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巳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职业高中作为中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肩负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任务。为此,本文从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增加语言积累、掌握说话技巧、加强实践训练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模式有了许多的转变,如公布新的教学大纲、更新课程设置等,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对于职高语文教学的反思和追问却好似被遗忘在角落里,显得有些冷清。那职高语文教育的状况究竟怎样呢?
本人所在的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每临近毕业,都会有许多企业来校招工,他们一般要进行笔试和面试两项招聘考试。结果,每次总有一小部分同学会被刷下来。究其原因,除少数是由于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外,其余大多数还是因为在面试中暴露出来的口语表达能力欠佳而遭淘汰的。有的学生本来很有实力,但一进考场就紧张,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有的只说了几句,就开始词不达意;还有的甚至不能正确领会考官意思,答非所问。此类现象的发生,严重暴露了职高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薄弱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提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时明确指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那么该如何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转变学习观念。激发说话兴趣。使学生“欲说”。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引进了“重读写、轻听说”的误区,如今进入职高。他们又产生了一种“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甚至对语文持有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别谈口语交际训练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手段,比如观看历届毕业生就职面试录像等让学生认识到:既要有学历、又要有能力,既要能动手、又要能动口是当前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而现在他们所处的职高阶段正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如果此时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与能力,那么三年后的他们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教师应立足于未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高度,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意识到提高说话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让他们“想要说”、“愿意说”,从而自觉投入到口语训练中去。
二、提高心理素质,克服说话障碍,使学生“敢说”。
造成学生说话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心理因素是一个既重要又普遍的方面。可以说,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呈现。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时大多基础较差,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什么登台亮相、当众发言的机会。他们很少得到教师的关注、同学的赞扬,因此,挫败感相对较强,他们往往因为胆怯、害羞而不敢开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用世界著名演说家的故事鼓励学生,诸如林肯、丘吉尔、马克吐温等人,他们一开始演说时也非常紧张,大多也都有失败的记录。通过讲解这些,使学生明白当众讲话产生畏惧心理是正常的,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讲话就越要讲,只有在反复锻炼中才能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当众讲话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极为有效的途径,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千方百计排除障碍,培养学生说话的信心和勇气。
三、借助平日阅读。积累说话材料,使学生“能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头脑里没有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作装备,即使能讲出话来,恐怕也难以做到用词贴切、表达流畅。所以口语交际需要一定的言语基础,也就是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句子以及一定的知识面。所以说,积累语言材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而阅读又是积累材料的最佳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用语丰富、形象生动,是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好范例。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学生如果能够反复朗读,达到朗朗上口、熟读成诵的地步,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其中词句的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这样书本的语言就变成了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了自己储备语言的来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日后一旦需要用到某些词汇句式时,那些记忆深刻的好词佳句,就会自然而然的脱口而出。另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充分利用记忆优势,增加个人的语言库储量。
四、传授基本知识,掌握说话技巧,使学生“会说”。
为提高说话的质量,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跟说话有关的知识。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应该结合实例,深人浅出地讲点伦理学、文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求作品之完美。伦理学告诉我们思维应遵循的基本途径,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就不合理;文法告诉我们运用语言的基本习惯,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就不规范;修辞学告诉我们运用语言的方式,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就不生动。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那么则有可能更好的提高说话水平。另外,要提高说话能力,还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说话的技巧和规律。诸如怎样写演讲稿。怎样练习发音,怎样增强说话的形象性、说服力以及各种场合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巧,显然有助于增强学生口语能力的表达。
五、加强实践训练,切实提高说话能力。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还是要坚持以训练为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很好的利用口语交际训练课展开训练。最好能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依靠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补充和深化课程中口语交际的相关教学内容和要求。另外,更要珍惜日程生活中的每一个训练机会,有意识的让学生接触一些实际性的、有挑战性的东西,比如可组织学生走向社区、街道,开展调查和问答等活动,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彻底落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指点,通过分析、讲解或指错、析错等方法,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获得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的能力。
只要在学生思想上树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概念,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创造各种机会进行锻炼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达到欲说、敢说、能说、会说的境界,那么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朱涨华.提高职高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2004(8).
