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什么样的要素质才能在高考考场“脱颖而出”获得成功,成为“高考状元”。许多考生尤其是家长都渴望得到答案。据对2015年全国21省(市、区)29位(文科13位,理科16位)高考状元的有关调查统计,所得出的相关数据竟与人们的想象“大相径庭”。对“获得省高考状元具有极特殊的高智商”“上名校(清华、北大)只靠智商”这些观点,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高考状元表示认同。对于“取得优秀成绩的最重要原因”这一问题,41.38%人认为“保持心态稳定最为重要”;选“持之以恒的努力不可或缺”的占34.48%;仅6.9%的人认为“智商占主导因素”。不少省考状元也是从高考大军中杀出的黑马,在他们看来,获胜的关键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而非智商”。如,2015年北京理科高考状元刘智昕到高二期末时为了“闭关”学习,她曾在微博上表示:“连续5天每天5小时睡眠,真严重到险些累‘脱发’。”当考后得知自己获得北京市“理科状元”时坦言,从未想过会是“状元”,“可能是考前的一些准备发挥了作用,在高考前曾经对于弱科语文进行过‘大补’;生活作息则完全按照高考时段来进行安排;坚持始终保持做题手感并总结错题与答题方法”。
同样,作为2015年北京文科状元的蔡雨玹,也认为“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背后辛酸冷暖自知”。她这样总结出自己的学习习惯与经验:“晚上11点半上床睡觉,早上6点10分起床后制定早读计划,每周五与同学们分享学习经验;建议学弟学妹们多听老师的话,因为文科复习要背书,所以能背多少遍就背多少遍;整理错题的过程中,也别忘记再去想想题目有哪些深意;不读死书,保持良好习惯,心态平稳。”其实,这也是许多高考状元所共有的特质。镇海中学高手如云,而自己最好的成绩也只是十校理科联考的10多名。2015年浙江省理科状元郑恩柏这样表示,“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考生,关键是临近高考能静下心来。”他的班主任也对此进行了证实,“高一并不出挑,高三他的成绩才稳步上升”。
这些状元还普遍有着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如2015年重庆文科状元刘楠枫表示,“是母亲引导了我的兴趣爱好,母亲从来不会逼迫我学习,只是潜移默化地引导我的兴趣爱好。并且我还阅读大量的文学与传记作品,在了解了众多名人与普通人的人生后,很多大道理就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心田;这对我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
对于前不久有人所提出的“上清华只有靠智商”这一热议话题,高考状元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41.38%的人认为“良好的习惯是上‘清华’这种国内顶级名校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自主招生培养综合素质与品质的重要”以及“学习刻苦努力”也各占到近1/4,而承认“只有靠智商”的只占极少数。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式”的教育方法曾一度引起各方“热捧”,致使不少考生家长争相模仿,认为只有严厉的家庭教育才能造就人才。而在现实中,这些高考状元的父母并非“虎妈狼爸”,多是在赞美激励中让孩子成才长大。这些状元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都是以“赞美鼓励”为主,而并非“虎妈狼爸式”的严厉鞭策。多数状元认为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有93.1%的状元家长采用的是“鼓励赞美”的教育方式,采取严厉鞭策方式的只占6.9%。一位省高考理科状元这样回忆说:“父母对我的影响最大,父亲擅长数学,小学时就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学解‘奥数题’;那时父亲为了更好地指导我都是首先自己去全面准备课程。现在回头看,父亲当年鼓励钻研‘奥数题’,即引导我对数学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受益匪浅。”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近9成的高考状元表示“父母几乎不会干预自己的学习”,仅有13.79%表示“父母偶尔会干预自己的学习”。当被问及“选择学校与专业是否与父母出现过分歧”时,58.62%承认“有过分歧,但协商后达成一致”,而其余都表示“没有与父母产生分歧,都很尊重我们的想法”,另有51.72%表示“与父母沟通比较顺畅”,34.48%则表示“随时随地都能与父母顺畅沟通”。
