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它需要长期的培养训练。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如何利用数学学科的先天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我一直思考研究的方向。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载体,不是“圣经”。学情的不同,学生水平的不同,要求教师在“创新学习”的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肢解”、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接受能力,对教材的有关内容、编排顺序,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调整、改造,适当补充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内容,用活教材,创设适合于学生“创新学习”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引导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既主动发现问题,又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讲清楚、讲明白,一味追求把问题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应该看到,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逐渐地泯灭。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思路,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要从怎样“讲明白”,转变到怎样“创设情景、提供思考素材”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在不断的顿悟中琢磨到思考问题的方法,享受到研究问题的快乐。
  例如:我们刚观摩的数学课“圆柱体的认识”,韩老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模式,没有受原教材排列顺序的束缚,采取“出示实物整体感知——动手制作创设情境——实践体验汇报交流——系统整理知识升华”几个环节,通过看、量、做、思、说、评、议等方式,激发眼、脑、手、耳、口等多种器官并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圆柱体底面周长与侧面长和圆柱高的关系,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起到了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教学观的变化带来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这种以个人、小组、班级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构建的师生之间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完全处于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之中,为学生探索、创新创设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精辟名言。他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可见,让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数学课堂的学法设计要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个中心。对于某项教学内容,教师应着重思考学生会感兴趣吗?怎样做才感兴趣?他们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吗?怎样做才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他们是否学会了或巩固了一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建立长方体面、棱、顶点等概念,然后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点?”接着就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用准备的材料,自己制作长方体模型,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感悟长方体的棱和面,了解顶点的构成;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研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观察记录,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情趣中提高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练习设计,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按照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任务要求,注重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索性的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以下列举几种方法:
  1.开放性练习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36立方厘米,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用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等等。
  2.操作性练习。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动脑、动手,通过折合、摆拼、剪贴、画量等操作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学生在学习了“圆柱体的认识”后,韩老师安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讨圆柱体的侧面积到底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操作后可得出如下结论:如沿着圆柱体的高展开可得一长方形;如斜面展开可得一平行四边形;如通过撕裂展开可得无数个任意图形。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
  3.数学实践活动。根据实验的需要和培养创新素质人才的要求,我们还可在学生当中安排数学实践活动练习。实践活动练习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到操场、自家菜园去实际测量并计算出面积;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沙堆的体积与重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后,让学生测量学校的旗杆、大树的高度;学习了“统计表”后,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几家商店的商品价格或收集乡镇企业近年来的产值和利润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制成的统计图,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不仅丰富了数学知识,而且拓展了思路,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九石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话题,只有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为社会输出更多专业性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其中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智力启蒙的黄金阶段,同时也是孩子性格和思维塑形的关键时期,教学质量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非常关键,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还要学习、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开展多样化教學工作,这就要求基于音乐素
摘要:本文以咏叹调《永别了,爱恋的家》为切入点,通过对普契尼时期歌剧的创作风格和《蝴蝶夫人》的音乐素材,以及《永别了,爱恋的家》的音乐特征进行理性研究,认识到普契尼笔下的男高音在演唱风格上,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结合在歌剧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此曲的演唱分析,在发声运动、情感把握以及歌唱表演等细节上进行理论性的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普契尼 男高音 咏叹调 抒情性 戏剧性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
摘要:声乐教学需要学生与老师互动性参与,结合艺术与科学两大模块的内容,从表面上看是技巧传授与示范训练,但是对教师的知识完善程度以及带领学生去实践运用的能力有严格的标准。在当前发展阶段的高校艺术学院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传统方法并未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状态。围绕高校艺术学院声乐教学发展现状展开分析研究,探索影响教学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声乐教学多样化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策略,加以创新
摘要:目前各个高校的视唱练耳课都是针对所有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统一授课的,但是音乐专业也分器乐、声乐、理论专业等许多分支,那么人才培养目标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学目标必然也不相同。因此,作为教学者应该有实质性的教学措施,从实用性和运用性出发,符合学习者对知识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声乐专业 视唱练耳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A 1008-3
摘要:本文对小提琴启蒙学习和教学方法存在的几点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对造成儿童困扰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论述了小提琴启蒙学习、陪练和教学中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和行之有效的练琴、陪练能让儿童具备坚实的基本功,获得源源不断的持续学琴动力。  关键词:儿童 小提琴 陪练 教师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110-03  
摘要:电影,作为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体,是一门集合多种艺术领域于一体的触动所有感官的艺术。通过电影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是生活在观众生活中的普通个体,诉说着自己的故事。201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凭借出色的电影技术制作,一举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配乐、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提名、最佳电影剪辑等多项提名和获奖。2015年4月18日,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映这部影
摘要:可持续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方针,是基于对更美好、更公平的未来愿景。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关注的都是关系到当下乃至未来人类发展命运的主题。教育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向更加注重健全人格培养的方向发展。戏剧教育作为美育,在当下教育不断发生变革和转型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主要通过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和戏剧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这两个教育概念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戏剧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整合并实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还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小学数学课本中现有的数学符号运用较广泛,数学符号化语言要求精确而严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符号感,对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