[2]王占山.职校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3]姊国榜.例谈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半月刊),2005(5).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模式有了许多的转变,如公布新的教学大纲、更新课程设置等,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对于职高语文教学的反思和追问却好似被遗忘在角落里,显得有些冷清。那职高语文教育的状况究竟怎样呢?
本人所在的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每临近毕业,都会有许多企业来校招工,他们一般要进行笔试和面试两项招聘考试。结果,每次总有一小部分同学会被刷下来。究其原因,除少数是由于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外,其余大多数还是因为在面试中暴露出来的口语表达能力欠佳而遭淘汰的。有的学生本来很有实力,但一进考场就紧张,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有的只说了几句,就开始词不达意;还有的甚至不能正确领会考官意思,答非所问。此类现象的发生,严重暴露了职高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薄弱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提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时明确指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那么该如何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转变学习观念。激发说话兴趣。使学生“欲说”。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引进了“重读写、轻听说”的误区,如今进入职高。他们又产生了一种“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甚至对语文持有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别谈口语交际训练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手段,比如观看历届毕业生就职面试录像等让学生认识到:既要有学历、又要有能力,既要能动手、又要能动口是当前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而现在他们所处的职高阶段正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如果此时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与能力,那么三年后的他们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教师应立足于未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高度,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意识到提高说话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让他们“想要说”、“愿意说”,从而自觉投入到口语训练中去。
二、提高心理素质,克服说话障碍,使学生“敢说”。
造成学生说话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心理因素是一个既重要又普遍的方面。可以说,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呈现。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时大多基础较差,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什么登台亮相、当众发言的机会。他们很少得到教师的关注、同学的赞扬,因此,挫败感相对较强,他们往往因为胆怯、害羞而不敢开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用世界著名演说家的故事鼓励学生,诸如林肯、丘吉尔、马克吐温等人,他们一开始演说时也非常紧张,大多也都有失败的记录。通过讲解这些,使学生明白当众讲话产生畏惧心理是正常的,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讲话就越要讲,只有在反复锻炼中才能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当众讲话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极为有效的途径,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千方百计排除障碍,培养学生说话的信心和勇气。
三、借助平日阅读。积累说话材料,使学生“能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头脑里没有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作装备,即使能讲出话来,恐怕也难以做到用词贴切、表达流畅。所以口语交际需要一定的言语基础,也就是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句子以及一定的知识面。所以说,积累语言材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而阅读又是积累材料的最佳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用语丰富、形象生动,是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好范例。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学生如果能够反复朗读,达到朗朗上口、熟读成诵的地步,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其中词句的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这样书本的语言就变成了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了自己储备语言的来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日后一旦需要用到某些词汇句式时,那些记忆深刻的好词佳句,就会自然而然的脱口而出。另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充分利用记忆优势,增加个人的语言库储量。
四、传授基本知识,掌握说话技巧,使学生“会说”。
为提高说话的质量,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跟说话有关的知识。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应该结合实例,深人浅出地讲点伦理学、文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求作品之完美。伦理学告诉我们思维应遵循的基本途径,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就不合理;文法告诉我们运用语言的基本习惯,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就不规范;修辞学告诉我们运用语言的方式,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就不生动。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那么则有可能更好的提高说话水平。另外,要提高说话能力,还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说话的技巧和规律。诸如怎样写演讲稿。怎样练习发音,怎样增强说话的形象性、说服力以及各种场合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巧,显然有助于增强学生口语能力的表达。
五、加强实践训练,切实提高说话能力。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还是要坚持以训练为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很好的利用口语交际训练课展开训练。最好能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依靠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补充和深化课程中口语交际的相关教学内容和要求。另外,更要珍惜日程生活中的每一个训练机会,有意识的让学生接触一些实际性的、有挑战性的东西,比如可组织学生走向社区、街道,开展调查和问答等活动,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彻底落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指点,通过分析、讲解或指错、析错等方法,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获得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的能力。
只要在学生思想上树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概念,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创造各种机会进行锻炼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达到欲说、敢说、能说、会说的境界,那么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朱涨华.提高职高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2004(8).
[2]王占山.职校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3]姊国榜.例谈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半月刊),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