人们还会发现这些高考状元成长的家庭环境似乎都有共同点,父母鼓励孩子重视挖掘“潜能”,发展多才多艺;教育方式则更趋向“温和、平等、协商”;以“鼓励、赞美”为主,极少像“虎妈”那样干预逼迫孩子学习,或像“狼爸”那样认为“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而对孩子粗暴管教、打骂。2015年山西高考理科状元王江珊则认为,“父母从小‘引导式’的教育令我受益良多,母亲爱看书,家中藏有不少书,还喜欢在业余时间研究《红楼梦》与《易经》,同时也研究过魔方、九连环之类的智力玩具,对我的好奇心与读书习惯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平时与父母交流顺畅,“从小我便很少需要提心吊胆害怕父母的批评,也几乎不会为跟父母交流而头疼”。在回忆起父母在教育方式上有何不同时,她说:“教育上他们各有千秋,父亲更注重说理,感到踏实,平时就很自然能与他谈生活感悟或寻求帮助指导,而他又总会以幽默调侃或以说理的方式鼓励引导;而母亲则更耐心细致地关注很多事情,包括这次查高考成绩都是她通宵熬夜去查,这也是我至今非常感激父母与家庭的原因。”而山西文科状元翟颖佳谈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时说:“当成绩偶有波动时,父母的引导都很到位,所以心理状态都一直非常稳定;父母也非常尊重我的选择,他们从不干预,只是默默关注与支持,如从不强迫上任何课外辅导班,并一直要求不要跟风。”而作为安徽省理科状元吴苾婵的母亲对此则更加坦率“基本处于放养状态。从来不会给孩子报‘补习班’而增加额外压力,只是关心孩子吃、睡得好不好。”
还有一个现象也引起重点关注,即这些高考状元竟有超过93.1%上的是“普通幼儿园”,72.4%上的是“普通小学”,41.3%上的是“普通初中”。这些让大多数人们大跌眼镜的数据,无疑会让人回忆起这样一些社会现象:“让孩子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上重点幼儿园、特色小学、重点初高中,这样的教育观点,让本该是搭积木、唱儿歌的幼儿园,竟一度成为家长为孩子而“搏杀”的战场。在广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天河东园区招生计划20人,吸引783人报名,竞争比高达39:1;在上海静安区的市级公办幼儿园门前,家长则排队二三十米等待摇号入园,为了对口入校,竟有一名家长高价购入了长寿路上的学区房;而2015年7月4日,南京外国语学校小升初考试,总共吸引了2530名考生竞争320个学位。更有甚者,在海南海口,一位妈妈曾晒出孩子所在大班的月测试卷:“载、乘、逢、桑”认识吗,“Schoolisover”会读吗,78-4+33+24-20=?而类似这样“小学化”的测试题目在海口市的各类幼儿园竟比比皆是。面对“题目为何这样难”的质疑,出题的“园方”又无奈将其“矛头”指向孩子家长:“知道幼儿园阶段教这些内容不太合适,但现在很多家长有这样的需求,如果只教10以内的加减运算,家长就会觉得教学质量不行,会考虑把孩子转到其他能教这些内容的幼儿园。”又使得幼儿园与孩子家长难免欲速则不达而两败俱伤。当“别输在起跑线”成为家长的集体口号后,那些“幼升小”“小升初”的奇形怪状也在各地频繁上演:小学面试要考孩子英语完形填空;5000多名小学生参加民间组织的“小升初”模拟联考;家长揣着数万现金到学校门口只要求借读等不一而足。为此,有媒体曾发起的一项“家长焦虑”调查显示:92.8%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组织的调查则显示,竟有高达83.6%的中学生家长“要求孩子考到班级前15名,而小学家长的期望更高”。“为数众多的家长好像都患了一种病,严重的‘集体焦虑症’。”有教育专家为此评论说“这种病是整个社会焦虑的折射,此外,今天的家长对子女追求成功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因为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败对家庭来说输不起。根据中国人口学会预测,2015年全国出生人口或逼近1800万,如果再加上‘人口流动’,势必给孩子的‘入学与竞争’带来挑战。” 不过,对于社会上所出现的“家长争着让孩子上名幼儿园、名小学”,“让孩子提早学钢琴、英语、奥数”,这些对于孩子未来的成功是否有用,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姜麟琨对此表示,并不否认优质教育资源与一般教育资源的差距,从幼儿园到初中,他都是在福建的宁德市寿宁县度过,“从学校的视野看来,小地方确实不如大城市,寿宁县也只能是山里的一个小县城;刚到厦门上高中时,我发现无论是学习或视野,都与大城市孩子有差距”。不过他还是觉得,其实人的智商差别都不大,“只要小学、中学用心学,态度不差,能够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对于这些差距还是很快就能赶上”。而提起他的童年印象能够回忆起的,“更多就是玩,上课做完作业就与小伙伴爬山、捉迷藏,经常到山里的寺庙去毫无目的闲转,对于学习则是老师讲到哪就跟从学到哪”。
