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用理想和现实谈谈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8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先把理想藏起来,理想不必天天想。
  在我成长的年代里,我不知道什么是新闻。广播学院考试容易过,逃课没人抓,课外书随便看,我是因为这个报考的。但是现在考广院,恨不得北大、清华的分才能进热门专业。我说,我买的是原始股。
  北大很牛,不是现在在那里上学的学生造成的。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把一个学校从无名之辈变成名校。要成为原始股的购买者。人家买的是期货,不是现货。
  对于60后来说,房子太贵,我们这一代人从来都没有想过能买自己的房子。过了30之后社会才给我们这样的人提供漂流的机会。1989年,我们的毕业空前绝后。我们是唱着《大约在冬季》,一批一批人泪洒火车站,充满了绝望,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1949年出生的这一代。他们幸福死了,用一个诗人的话说,时间开始了。当他们十二三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等他们开始上学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等他们要谈恋爱时,男女不分,所有的人都穿一样的衣服,男人能干的,女人也都要干;等他们二十七八,终于生活安定下来,想要结婚要小孩的时候,突然恢复高考了。有的回城,有的高考,命运从此发生了转折。终于到三十多岁,想要多要几个时,计划生育了;等他们开始享受天伦之乐时,下岗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了。和这一代相比,你们幸福吗?再往上走,季羡林,季老到德国学习的时候,哪知道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一待就是10年,想回都回不来。和这一代相比,你们体会不到两国相隔的那种感觉。
  21岁,我们走出青春的沼泽地。回忆青春的时候很美好浪漫,但经历的时候很残酷。青春就是残酷,人生的很多个第一次都在青春期,你要抉择,不要以为每一代人都说青春好,你便产生了幻觉。我经常会感受到我在青春期的时候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我们在实习的时候,集体口号是装孙子。青春既然是不容易的,面对它。这是作为过来人的感慨,有的有用,有的没用。
  第一,素质不是你的才华,而是你是否有一个强大的心脏。当你离开校园往前走的时候,打击多了,没有心理素质,想在将来这个社会上混是不行的。不是特指中国,在美国也一样。我在招人的时候,经常会观察这个人心理素质如何。一个拳击手,被别人不断打击都不倒才是重要的。我看到很多年轻人在最初的表扬中,跌倒了。不靠谱的表扬更会毁人。要对批评有耐受性,对表扬有警觉。
  第二,谈判是一门双方妥协的艺术。任何单方面的谈判,都不是谈判,而是战争、侵略。人跟自己的理想、事业、同伴、生命都是一场谈判,从来不会单方面获胜。只有双方妥协才是一种获胜。你怎么能够完全让生命按照你认为的方向去走呢?那不是谈判,那是你对生命发动的战争。爱情、婚姻也如此。离婚的一定是有一方不妥协,或者双方都不妥协。关键时刻,伤人的那句话能够憋住,才会有传奇。
  第三,生活的真相是什么呢?平淡。今天7月5号,郑大的毕业生已经离校了。每一个人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生活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接受平淡的日子。生活5%是幸福、5%是痛苦,剩下的都是平淡。那5%的幸福,就像是铁钳子上叉的肉,吸引我们跑完了全程。新闻,是一个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行业。永远不能保证未来会发生什么。计划没有变化快,变化没有电话快。但更多的时候是平淡。
  第四,想赢不怕输。每个人都想赢,而你想过,你是真的不怕输吗?不怕输才是真正的关键。只有你不怕输的时候,你才能赢。每个运动员都想赢,但做到不怕输,太难了。想到最坏的结果,并且去做,往往事就成了。在学校也同样如此,你敢于创意么?敢于接受周围的不理解和嘲讽吗?那就去做吧!一个人最终的裁判是自己,在我的生活里,很多人都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总想去讨别人的欢心,没必要,每个人都无法扮演别人扮演很久的角色。还是要努力地去做自己。一个大学生,应该成为时代列车前进的推动者。
  曾经有人问过我,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我说是《新华字典》。一顿饭吃完,你只夸了咸盐,但是醋会失落的。那是一个你寻找自己的地方,而不是去读别人。对我影响的书太多了,我没法去一一评说。
  对于我来说,大学的四年,对于成为今天的我,是最重要的四年。我是个到现在依然本科的大学毕业生。我就想知道一个本科生究竟能走多远。
  中国的高考有万千个毛病,但目前是最公平的。高考要改革,可不是你的方向。高考的未来,恰恰不是大一统,而是多元化。《新闻联播》你有权不看,但你无权扼杀。
  面对就好,去经历就好。没事别找事,有事别怕事。你自己定义成功。从事任何职业都是一个工具,不是一首歌,不是一个节目,而是态度。
  偶尔自卑的人才可能成功。一件事交到你手里,你不那么自信,有点自卑,你就会付出120%的努力,事儿就能做好。
  
  本文为央视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2011年7月5日应邀为郑州大学师生作的一场报告。(有删节)
