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aini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因材施教、充实文化储备、更新多样教学方法、开展丰富课外实践活动等方法,可以较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分析与思考,以期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与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实践活动
  初级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大课题,而作为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几十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具体分析。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从学生个性出发。
  古训曰:因材施教。所以古代倡导采用家塾式教学,旨在根据每个孩子的天赋异禀辅以恰当的教育,现代教育普遍采用的班级教学,将个体特质将为最低,实行标准化教学,本身对教育有一定的弊端。在班级制教学下,尽量平衡孩子的个性发展,是最考验老师教育智慧的。
  有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每个种子并非完全一样,完美的教育是为种子提供适宜的阳光、水分、温度、湿度,种子自然会在适宜生长的环境中成为参天大树、别致松柏,或者美丽花卉。初中语文老师面对的孩子也是各不相同的,通过作业、课堂表现、课下交往观察了解孩子的个性。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
  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挖掘其兴趣爱好,针对其个性特点设计语文课堂。从预习开始,采用分层预习的方法,将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分组,每个小组内都有优、中、潜能生,通过不同的分工,保证课堂上高效而且照顾到每个学生。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题材、课程大小的不同对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选择。
  如《观沧海》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诵读和赏析结合的方法,可以讓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描述诗中景物特征,对诗人的构思加以赏析,这一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个性空间,教师只需做好总结总做即可。发挥学生主导作用的同时,给学生营造宽松自在,可展示各自才能的教学氛围。
  二、要有充实的文化储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创造能力是建立在深厚的科技文化基础知识背景之上的。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课外书的重要性,但真正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队伍仍需扩大。很多学生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不知道该如何读书,也不知道如何分享,这时老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
  首先,在班级里加设图书角,图书品种尽量丰富,传统名著、人文社科、艺术文化、财经体美等都应该囊括。图书的来源可以来源于每个同学,也可以用班费购买等。
  其次,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书,为学生讲述很多名家喜欢读书、如何读书的故事。毛泽东“不拿笔墨不读书”的故事等,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抄喜欢的句子等。
  同时,定期开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朗读自己的喜欢的文章段落,分享彼此的读书心得等,既能调剂繁忙的课业负担,也能促进良好读书氛围的营造。
  三、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改变以往的简简单单照本宣科。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尽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每节课的内容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方式本身来说,教学方式分为启发式和注入式两类。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成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幅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语文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等。通过讲述、讨论、朗读、默读,广播、录音、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直接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训练能力。
  如在作文教学中,对于说明文的教学一直都是重难点,枯燥讲述写作方法是最不可取的,让学生取材于生活,河南某中学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自己的喜欢的小工艺品,遴在作文课上进行现场观察,并进行对比书写,然后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互相借鉴语言特点及巧妙构思,一堂作文课下来,生动活泼,又事半功倍。
  四、参加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都应该来自于课堂上,其实不然。
  语文属于大学科,更多的滋养当来自课堂之外。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课外实践课对于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初中生年龄尚小,还处于喜欢热闹、好奇无限的少年,课外实践课满足了此心理,增强增加他们的上课欲望;另一方面,实践课上,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主动精神更容易被激发出来,让他们走出教室,感受外界的发展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会情况。
  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课、课外实验课,使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教室之内,书本之上,会大大增强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吸收能力。另外,在教学的时候注重课堂学习结合课外实践,才能够带给学生和课堂学习不一样的愉悦享受。
  在有效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组织春游、踏青之后写就的文章往往更胜于闭门造车。同时,定期做手抄报纸、听写新闻、对新闻广告进行改编讨论、开展校外采访等一些貌似老套的方法,在孩子心目中却有着比课本更实在的魅力。
  同时,无论以何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不仅在于硬件环境,良好的课堂氛围、开放讨论的课堂环节、温和引导的教學技巧都十分必要。让孩子敢于说,乐于说,创新教育就成功了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田敏 -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S1):3-4.
  [2]沙丽娜.论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69.
  [3]梁文伟.情境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文学教育(下),2015,11:98.
  [4] 赵欢.试论如何唤醒中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3:173-174.
其他文献
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呢?笔者将就“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研究”课题研究中获得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塑造平实亲切的教师形象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教师积极的情感是创设轻松活跃
文言虚词是相对文言实词而言的,虽不表示实际意义,但在表达上却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掌握古代汉语的虚词,就很难读懂古文。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虚词的学习,并根据不同的语境,分析不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不仅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同时还能品味出古代诗歌散文的独特韵致。  全国新课标卷对虚词的考查一直没有单独设题,而是糅合在翻译题和断句题中,《考试大纲》中列出的18个文言虚词无疑是考查重点
教学类型:新课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授课时间:40分钟。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细致联系的观察具体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如何向上爬的。教学目标:认识五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4、学
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是必然发展之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扩张引起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以及其对景观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专家与学者极大关注,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研究。如何将
学位
【摘 要】将心理学的一些原理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同时注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来优化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心理发展双赢。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自信、自尊、自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需要有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
本文以大花蕙兰和蝴蝶兰试管苗为实验植物材料,以具有高透气性、低透湿性的树脂膜为材料制作新型培养容器(CP),在常规培养条件下、CO2施用条件下和新型组培光源(LED)条件下对大花蕙
摘要:语文课程是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灵活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于促进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本文就是对此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员有所启示,使得我国语文教
泰国甜角(Tamarindus indica L.)为酸角的一类甜型栽培品种,属于常绿大型乔木,目前在泰国已被广泛种植,是一种传统水果,价高畅销,广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适度引进国外优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