这位高考状元的学习历程也许与最近媒体报道的一则消息很相似:有3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同窗15年并在2015年同时考上北京大学,他们都来自普通家庭,家教也并没有特别严格与特殊。三人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是同学,今年他们三人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其中一位还是市理科状元。回想当年3岁时,他们一起来一所当地普通的幼儿园成为同学,曾是睡在上下铺的小伙伴,从这时开始,同窗时光竟一直延续15年。收到大学通知书后,他们三人再次聚在一起,来到当年就读的幼儿园追忆童年时光,还能回忆起三人在此上学的场景,那时这里有不少游乐设施,是他们嬉闹、玩耍的地方,还记着自己当时举着牌子做游戏和在班级背诵《大学》经典语句的情景。2003年,三个人进入当地镇里的普通小学(第一小学),一年级有7个班级,他们同在7班;一人是班长,另两人是小组长,当年数学老师回忆说,这三个孩子上课都非常认真,放学后的课外生活也比较丰富,而且动手能力也很强,还获得过体育比赛的奖项,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而小学时的快乐时光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们至今还记得小学四年级时,三人一起制作六一儿童节游戏道具的情景。“我们做的是大纸箱,一边做,一边玩,笑声依然在耳边。”他们回忆说。2009年,三人均考入一所公立寄宿学校的“初中部”,其中两位是同班同学,而另一位在隔壁班,经常一起上学与回家。上中学后他们开始关注学习,三人经常交流一些学习上的心得、共同探讨难题。每次期末考试后,他们会彼此关注学习成绩。其中一位成绩比较优秀,而另两位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赶上并超越。为此三人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相互激励,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中考时,一位取得市第一名的好成绩,三人都顺利考上本校的高中部,三人同在理科A班,这是尖子生云集的班级。其中两位女生一度还是同桌,并在同一寝室共同生活了三年。在学习上因为有两位物理成绩突出,又一起参加了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在省队培训期间,两人坚持经常探讨竞赛题目、相互鼓劲。最后,分别获得决赛二等奖与三等奖,只要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就可以顺利被北京大学录取。而另一位的强项是数学,后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得了决赛二等奖,同时还参加了“北京大学博雅人才自主招生计划”,在全国4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北大选中。今年6月22日,高考成绩公布,三人均被北京大学录取。其中一位的母亲曾这样评论说,“三个孩子都来自普通家庭,平时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并没有特别严格,只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们都听进去了,也做得很好。能考上北大,是梦寐以求的事,当然值得特别高兴。”
