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切入 巧设环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ntain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距,生僻的词语、艰深的思想意蕴常常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教不得法更让学生收获甚少。庄子的《逍遥游》就是这样一篇教、学难度都很大的文章。《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庄子》一书的纲领,也是最能够代表庄子的根本思想和主要创作风格的经典名篇。马叙伦在《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中云:“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逍遥游》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应该说,将《逍遥游》选入教材十分必要,因为这篇文章是学生了解庄子的一个重要的“窗口”。然而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隐晦含蓄,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授《逍遥游》一文时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采用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目标,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于《逍遥游》的教学,传统的做法是“串讲”,重在文言知识点的落实,逐字逐句地翻译,找实词虚词,找词类活用、找特殊句式……教师以为做到了这些就达到了目的。然而,事实是我们这种“填鸭式”的机械的做法,不仅将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使得課文失去了文学的整体感和美感,更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了抵触感。如果我们在课后问问学生都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他们的回答一定会让老师们大吃一惊。所以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不仅要把文言文的“言”的教学落到实处,更要把文言文当作“文”来教,扎实不失灵活,实用兼具生动。
  一、把握学情,设定目标
  对于《逍遥游》文言知识的处理,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结合注释自己翻译、归纳知识点,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也解决不了,可以拿出一课时,集中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让文言知识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切实、高效。第二课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挖掘文本深层次的更有价值的内容。教师课前可以做一张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疑惑都有哪些,学生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是什么,进而制定教学目标:理解“逍遥游”的思想内涵; 学习领会本文独特的创作手法及风格;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全面客观地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准确切入,以点带面
  《逍遥游》这篇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要达到教学目标,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老师说:“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这个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文本分析的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能使复杂的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从而落实重点、攻破难点,轻松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细心的老师在阅读《逍遥游》时不难发现,文中选取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比如“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芥”“蜩”“学鸠”等等,可以说,用艺术形象阐发哲学道理是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我们不妨就从文中的艺术形象入手,把握庄子对这些艺术形象的评价和态度,引导学生理解“逍遥游”的思想内涵。
  三、巧设活动,环环相扣
  设置活动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研读文本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活动设置从已找好的切入点——文中的艺术形象出发,按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最终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1.借“形象”分类,明“小大之辩”
  可以在课上设置两个学生活动:
  活动一:将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研读课文的三个段落,看看庄子在课文中选取了哪些艺术形象,把他们找出来,上黑板前板演,板演前给学生研读文段、勾画和交流的时间。学生的写出的艺术形象,如有不符合要求的,师生共同修正、补充。
  活动二: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按照庄子在文中的描述将黑板上的艺术形象分类,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示。
  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大之辩”很容易看出,庄子笔下的这些形象都是存在“小”和“大”的区别的。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可以达成共识:
  蜩、学鸠、斥鴳——小知 鲲、鹏——大知
  朝菌、蟪蛄、众人——小年 冥灵、大椿、彭祖——大年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小境界
  至人、神人、圣人——大境界
  2.析庄子态度,探“逍遥”真谛
  将课文中的形象分完类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庄子在文中是怎样评价这些形象的?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庄子对这些形象所持的态度。我们不妨把庄子对这些形象的评价做一小结:
  蜩与学鸠——之二虫又何知!
  众人——不亦悲夫!
  斥鴳——此小大之辩。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者——亦若此矣。
  宋荣子——斯已矣。 犹有未树也。
  列子——犹有所待者也。
  至人、神人、圣人——彼且恶乎待哉?
  当我们把庄子对这些形象进行评价的语句找出来经过简单的分析之后,便会发现,只有“至人、神人、圣人”庄子以反问的语气对他们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因为在庄子眼里,这些人做到了“无所待”,是真正的“逍遥者”,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正是至人、神人、圣人“逍遥游”的表现。至于庄子没有作出正面评价的鲲鹏,自然不能做到“逍遥游”,因为按照庄子的标准,它也“有所待”,在它的生命历程中亦有很多凭借,很多约束。
  庄子塑造的展示高飞的大鹏虽然没有达到庄子心中“逍遥”的境界,但是文中庄子对它的着墨最多,而且当蜩与学鸠以及斥鴳嘲笑大鹏鸟时他都予以批判,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疑惑。因此,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探究:庄子和这只大鹏鸟之间有没有关联?可以让学生结合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庄子其人谈谈自己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物,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充分查阅资料,制作资料卡,课上讨论交流,得出深刻的结论。庄子,这个拥有着大智慧的才子,面对着生活的困窘,现实的无奈仍彷徨失措。他张开幻想的翅膀,希望像大鹏一样怒而高飞,飞向“无何”之乡。多次的尝试告诉这个才子:有所待的大鹏也会失败,有所求的心灵在这污浊黑暗的荒漠中根本无法找到真正的逍遥。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意欲高飞的理想和无法超越现实的悲哀。然而,“大鹏”因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影响了许许多多的文人。不妨让学生找一找这些文人笔下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
  3.悟庄子之道,品庄文之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达到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很多学生也许会问:我们学习《逍遥游》还有什么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庄子的资料,全面客观地看待庄子的“逍遥”观。学生借助资料,通过讨论交流,便会发现: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有消极避世的一面,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他乐观豁达,凡事顺其自然;他宁愿做一只”曳尾于涂中的小龟”也不愿让自己的身心备受束缚;他的人生智慧让我们的心灵在彷徨迷茫时获得一剂良药;他的精神让我们向往,敬佩。正如鲍鹏山先生在的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所说:“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庄子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着众生,俯视着这个世界。他是那样的奇特,因而他的文章构思宏伟,思路开阔,收放自如,包罗万象。《史记》中评价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可以说,庄子散文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这离不开庄子独特的创作手法。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让学生学习领会《逍遥游》这篇文章的创作手法及艺术风格。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得出自己的结论。
  课文学到这里,相信学生对庄子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欲望。教师可提供一些适合学生深入探究的课题,比如:“鹏”在后世文人创作中的意象内涵;庄子的思想及创作手法对中外文人思想及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庄子》寓言教给人们的大智慧……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角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资料,完成一篇研究报告,在以后的课上探讨、交流,达到持续性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陈娜,万森,浙江永康市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具有长时延广义网络控制系统鲁棒H∞控制问题,假定传感器是时间驱动,控制器和执行器是事件驱动,网络时延在2个采样周期之间,有限的外部能量扰动网络化控制系统,利用状态增广的方法,建立离散时变的不确定系统模型,并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描述方法,推导出了动态输出反馈H∞控制律存在的充分条件。以仿真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可靠性数学;长时延;广义网络化控制系统;H∞控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特别是在语文课堂这个特殊的语言环境中,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而
电子邮件客户端Outlook Express下保存的邮件数据文件,蕴藏着丰富的个人信息,挖掘分析其中的有用线索已成为计算机调查取证的重要手段和研究方向,而首要条件就是需要对这些经过编码的数据文件进行解析,将所有的邮件信息还原出来。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Outlook Express提供的COM组件接口对这些邮件数据文件直接进行解析处理的方法,避免了研究其编码及内部逻辑架构的繁琐。
目的探讨对消毒供应中心包装方式的改革,提高包装质量。方法将2009改革前QC小组质量检查与2010年改革后的QC小组质量检查结果作比较。结果包装方式改革后,在工作量上升14.38%
通过对基于策略的管理技术和基于智能Agent分布式系统地分析,提出了一种策略驱动的基于多Agent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利用了策略和Agent多种特性,适合实现面向服务和自治管理的分布式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