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师生关系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有助于大家在融洽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生活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表达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在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论》中就提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这说明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近教师,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学生才会喜欢他进而接受他的教育,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实现其教育目的。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教学过程的进行。
二、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看法
1. 尊重爱护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爱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领地,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分担他的学习,领悟他的思想,感受他的情感。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需要学生的尊重,学生同样也需要教师的尊重。然而受多年来师道尊严的影响,当教师出现错误时,说一声“对不起”却成了难以启齿的事情。如此一来是否会失去学生的尊重?在师德调查中,有的学生不喜欢某些教师的主要原因是:“老师认为他从来没有错的时候。”所以作为一个教师,要敢于说“对不起”。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一种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交往为基础,双方互相交流,彼此敞开自己的心扉,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2.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我们在评价一个学生时就要慎重,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坏给学生下定论,我们要从内心深处接受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有过人之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让每一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快乐的发展,从一开始的有意识转化成为后来的无意识。告诉他们“你也行”、“你很棒”,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精彩。
3. 运用恰当的批评艺术,增强师生的密切关系
教师如果注意运用恰当的批评艺术,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比如:在指正学生时,可以先从自己问题讲起,或批评前赞扬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等等。相信在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之后,会使学生接纳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 加强沟通,做学生的“知心人”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沟通。师生间的互相沟通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沟通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现有的各种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教师要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切从沟通开始。
5. 多一点欣赏的眼光,给学生自信
歌德曾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既然每一棵草都会开花,那我们的每个学生身上也就都有闪光点,我们就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鼓励的话语和鼓励的目光,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或者当学生的答案显得很肤浅甚至错误时,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死,或置之不理,而应当给予热情的鼓励、耐心地引导、细心地呵护,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的火苗。这一点,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巨大的。
6. 家长的合理介入
我们老师往往因为学生的过错或对学生的不满而向家长告状,家长的过多介入,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降低,开始怀疑老师的能力,甚至讨厌老师。因为现在的家庭教育参差不齐,有的家长觉得被老师叫到学校很没有面子,往往对孩子大声呵斥甚至拳脚相加。这样在孩子心里有了负面影响,会对老师存有戒心甚至产生敌对心理。我们老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思维活跃的大脑。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所以当他们出现问题时尽量与其面对面解决,要考虑他们的将来及以后的成长发展。只有在特殊问题、紧急情况下才与家长协商解决。切忌大事小事都找家长,我们要慎用并用好与家长沟通这一法宝,这样一定会事半功倍。
总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更多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有赖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赖于学校、家长、学生的全力配合。我们坚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并能迸发出更强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创造最优质的教育。
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生活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表达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在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论》中就提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这说明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近教师,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学生才会喜欢他进而接受他的教育,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实现其教育目的。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教学过程的进行。
二、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看法
1. 尊重爱护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爱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领地,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分担他的学习,领悟他的思想,感受他的情感。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需要学生的尊重,学生同样也需要教师的尊重。然而受多年来师道尊严的影响,当教师出现错误时,说一声“对不起”却成了难以启齿的事情。如此一来是否会失去学生的尊重?在师德调查中,有的学生不喜欢某些教师的主要原因是:“老师认为他从来没有错的时候。”所以作为一个教师,要敢于说“对不起”。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一种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交往为基础,双方互相交流,彼此敞开自己的心扉,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2.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我们在评价一个学生时就要慎重,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坏给学生下定论,我们要从内心深处接受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有过人之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让每一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快乐的发展,从一开始的有意识转化成为后来的无意识。告诉他们“你也行”、“你很棒”,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精彩。
3. 运用恰当的批评艺术,增强师生的密切关系
教师如果注意运用恰当的批评艺术,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比如:在指正学生时,可以先从自己问题讲起,或批评前赞扬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等等。相信在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之后,会使学生接纳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 加强沟通,做学生的“知心人”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沟通。师生间的互相沟通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沟通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现有的各种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教师要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切从沟通开始。
5. 多一点欣赏的眼光,给学生自信
歌德曾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既然每一棵草都会开花,那我们的每个学生身上也就都有闪光点,我们就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鼓励的话语和鼓励的目光,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或者当学生的答案显得很肤浅甚至错误时,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死,或置之不理,而应当给予热情的鼓励、耐心地引导、细心地呵护,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的火苗。这一点,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巨大的。
6. 家长的合理介入
我们老师往往因为学生的过错或对学生的不满而向家长告状,家长的过多介入,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降低,开始怀疑老师的能力,甚至讨厌老师。因为现在的家庭教育参差不齐,有的家长觉得被老师叫到学校很没有面子,往往对孩子大声呵斥甚至拳脚相加。这样在孩子心里有了负面影响,会对老师存有戒心甚至产生敌对心理。我们老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思维活跃的大脑。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所以当他们出现问题时尽量与其面对面解决,要考虑他们的将来及以后的成长发展。只有在特殊问题、紧急情况下才与家长协商解决。切忌大事小事都找家长,我们要慎用并用好与家长沟通这一法宝,这样一定会事半功倍。
总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更多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有赖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赖于学校、家长、学生的全力配合。我们坚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并能迸发出更强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创造最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