事实上,教育、考试与成才之间的关系一直幽暗复杂,但事实告诉我们,中小学阶段的成绩,其实本没有那么重要;成才或成功,主要取决于社会历史环境等复杂因素,所谓“时势造英雄”,不完全是个人能力所能左右。而在特定的时势中能够成就伟业、出类拔萃者,所凭借的主要还不是考试所测量的学业能力。与智力因素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抱负、胸怀、勇气、意志、坚忍等基本品质,是知人论世、审时度势的悟性,是综合素质,是情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特优尖子生为追求高分而付出过多,从而损害了一些更为重要的素质。正像马拉松赛中的领跑者,往往并非最终的优胜者,而人生又偏偏正是这样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我们今天的确需要对那些处于教育恐慌之中的家长和起跑线上争先恐后的学生,说一声“放开眼界,抛却世俗的功利标准;‘状元’或‘第一’本不重要,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真正重要的是人生的幸福和圆满,做最好的自己”。
同样,作为2015年北京文科状元的蔡雨玹,也认为“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背后辛酸冷暖自知”。她这样总结出自己的学习习惯与经验:“晚上11点半上床睡觉,早上6点10分起床后制定早读计划,每周五与同学们分享学习经验;建议学弟学妹们多听老师的话,因为文科复习要背书,所以能背多少遍就背多少遍;整理错题的过程中,也别忘记再去想想题目有哪些深意;不读死书,保持良好习惯,心态平稳。”其实,这也是许多高考状元所共有的特质。镇海中学高手如云,而自己最好的成绩也只是十校理科联考的10多名。2015年浙江省理科状元郑恩柏这样表示,“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考生,关键是临近高考能静下心来。”他的班主任也对此进行了证实,“高一并不出挑,高三他的成绩才稳步上升”。
这些状元还普遍有着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如2015年重庆文科状元刘楠枫表示,“是母亲引导了我的兴趣爱好,母亲从来不会逼迫我学习,只是潜移默化地引导我的兴趣爱好。并且我还阅读大量的文学与传记作品,在了解了众多名人与普通人的人生后,很多大道理就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心田;这对我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
对于前不久有人所提出的“上清华只有靠智商”这一热议话题,高考状元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41.38%的人认为“良好的习惯是上‘清华’这种国内顶级名校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自主招生培养综合素质与品质的重要”以及“学习刻苦努力”也各占到近1/4,而承认“只有靠智商”的只占极少数。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式”的教育方法曾一度引起各方“热捧”,致使不少考生家长争相模仿,认为只有严厉的家庭教育才能造就人才。而在现实中,这些高考状元的父母并非“虎妈狼爸”,多是在赞美激励中让孩子成才长大。这些状元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都是以“赞美鼓励”为主,而并非“虎妈狼爸式”的严厉鞭策。多数状元认为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有93.1%的状元家长采用的是“鼓励赞美”的教育方式,采取严厉鞭策方式的只占6.9%。一位省高考理科状元这样回忆说:“父母对我的影响最大,父亲擅长数学,小学时就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学解‘奥数题’;那时父亲为了更好地指导我都是首先自己去全面准备课程。现在回头看,父亲当年鼓励钻研‘奥数题’,即引导我对数学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受益匪浅。”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近9成的高考状元表示“父母几乎不会干预自己的学习”,仅有13.79%表示“父母偶尔会干预自己的学习”。当被问及“选择学校与专业是否与父母出现过分歧”时,58.62%承认“有过分歧,但协商后达成一致”,而其余都表示“没有与父母产生分歧,都很尊重我们的想法”,另有51.72%表示“与父母沟通比较顺畅”,34.48%则表示“随时随地都能与父母顺畅沟通”。
