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治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xuegua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又称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是继蓝耳病之后又一种新发现的猪的重要传染病,其发病机制类似于艾滋病,是可以引起多种临床症状的疾病。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例猪圆环病毒病,经过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治疗,1周后病猪痊愈,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1年1月10日,正遇寒潮,最低温度-7℃,本地有一养猪户饲养存栏620头生猪,其中50头经产母猪,8头初产母猪头胎妊娠1~3个月,有3头初产母猪妊娠2个月左右无任何症状流产,初产母猪发病率达37.5%。8~10周龄的保育猪有102头,其中有35头身上出现了大小不等的红色圆丘疹,2头出现死亡,保育猪发病率达34.3%,死亡率为5.7%。
  二、临床症状
  病猪皮肤上大面积出现形状和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块,最明显的部位为后腿、臀部、会阴部和耳部,有的延伸到腹部、胸部和前腿,以至覆盖全身,3天后损伤变成褐色硬壳脱落。有些病猪皮肤上除有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红色和紫红色斑块外,在肢体和眼睑周围可见有水肿和渗出物,浅表淋巴结肿胀,其腿部水肿导致跛行。发病的保育猪食欲减退、消瘦、呼吸困难、皮肤苍白、被毛粗乱、扎堆而卧、不愿活动、咳嗽,有些病例伴有四肢關节肿大和体温升高,还有的病例表现腹泻和神经症状等多种症状。
  三、剖检病变
  特征性的病变在肺,水肿、充血、瘀血实变,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纤维化和肉芽肿,色泽斑驳、呈橡皮状。淋巴结水肿,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数倍。有的脾肿大、肝硬变、肾水肿,盲肠、结肠黏膜充血或瘀血。采取肺、脾、淋巴结等病料送实验室检查,利用PCR技术检出了PCV-Ⅱ核酸,用微量血清学方法检出了PCV-Ⅱ抗体。流产胎儿的心脏内分离到PCV-Ⅱ。
  四、防治措施
  隔离发病的保育猪单独饲养,全场用臭氧机消毒,每隔2个小时自动开机半小时。
  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只仔猪2毫升)加20%替米考星注射液(每10千克体重用2毫升)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4天。
  对个别皮炎严重的生猪用碘酊涂擦消毒,每日2次,连用5天。
  母猪用黄芪多糖粉剂按1%比例混入饲料中饲喂。五、全文小结1. 疾病预后
  预防和治疗7天,8头初产母猪和50头经产母猪全部安全,103头保育猪转为健康,又观察3天,全部痊愈,历时10天。
  预防本病培育好保育前期的仔猪是关键,应给仔猪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以增强仔猪体质,提高仔猪非特异性免疫力,仔猪身体强壮才能抵抗本病。
  2. 预防并发症
  蓝耳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链球菌病、气喘病等常与圆环病毒病并发或继发感染,针对常见并发症要重视做好免疫接种。为减少或避免并发感染,要对生产母猪和新生仔猪接种相应的疫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本病的危害。本例病症在较短时间内正确诊治,无并发症发生,因此损失较小。
  3. 人工被动免疫
  用猪圆环病毒疫苗免疫,免疫时添加黄芪多糖饲喂,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4. 加强饲养管理
  适当降低保育猪(特别是保育后期的猪)的饲养密度,为保育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加强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环境(如温度、湿度、贼风和有害气体)等应激因素的影响。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
  邮编:315700)
其他文献
区块链采用分布式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以及公开透明等特点。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使链上的成员平等访问信息,避免垄断行业对信息数据的把控和垄断。区块链交易数据具有公平性,可以保证新进入者同样具有获得信息的权利。虽然区块链为去中心化技术,但是其与应用产业的融合,仍有垄断的可能,需要及时应对与监管区块链反垄断风险。
摘 要:自飞机问世以来,螺旋桨就是飞机上不可缺少的动力装置,虽然动力并非螺旋桨产生,而是由发动机消耗化石燃料使活塞做往复运动推动曲轴后带动螺旋桨旋转,但目前通用航空而言,螺旋桨的作用无可替代。作为飞机上动力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深入理解并分析螺旋桨工作原理和故障现象,有利于保障航空器正常运行和机务人员以及驾驶员正常开展维护和飞行训练任务,应对突发状况时更加合理处理特情的作用也十分明显。该文通过对螺旋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的科学规划,各个农村地区都开展了房地一体测量。但是,由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对落后,在宅基地与房屋调查方面,难以保障测量任务的顺利完成。而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活性、适用性等特征,在房地一体测量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该文结合某工程实例,探讨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农村房地一体调查中的技术流程,结果表明,该技术大大提高了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成图的速度,有效
摘 要:为了实验人员更好地研究黄河,进而治理黄河,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重建了黄河口实体模型,并将基于分布式泵群控制技术的海域潮汐自动化控制技术、PIV大范围表面流场监测技术和来水来沙全自动控制技术等国内先进智慧感知技术、量测仪器、控制系统及试验设施应用其中。这些技术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综合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17YFC0405500)”提供了有力的科研技术支撑,也能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