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构成》课程的理论及实训教学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构成》课程中部分理论与实训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提出适应本校教学体系和当代构成教学思路的教学方式与实训方向。通过对三大构成之间的知识结构分析,重点讲解传统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别列出明确的教学体系,设计主题性课题,手绘的必要性,教学节奏的把控,多元化地构成资料选取及课堂教学技巧六大方面教学成果。
  关键词: 《设计构成》 三大构成 教学研究 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
  一、《设计构成》课程分析
  《设计构成》课程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主干科目组成,其来源于20世纪初叶德国包豪斯学院所开设的建筑设计构成课程。后经日本本土化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香港、台湾引入大陆美术院校,并将其列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修基础课,目前在全国各大艺术类学校及工科设计类专业都有设置。该课程着重锻炼学生对设计的心理感受和实践能力。在大一阶段通过课堂练习促使学生从专业角度理解理性设计法则,创立设计的初步意识;着重讲解将抽象的视觉、空间规律运用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的技术与方法;强调肌理的创作及各种材料的实作能力,强调举一反三的实验精神。因此,针对课堂理论教学互动和实训项目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构成》课程作为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各专业方向都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艺术学、美术学专业及部分工科专业应当重视的通识类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专业基础课。在2012年、2013年设计学、美术学等专业教学大纲中命名为《设计构成》,2014年大纲更名为《设计构成》,更准确和符合时代发展。我院设计学专业从2014级开始大一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该课程又成为设计学、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进行学科认识的奠基型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更需要调整和确立适应各专业塑造的教学模式。
  二、三大构成在《设计构成》教学体系中的相互关系
  在我校教学大纲中,《设计构成》课程包含三类不同教学内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在实际教学中,三个科目共存于一门课程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二维构成与三维构成并不是各自独立的。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逐步发现其内在的延续关联,领会构成元素在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关系:平面构成解决设计最初的“字、词、句”和“语法”问题,在这部分学生重点学习专业的基本型再造和基本型排列组合方式(图形再造和何种骨骼构成),熟悉造型手法和造图方法;色彩构成则是在平面构成形成的轮廓上加以色相、明度,纯度的关系。在造型之外为图形添加三重新属性,并着力三个属性与造型之间的关系;而立体构成是将以上内容全部由平面拉伸为三维,此时学生的学习重点已经成为基本型的空间造型(面材、线材、块材)和肌理、材料控制,乃至基本型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排列关系。可以说三者之间逐层递进,学习和教学难度递增。
  因此,在《设计构成》教学中,以平面构成知识为基础,逐层将基本型再造方法、构成法则,色彩、肌理、材质、空间有效地融入整个构成教学体系中,使学生在学习三维构成时通过之前学习的二维构成设计法则及色彩规律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入实践。保证完成各科目教学任务的同时,既分辨课程之间的区别,又找到三门科目之间的内在关系。
  1.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都以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抽象构成能力和形式美法则为目的,其中差异在于立体构成还存在抽象形态的空间表现、肌理的再造和材料的运用及力学关系,而平面构成中基本性的再造恰恰是立体构成抽象形态的基础。
  2.平面构成是色彩构成的骨架,色彩构成将色彩三要素附着于其上,形成血肉,即更为复杂的造型方法。
  3.平面构成的造型技法用于色彩构成之中,色彩构成的色彩关系可以用于立体构成之中,立体构成的肌理又可以激发平面构成的创作空间。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承接。
  三、传统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我校教学对策
  1.明确教学体系:传统构成教学中,构成教学课件及教材一般都有相关章节讲述设计构成在专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却很少阐述其中的运用规律及最终表现形式。较少与其他教学课程进行关联教学,使得课程过于孤立,不利于教学。因此,我校在构成教学中着力将前后教学体系贯通起来,如:“设计素描—设计构成(主要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版面设计—书籍装帧”这样的课程关联,又或者“设计构成—图形创意—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这样的学习逻辑,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的一些形式法则的实用意义,使学生明白阶段性教学的目的和前后衔接的课程内容,在今后的专业教学中也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校教学培养计划中,以上几门课都经过了精心安排,学生前后所修课程达到相互贯通、相互承接的状态。