人们还会发现这些高考状元成长的家庭环境似乎都有共同点,父母鼓励孩子重视挖掘“潜能”,发展多才多艺;教育方式则更趋向“温和、平等、协商”;以“鼓励、赞美”为主,极少像“虎妈”那样干预逼迫孩子学习,或像“狼爸”那样认为“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而对孩子粗暴管教、打骂。2015年山西高考理科状元王江珊则认为,“父母从小‘引导式’的教育令我受益良多,母亲爱看书,家中藏有不少书,还喜欢在业余时间研究《红楼梦》与《易经》,同时也研究过魔方、九连环之类的智力玩具,对我的好奇心与读书习惯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平时与父母交流顺畅,“从小我便很少需要提心吊胆害怕父母的批评,也几乎不会为跟父母交流而头疼”。在回忆起父母在教育方式上有何不同时,她说:“教育上他们各有千秋,父亲更注重说理,感到踏实,平时就很自然能与他谈生活感悟或寻求帮助指导,而他又总会以幽默调侃或以说理的方式鼓励引导;而母亲则更耐心细致地关注很多事情,包括这次查高考成绩都是她通宵熬夜去查,这也是我至今非常感激父母与家庭的原因。”而山西文科状元翟颖佳谈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时说:“当成绩偶有波动时,父母的引导都很到位,所以心理状态都一直非常稳定;父母也非常尊重我的选择,他们从不干预,只是默默关注与支持,如从不强迫上任何课外辅导班,并一直要求不要跟风。”而作为安徽省理科状元吴苾婵的母亲对此则更加坦率“基本处于放养状态。从来不会给孩子报‘补习班’而增加额外压力,只是关心孩子吃、睡得好不好。”
还有一个现象也引起重点关注,即这些高考状元竟有超过93.1%上的是“普通幼儿园”,72.4%上的是“普通小学”,41.3%上的是“普通初中”。这些让大多数人们大跌眼镜的数据,无疑会让人回忆起这样一些社会现象:“让孩子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上重点幼儿园、特色小学、重点初高中,这样的教育观点,让本该是搭积木、唱儿歌的幼儿园,竟一度成为家长为孩子而“搏杀”的战场。在广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天河东园区招生计划20人,吸引783人报名,竞争比高达39:1;在上海静安区的市级公办幼儿园门前,家长则排队二三十米等待摇号入园,为了对口入校,竟有一名家长高价购入了长寿路上的学区房;而2015年7月4日,南京外国语学校小升初考试,总共吸引了2530名考生竞争320个学位。更有甚者,在海南海口,一位妈妈曾晒出孩子所在大班的月测试卷:“载、乘、逢、桑”认识吗,“Schoolisover”会读吗,78-4+33+24-20=?而类似这样“小学化”的测试题目在海口市的各类幼儿园竟比比皆是。面对“题目为何这样难”的质疑,出题的“园方”又无奈将其“矛头”指向孩子家长:“知道幼儿园阶段教这些内容不太合适,但现在很多家长有这样的需求,如果只教10以内的加减运算,家长就会觉得教学质量不行,会考虑把孩子转到其他能教这些内容的幼儿园。”又使得幼儿园与孩子家长难免欲速则不达而两败俱伤。当“别输在起跑线”成为家长的集体口号后,那些“幼升小”“小升初”的奇形怪状也在各地频繁上演:小学面试要考孩子英语完形填空;5000多名小学生参加民间组织的“小升初”模拟联考;家长揣着数万现金到学校门口只要求借读等不一而足。为此,有媒体曾发起的一项“家长焦虑”调查显示:92.8%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组织的调查则显示,竟有高达83.6%的中学生家长“要求孩子考到班级前15名,而小学家长的期望更高”。“为数众多的家长好像都患了一种病,严重的‘集体焦虑症’。”有教育专家为此评论说“这种病是整个社会焦虑的折射,此外,今天的家长对子女追求成功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因为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败对家庭来说输不起。根据中国人口学会预测,2015年全国出生人口或逼近1800万,如果再加上‘人口流动’,势必给孩子的‘入学与竞争’带来挑战。” 不过,对于社会上所出现的“家长争着让孩子上名幼儿园、名小学”,“让孩子提早学钢琴、英语、奥数”,这些对于孩子未来的成功是否有用,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姜麟琨对此表示,并不否认优质教育资源与一般教育资源的差距,从幼儿园到初中,他都是在福建的宁德市寿宁县度过,“从学校的视野看来,小地方确实不如大城市,寿宁县也只能是山里的一个小县城;刚到厦门上高中时,我发现无论是学习或视野,都与大城市孩子有差距”。不过他还是觉得,其实人的智商差别都不大,“只要小学、中学用心学,态度不差,能够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对于这些差距还是很快就能赶上”。而提起他的童年印象能够回忆起的,“更多就是玩,上课做完作业就与小伙伴爬山、捉迷藏,经常到山里的寺庙去毫无目的闲转,对于学习则是老师讲到哪就跟从学到哪”。
