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语文课的结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D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课的成功要有生动的过程,不仅在于一堂课的开始、过程,而且在于一个点睛的结尾,因此结尾的设计必须做到精心、精致、精神。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高尚的品质、健康的观念,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提高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学的结尾是关键。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大多只注重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中的处理,对课堂教学的结尾不甚重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引用以下方法提高结尾的效果。
  一、拓展延伸教学
  语文教学教材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采用以文教文的模式,或只是解读文本,就只会使学生们学之无味,甚至乏味至极。但是,我们若能于学完课文时旁敲侧引,旁征博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学习情趣,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自觉理解,则不仅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学有所好,好有所得。
  例如《亲人》描写了现实中苗塞乡村的人朴实、善良、勤劳,在结束教学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苗族的少数民族背景等,针对我们周围的雷峰精神,帮助邻里,不计得失的民族的传统美德展开提问,让学生们有一说一。有的说“帮老奶奶过马路”,有的说“拾到东西要还给人家”,有的说“要把零食给爷爷吃”……并就此总结教育学生,使学生们在兴趣中学会不是亲人胜亲人的美德,亦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亲人”,让课文给予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
  二、情感渲染教学
  一节课的起始和高潮,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及丰富的知识,以及对课文情境的渲染及情境的创设。同样地,教师如能在课尾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时机,注重结尾的情感渲染及情境创设,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收到震撼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三个儿子》一文后,我动情地问:“同学们啊,你们知道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儿子。”学生们沉默不语。我说:“同学们啊,学会一种技能并不难,难的是一颗孝心啊。”又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后,我把学生们领到室外,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乡也有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家找找家乡的小兴安岭吧……”这样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激发学生们从心底热爱祖国的情怀。这样的情感式教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情感的流露,更给其以灵魂的洗涤。亦如,一篇课文教学,不仅仅要有龙头,更要有“凤尾”的舞动,如此才能达到课虽尽而味无穷的效果。
  三、抓点式教学
  语文具有工具性,即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着力点,就是要学生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及字、词。虽说涉及的面很广,但点还是有其轻重。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的结尾不可忽视这一着力点。
  例如在学完《古诗三首》时,我对照书中的诗句,去掉宾语、谓语、主语的修饰词,留下主语,出了一首填字诗让学生填,如:“?摇?摇山?摇?摇?摇人,?摇?摇闻?摇?摇?摇响,?摇?摇?摇?摇深林,?摇?摇?摇青苔上。”学生填出:“青山未见人,却闻歌声响,待我入深林,鹊息青苔上。”虽说这一首诗已然变味,但激发了学生们写诗的情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们掌握了诗的组成要素及特点,在兴趣中学会了基础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畅想式教学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即止,那么学生便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于大脑的意识形态里,而灵活运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在掌握课文的内容、思想、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点积极思维,从而帮助其打开思路,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教《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就采用这个方法。《一定要争气》通过讲述生物学家童弟周的艰苦学习、发奋争气的生平记事,以小喻大,以点概括,深情地颂扬了他的艰苦不屈、永不服输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学生们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中得到一点体会,于是对照现在的学习环境,我引导同学们畅想,然后把各自的理想写在纸上,写上名字交上来。我说:“同学们啊,童弟周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都能争气成为一名不朽的生物学家,而你们如今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将来你们实现你们的梦想,我们拭目以待吧!”这一形式使得同学们思维发散,畅游在理想的生命海洋里,有了生活的第一个目标……
  总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艺术的探讨是永不言停的话题,便要因文因人而异,课尾教学亦如此。一堂好的、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在于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为此,我们要在教学的路上积极探索。
其他文献
摘 要: 射影平面上的直射变换至少存在一个不变点和一条不变直线;不变点和不变直线的数目相同;两个不变点的连线一定是不变直线,两条不变直线的交点一定是不变点;非恒等的直射变换最多只能有三个不共线的不变点;当直射变换至少有三个不共线的不变点时,不变点两两的连线就是所有的不变直线。  关键词: 二维同素 射影变换 不变元素 射影平面 性质    射影平面上的射影变换有同素变换和异素变换,同素变换即为直射
摘 要: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呢?基于这一问题发展而来的纠错理论,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错误的定义、分类、教师对待错误的态度,以及纠错的时间、主体及策略等问题给予述评,并试探国内外语教学国情中关于纠错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旨在通过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 纠错理论 外语教学 国内教学实情  
一  从2004年参加工作至今,我已经连续几年带高一,对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我看来,这几年升高一的学生都经历过了初中课改,所以他们思维活跃,部分学生知识面广,这无疑非常有利于历史学习。但是,从整体来看,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学习上存在依赖性。课堂上依赖老师,课下依赖教材,老师怎么说,课本怎么讲,就是什么,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敢质疑。在这种情况下
摘 要: 教学过程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成分,学生主动参与则是新课程改革着力倡导的首要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过程,是把握住历史新课改精神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其中情境教学策略是前提,参与过程策略是保障,鼓励与多元性评价策略是强化。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主动参与 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需要新的教学模式的支持,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囊括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可现在许多学生不愿去学。语文教师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要让学生听进去,动起来。具体来说,语文老师要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使重理者,以理动人;重情者,以情动人;重文者,以美动人。  一、以理动人  读书以明理,为学以解惑。其实学生在学习中会有许多疑惑,而课文可以解惑,如果教师运用得体,就一定会通过道理让学生心动,进而解惑。  例如:在讲授《劝学》一课时,我通过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高考正向我们走来。面对新高考新的科目设置、新的测量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探索,我们应如何应对?我根据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备考经验,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了以下看法。  一、明确学科教育的目标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基本任务确定了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或凭借专用的历史教材,通过教学检测等教育时间活动,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培养、提高学科思维
教育学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知识有效传授、思想沟通、观点碰撞的双向互动的发展式过程。缺少教师或学生这两者之间任何一方的教学活动都是不存在的,是片面的教学活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考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学生所考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教学效果好差的唯一评价手段和条件,致使学生和教师成为“中考分数大棒”下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被动追随者”,学生和教师只能在单一、强制性、单向性
摘 要: 近年来,任务型教学作为交际教学理念的发展备受人们的推崇,然而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本文分析和探讨任务型教学对普通高校英语教学的利与弊,目的是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同时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克服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将其与其他各种教学法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新飞跃。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 普通高校英语教学 优势 弊端    一、任务型教学简介  任务型教学(Task
摘 要: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剖析,以引起同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实验教学的关注。  关键词: 物理实验阻力 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新课程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把创设一种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看成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