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群与血液肿瘤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f00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与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肠道微生物群影响造血系统的发育,同时也影响血液肿瘤的预后分层。肠道微生物易位在血流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和血流感染影响血液肿瘤的治疗效果,使用益生菌和粪菌移植可恢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其他文献
磷酸赖氨酸磷酸组氨酸无机焦磷酸盐磷酸酶(LHPP)是一种从蠕虫到人类进化中高度保守的组氨酸磷酸酶。最近研究表明,LHPP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可通过参与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和蛋白质磷酸化的调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生长和迁移,促进凋亡。因此,对LHPP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寻找诊断和预测相关肿瘤的最佳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对于改善相关肿瘤的预后至关重要。
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TME)关系密切。目前已知多种因素会改变TME影响肿瘤发展,然而TME的改变也离不开肿瘤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调节TME是抗肿瘤治疗的关键,因此了解肿瘤细胞对TME的影响十分重要。
3~6岁学龄前儿童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学龄前儿童远视(定义为等效球镜度数≥+2.00 D )患病率约10.4%~30.03%。但因纳入标准、研究人群、检查方法及年龄等不同,学龄前儿童远视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遗传与环境因素、种族差异、不良用眼行为、母亲孕期吸烟等可能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远视状态的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63-268)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根治性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其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首诊时通常已处于中晚期,大多数患者往往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机会,预后极差。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化疗、放疗、胆道引流、光动力疗法、纳米刀消融、胆管腔内射频消融、肝移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的优化、组合,使得不可切除的HCCA患者预后得以明显改善。在胆道引流的基础上进行化
胃癌相关的多种标志物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可预测其发生、发展及预后。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分别作为凝血系统及炎症的代表性指标,可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与胃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增强有显著的相关性;高NLR和胃癌患者的生存期缩短密切相关。由二者联合的F-NLR评分结合了两者在预测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优点,在胃癌预后预测等方面显示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门淋巴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胸科医院及衡水市三院2018-2020年期间收治的经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术(EBUS-TBNA)确诊的肺门淋巴结核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为常规抗结核治疗药物,中西医结合组为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消瘰散结散外用后经中医定向透药及月华丸口服。2个月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