这位高考状元的学习历程也许与最近媒体报道的一则消息很相似:有3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同窗15年并在2015年同时考上北京大学,他们都来自普通家庭,家教也并没有特别严格与特殊。三人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是同学,今年他们三人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其中一位还是市理科状元。回想当年3岁时,他们一起来一所当地普通的幼儿园成为同学,曾是睡在上下铺的小伙伴,从这时开始,同窗时光竟一直延续15年。收到大学通知书后,他们三人再次聚在一起,来到当年就读的幼儿园追忆童年时光,还能回忆起三人在此上学的场景,那时这里有不少游乐设施,是他们嬉闹、玩耍的地方,还记着自己当时举着牌子做游戏和在班级背诵《大学》经典语句的情景。2003年,三个人进入当地镇里的普通小学(第一小学),一年级有7个班级,他们同在7班;一人是班长,另两人是小组长,当年数学老师回忆说,这三个孩子上课都非常认真,放学后的课外生活也比较丰富,而且动手能力也很强,还获得过体育比赛的奖项,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而小学时的快乐时光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们至今还记得小学四年级时,三人一起制作六一儿童节游戏道具的情景。“我们做的是大纸箱,一边做,一边玩,笑声依然在耳边。”他们回忆说。2009年,三人均考入一所公立寄宿学校的“初中部”,其中两位是同班同学,而另一位在隔壁班,经常一起上学与回家。上中学后他们开始关注学习,三人经常交流一些学习上的心得、共同探讨难题。每次期末考试后,他们会彼此关注学习成绩。其中一位成绩比较优秀,而另两位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赶上并超越。为此三人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相互激励,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中考时,一位取得市第一名的好成绩,三人都顺利考上本校的高中部,三人同在理科A班,这是尖子生云集的班级。其中两位女生一度还是同桌,并在同一寝室共同生活了三年。在学习上因为有两位物理成绩突出,又一起参加了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在省队培训期间,两人坚持经常探讨竞赛题目、相互鼓劲。最后,分别获得决赛二等奖与三等奖,只要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就可以顺利被北京大学录取。而另一位的强项是数学,后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得了决赛二等奖,同时还参加了“北京大学博雅人才自主招生计划”,在全国4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北大选中。今年6月22日,高考成绩公布,三人均被北京大学录取。其中一位的母亲曾这样评论说,“三个孩子都来自普通家庭,平时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并没有特别严格,只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们都听进去了,也做得很好。能考上北大,是梦寐以求的事,当然值得特别高兴。”
事实上,教育、考试与成才之间的关系一直幽暗复杂,但事实告诉我们,中小学阶段的成绩,其实本没有那么重要;成才或成功,主要取决于社会历史环境等复杂因素,所谓“时势造英雄”,不完全是个人能力所能左右。而在特定的时势中能够成就伟业、出类拔萃者,所凭借的主要还不是考试所测量的学业能力。与智力因素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抱负、胸怀、勇气、意志、坚忍等基本品质,是知人论世、审时度势的悟性,是综合素质,是情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特优尖子生为追求高分而付出过多,从而损害了一些更为重要的素质。正像马拉松赛中的领跑者,往往并非最终的优胜者,而人生又偏偏正是这样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我们今天的确需要对那些处于教育恐慌之中的家长和起跑线上争先恐后的学生,说一声“放开眼界,抛却世俗的功利标准;‘状元’或‘第一’本不重要,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真正重要的是人生的幸福和圆满,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