  编辑 乔丽平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教师,闲暇时爱读杂志。《做人与处世》我逢刊必读,她教给了我许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也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使我心里充满了慰藉。  杂志内容健康充实,经典与时尚皆可入文,高雅与通俗均能说理。她就像一个万花筒,让我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着酸甜苦辣的生活。无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何种职业,都可以借助她的文字来减轻你在俗世拼搏的压力和疲惫,一缕书香能令你心旷神怡。  每次捧读她,心里总有说不出
在美国波士顿有两位相邻而居的女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琐事引发矛盾,积怨越来越深,直到相互为敌。  恰巧,《波士顿新闻报》开辟了一个专栏,专门处理市民之间的不和与纠纷。这个专栏的版面,由读者的通信组成。当一位市民给报纸写信发泄心中的怨气时,另一位市民便回信建议对方如何处理这类不愉快的事情。  这两位相互为敌的女士,几乎同时喜欢上了报纸的这个栏目。她们一个化名为杜鹃,一个化名为海鸥,两个人保持着
玉,是一种充满美感和神秘感的、深受人们喜爱的矿石。玉石中含有硒、锌、铜、钻、锰等微量元素,佩戴在身上。与人体长期接触,这些有益元素渐渐被人体吸收。使体内各种微量元素得到补充,有“除中热,解烦闷,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  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过去的作为或没有做到的事感到懊悔,这本是人之常情。遗憾的是,许多人仅仅是在后悔,并在后悔中反反复复地纠结,直至最后沉沦。这些人看到的是后悔悲观的一面,所以他们只知后悔苦,而不知后悔的真正意义。  浅层面的后悔是一种难以医治的心理病毒,其实,后悔是一种觉悟、一种惊醒、一种对错误的自我反省。而反省,既是向过去说再见,同时也是一条补救的途径。它是知错改错的前提,更是转败为胜的发现。
电影《梅兰芳》中,孟小冬执意要和梅兰芳在一起,邱如白发了疯一样去破坏和阻拦。廊檐飞翘的院子里,三月的春风中,他立定了恳求她:“我知道,梅兰芳和你在一起是快乐的,但你知道,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最大原因就是心中的那份孤单。为了成全他的事业,请你不要破坏他的孤单。”  电影散场,清冷的夜街上,一轮明晃晃的月亮高高悬挂在幽蓝的夜空中。新闻联播上说,今天是几十年中月球离地球最近的一天。我迎着月亮慢慢往回走
我来过,我的记忆中才永远有了你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时尚的发型,爱卡通、爱搞笑、爱八卦,更多的时候她很沉静,因为她的生命里负重太多太多。  她是一个有梦的女孩。小时候,她喜欢看火车,西郊的火车每天轰隆隆地开来,又轰隆隆地远去,满载着乘客,满载着希望,仿佛也载着她的梦想,驶向远方,那时候她的梦想是就坐上火车,让足迹遍布中国。  她的梦想在15岁那年拐了一个弯。那年,她上初三,在一次
与自然共鸣,  而非让自然悲鸣    你是否曾经想象过这样的场景:在上班的道路两旁,“人造树”沿两边排开,办公楼外墙的管道里种植着藻类,屋顶能够将热量反射回空中——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全球变暖效应。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建议利用新技术改变全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和过量二氧化碳排放有很大关系,工程师发现,在办公区道路两旁种植“人造树”,在墙壁和屋顶管道种植藻类,可有效减缓全球变暖的影响。这个提议的原理是通过植
2001年6月30日,这一天是郑亚旗18岁生日,父亲郑渊洁郑重地对他说:“从明天起,你的保修期就到了,你就不能向我要钱了,家里的一切都得分担,咱俩出去吃饭都得AA制。再向我要钱,那就是废品、次品。”其实从郑亚旗10岁开始,郑渊洁就不断“警告”他:“18岁前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18岁之后,我就不管你了,相反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  过了18岁生日,郑亚旗就开始找工作,他原以为求职很容易,他得意洋洋地
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决赛中,王濛以43秒48的成绩夺得金牌,成为中国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卫冕的冠军。  值得称道的是,当王濛冲过终点之后,先与场边的教练李琰击掌相庆,再次侧身而过时她奋力冲向护栏与眼睛湿润的李琰紧紧地抱在一起。高举着五星红旗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之后,她又滑到教练席跟前,双膝跪地,用中国人的最高礼仪向领导、教练、队友们磕了两个响头。那一刻,让我们感动
乘车打发时间,想买几本杂志,《做人与处世》让我眼前一亮,仔细翻看,觉得十分有特色。首先是它保持了原创性,其次是平凡人说平凡事,情真意切,多了几分亲切感。今天的名人是昨天的平凡人,明天的名人就是今天的平凡人,能培养新人的杂志更有为他人做嫁衣的风度。杂志所选的题材广泛,从各个侧面侃侃而谈做人处世的道理,虽说主要面向年轻人,但只要心有灵犀,必有所获。作品的意义就在于深入挖掘题材的意义,去触及读者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