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谱教学打开音乐之门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p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很多学生热爱音乐但却不识谱,因为乐谱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几率太低,就像生僻的“外文”,令人望而却步。于是,我在初一新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识谱“扫盲”。
  1.从五声音阶音高训练入手
  唱音阶,唱民歌。从五声音阶中的mi、sol入手,让学生竖着写音符,建立音高感。然后带学生轻声唱,感受两个音的音高距离,再加入la、do、re。在唱兩个音的时候就可进行二声部的练习,要求学生轻声唱,唱长音,注意聆听另一声部和自己的声音是否和谐。然后,再加进三声部,感受和声的效果,锻炼学生纵向聆听、演唱的习惯。
  听音练习。练唱音阶的同时,进行听音的练习。在钢琴上弹奏mi、sol这两个音,变换各种节奏,或用这两个音创编乐句,请学生听完后说出音名或旋律,进而再扩展到其它音。这个练习将学生的视觉转化为听觉,训练学生音高音准和识谱能力。
  2.开展节奏练习
  掌握基本节拍和节奏组合。我从最基本的音符时值讲起,用学生熟悉的图形将节奏、时值形象化。在感性地念、拍节奏的同时,还要有理性的理解,在念、拍节奏的时候,用向下的箭头先标出每小节的节拍点,手拍固定拍,口念节奏,通过这些练习来强化巩固。
  听写节奏。从简单的二分节奏、四分节奏入手,逐渐进入八分节奏、附点八分、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四个十六分节奏等。听写形式和方法可以是填空,也可是听辨找不同,或者根据教材中歌曲的节奏来听写,方法多样。
  分析节奏,“组词”创编。学生在掌握节奏“密码”后,第一,能自己识读乐谱,感受音乐作品中各种节奏所表达的内涵;第二,进行节奏的创编,就像“组词”一样,用自己掌握的时值组合、节拍创编节奏。
  3.学习乐句的划分
  划分乐句是为了理解乐句,理解乐句是为了理解乐曲。在学习英国歌曲《多年以前》时,让学生先识谱视唱,在唱的过程中,发现有停顿出现,感受哪些小节组成了一个乐句;再唱歌词,感受到歌词的停顿有时是乐句的分句,有时并不是,再对乐句进行对比。分清了乐句,就能理解和体会各乐句之间的关系。器乐作品中没有歌词,但只要哼唱旋律,就会感受到旋律的内在规律,找到呼吸停顿的地方。
  4.理解乐段,划分曲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语文课对段落的理解来认识乐段,学生一下子就觉得乐段不是那么抽象了。从学生学唱的歌曲入手,进行乐段的学习,这是一种音乐综合能力的锻炼。如学习《歌唱祖国》时,学生有了两段体歌曲的学习经验,能较容易地划分出歌曲是三个乐段,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再现的乐段加深了情绪的宣泄和情感的表达,深化了音乐的主题思想。
  编辑 _ 于萍
其他文献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好的包装能够起到积极的促销作用,宜兴是闻名中外的陶都,乾红茶作为陶都名茶闻名遐迩,其包装不仅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而且适应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关键词】乾红茶;包装;设计  一、乾紅早春茶的品牌背景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的传统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茶文化集儒、道、释诸派思想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宜兴是中国的紫砂胜地,紫砂文化的发展更促进茶文化的兴盛。乾红茶作为宜
荒野赋予人类生活以丰沛充盈的内涵和意义,利奥波德眼中的荒野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旅游、科学和对野生动物价值等方面,荒野及其价值需要人类怀谦卑之心予以严
正当首都三万名专兼职档案工作者深入研讨档案事业跨世纪战略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发表了,我们顿感前进的方
声乐艺术的美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声音美、情感美和形体美。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在体验这三种美的同时,养成呈现这三种美的能力呢?  1.声音美——用最自然的发声状态呈现最美的声音  声乐演唱必须具备喉头稳定、气息通畅和头腔共鸣三个条件。如果只靠示范和单纯枯燥的解说,学生很难明白。  实践中,我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打哈欠的气息和声音状态。打哈欠时,喉头会自然地放下来,这种状态和演唱时喉头的
期刊
实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实习单位联系难、实习质量下降等问题已成为各高校普遍现象。从建设实习基地、加强教师指导作用、改进实习教学安排、充分发挥学生主
独立学院是近1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独立学院的学生层次特点决定了只有建设一支素质过硬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新世纪近2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由开始的“学校热,企业冷”到企业和学校共同投入,发展到今天,少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