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川端康成的,粗略地分析了日本文学"从取之于世界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