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状,提出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措施。通过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团队 团队建设 创新能力 质量工程
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改变过去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模式,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此外,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科研活动已经由传统的“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作战”转变。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1、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例如,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建立创新实验班,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有效运行机制不够成熟,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科学,对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精神的培育不足,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不够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质量工程,明确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旺盛的需求,不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机制和方法,提供更多的学生创新培养平台,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进一步做好学生创新团队的全面普及与重点扶持工作等。
2、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举措
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开放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并通过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等方式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并将在相应教学活动中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激励措施、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人才的团队式培养模式。
2.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实践平台建设
提供丰富的创新实践资源,寻找合适的载体,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1)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学生创新团队以及本科生开展科技项目实验研究的平台。专门设立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的指导老师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小组,帮助本科生进行本专业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同时鼓励他们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安排专人负责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开放与管理工作,并建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措施。由教研较为丰富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可行的课题,将课题题目公布,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查阅文献、组织讨论和整理材料,提交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2)加强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
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延长了实验室的利用时间,方便学生自主灵活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内容的多样化、方法的灵活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求知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开放实验室要做到时间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实验资源开放、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对象开放等全方位开放,使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3)建立新型教研工厂,开展多层次的创新科研活动。
新型教研工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线,学生可以近距离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将基础研究平台开发出的产品或技术应用到中试生产线上来,解决放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教研工厂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利用设平台可以更好地使科研项目与企业对接。教师也可以把科研项目和企业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项目向学生开设,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能通过该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学生能通过该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工艺改造与设计、设计竞赛等,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2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实践载体建设
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了更好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有了好的创新平台,还必须有好的更多的创新载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不断加强创新能力。除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科技创新外,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
(1)以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带动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应组建一引起教师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一般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可以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根据团队研究方向和学生兴趣,组成不同的学生创新小组,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人才。
(2)以教师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培育创新人才。
教师承担的基金项目或横向科研项目,可以吸纳本科生参与,在项目内部成立学生创新团队。学生创新成员不要限于打杂,做一些边角工作,要切实参与到项目的主体活动中来:参与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修改;实验方法的讨论;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的解决;定期的项目组内研究进展报告;项目的结题验收或产业化对接等等,多方面、全方位得到锻炼。 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发动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年至少提供1项创新研究项目,为学生科技创新不断提供新的创新实践机会,有利于广大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2.3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激励与运行管理
(1)制定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办法,保障创新团队的活动。
“创新团队”是一个群体的模式,因此需要把一大批学生都吸引到我们所设计的创新团队活动中来。组建创新团队时按“宽进严训的原则,制定宽松的创新团队准入条件,成立完善的团队组织机构,建立卓有实效的管理制度,保障通过创新团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组建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小组,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为了给学生创新团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成立以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为主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小组,加强与学生创新团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指导,做好技术保障工作。
(3)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保障创新团队稳定发展。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和科研工作,引导学生将参与创新实践的成果写成研究论文或申请专利技术,根据成果的类型和层次,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学分奖励或精神奖励。
(4)要确立长期的创新团队任务。
创新团队的任务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活动、某个阶段的层面,要设立近期、中期、远期的系统目标,做好跟踪调查,完成长期研究,实现团队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不断凝练先进的团队理念。
通过对学生创新团队的深入研究,要形成先进的创新团队理念,深刻挖掘其理论价值、实践意义,总结摸索学生创新团队的组织原则、发展原则、形成规律、与教学科研以及各部门的关系等。
3、结语
高校要以推进质量工程为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以及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着眼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玥,张祎.以创新和实践构建开放性实验室[J]. 黑龙江:科技促进发展. 2010(3):279.
[2]段远源,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23
[3]刘陵孙,陈森洲,孙莉,等.论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9):21-22
[4]张炜,陈峰,祝勇仁.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2):70-73
关键词:创新团队 团队建设 创新能力 质量工程
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改变过去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模式,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此外,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科研活动已经由传统的“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作战”转变。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1、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例如,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建立创新实验班,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有效运行机制不够成熟,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科学,对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精神的培育不足,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不够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质量工程,明确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旺盛的需求,不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机制和方法,提供更多的学生创新培养平台,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进一步做好学生创新团队的全面普及与重点扶持工作等。
2、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举措
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开放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并通过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等方式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并将在相应教学活动中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激励措施、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人才的团队式培养模式。
2.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实践平台建设
提供丰富的创新实践资源,寻找合适的载体,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1)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学生创新团队以及本科生开展科技项目实验研究的平台。专门设立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的指导老师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小组,帮助本科生进行本专业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同时鼓励他们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安排专人负责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开放与管理工作,并建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措施。由教研较为丰富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可行的课题,将课题题目公布,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查阅文献、组织讨论和整理材料,提交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2)加强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
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延长了实验室的利用时间,方便学生自主灵活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内容的多样化、方法的灵活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求知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开放实验室要做到时间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实验资源开放、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对象开放等全方位开放,使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3)建立新型教研工厂,开展多层次的创新科研活动。
新型教研工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线,学生可以近距离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将基础研究平台开发出的产品或技术应用到中试生产线上来,解决放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教研工厂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利用设平台可以更好地使科研项目与企业对接。教师也可以把科研项目和企业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项目向学生开设,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能通过该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学生能通过该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工艺改造与设计、设计竞赛等,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2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实践载体建设
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了更好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有了好的创新平台,还必须有好的更多的创新载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不断加强创新能力。除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科技创新外,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
(1)以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带动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应组建一引起教师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一般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可以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根据团队研究方向和学生兴趣,组成不同的学生创新小组,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人才。
(2)以教师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培育创新人才。
教师承担的基金项目或横向科研项目,可以吸纳本科生参与,在项目内部成立学生创新团队。学生创新成员不要限于打杂,做一些边角工作,要切实参与到项目的主体活动中来:参与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修改;实验方法的讨论;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的解决;定期的项目组内研究进展报告;项目的结题验收或产业化对接等等,多方面、全方位得到锻炼。 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发动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年至少提供1项创新研究项目,为学生科技创新不断提供新的创新实践机会,有利于广大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2.3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激励与运行管理
(1)制定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办法,保障创新团队的活动。
“创新团队”是一个群体的模式,因此需要把一大批学生都吸引到我们所设计的创新团队活动中来。组建创新团队时按“宽进严训的原则,制定宽松的创新团队准入条件,成立完善的团队组织机构,建立卓有实效的管理制度,保障通过创新团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组建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小组,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为了给学生创新团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成立以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为主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小组,加强与学生创新团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指导,做好技术保障工作。
(3)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保障创新团队稳定发展。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和科研工作,引导学生将参与创新实践的成果写成研究论文或申请专利技术,根据成果的类型和层次,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学分奖励或精神奖励。
(4)要确立长期的创新团队任务。
创新团队的任务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活动、某个阶段的层面,要设立近期、中期、远期的系统目标,做好跟踪调查,完成长期研究,实现团队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不断凝练先进的团队理念。
通过对学生创新团队的深入研究,要形成先进的创新团队理念,深刻挖掘其理论价值、实践意义,总结摸索学生创新团队的组织原则、发展原则、形成规律、与教学科研以及各部门的关系等。
3、结语
高校要以推进质量工程为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以及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着眼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玥,张祎.以创新和实践构建开放性实验室[J]. 黑龙江:科技促进发展. 2010(3):279.
[2]段远源,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23
[3]刘陵孙,陈森洲,孙莉,等.论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9):21-22
[4]张炜,陈峰,祝勇仁.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