  2.主题性课题的设立:在传统构成教学中,过于注重规则式的针对性练习,即点、线、面,重复骨骼、近似骨骼,渐变骨骼等条框式的单纯技法练习,而缺乏主题性构思,使得构成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实用性不强。构成设计的精之处恰恰在于其抽象性,正是因它运用形式美言语构成或简练、或繁复、或朴素、或规律、或结构、或自在、或幻想的视觉言语,使它更有宽广的视觉表达的余地和空间。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实践方法和训练手段,如进行肌理拼贴和再造,使学生自主分析拼贴对象的质感、空间、点线面关系,小组合作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产生灵感的碰撞;又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运用构成技巧绘制板鞋、手提袋、一次性纸杯上面的图形等。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点线面、颜色、原料的知识运用,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实践效果。主题性教学实训项目是对传统构成教育形式的有利补充(如图1)。
  3.手绘不可废:在设计构成教学中,由于大一学生专业性不强,很多学生在面对大量手绘作业时糊弄了事,更有甚者老师为了避免作业评讲工作量,将作业的难度降低,让学生利用电脑进行作业绘制。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构成教学具有其独特性——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只有经过一定量的作业练习才能被学生体会。少量的作业往往浅尝辄止,皮毛知识所呈现的浅显画面容易使学生陷入失望甚至是反感中;电脑绘图的坏处在于创作的言语单调,学生依赖电脑却恰恰缺乏相应的技术,反而容易扼杀学生的发明力和个性。虽然电脑的遍及大大缩短了绘图的时间,可是从教学效果和质量考量,构成教学中手绘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基本功。手工绘制平面构成作业本身就是一个深化造型、抽象原理、原料感受的过程。我校学生绘制的平面和色彩构成综合大作业,完成时长普遍在三到五天。在漫长的绘画进程中,使学生心思沉稳,精力集中,进而深入体会构成和设计的人文美感,进一步开阔思路,提高学生思想和表达的协调才能,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能。   4.教学节奏的控制:平面构成教学的一大特点是作业量较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加强互动化的教育形式,并加强教学节奏感,其中心思想就是在课堂中形成“竞争感”。每次作业后尽快安排评讲,并且评讲应该公开化、直白化。将好的作业、坏的作业一目了然让学生评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同时使之直观了解优秀的作业值得学习之处,有问题的作业又如何避免再次出现,并有效打击班级中少数偷懒的学生,使其惰性无法滋长甚至影响他人。教师的评讲水平,是否能一语中的,简单明了地讲出作业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本阶段学习的重点,直接决定授课的成败。例如:我校平面构成科目学习课时约为32课时,四周课程共布置作业四次,几乎每周都有一个小主题练习,前后衔接,逐步深入。在平面构成教育进程中,积极主动的教育形式更灵活,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老师切忌灌输而非引导,应该使学生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图2为我院老师在评讲立体构成作业,图3为我院举办的设计基础作品展现场。
  5.多元化构成素材的选取:传统三大构成教学素材较为单一,颜料是主要载体。现代三大构成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立异思想的培育,它所运用的肌理语言和物质载体可以是多样的,能够是图形,也能够是可触摸的立体材料,包括各种身边的自然素材等。在构成创作素材的选取中,我校老师激发学生灵感,鼓励其找寻身边能够运用的一切能够运用的资本完成作业。大自然是慷慨的,它是我们的导师。从宇宙道山川河流,从微观生物到人类,各种形式感十足的空间和形状,使人类获得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我们在对自然形式的探索中,可以从形式之中得到十分丰富的感受,然后将这些形式从表象之中抽象出来,找到一些形式美法则和原理,从事新的设计。整体来说,这是一个获取信息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如图4,是我院学生利用透明胶和易拉罐进行的材质创作作品。
  6.注重课堂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自身的逻辑一定要严密,理论知识讲解后一定要立即链接相关范例图片。在讲述完相关构成要素与构成规律之后及时地列举实例,解释此种构成要素或规律在实际专业设计中的运用,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在讲述立体构成中的块材构成设计时,列举北京国贸大厦的体块分割原理。通过图形的分解,解释“体块”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进而延伸到北京奥运“鸟巢”场馆设计中的线体构成,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构成知识及设计应用。总之,构成教学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将较为抽象的形式法则用直观生动的方法解释清楚;如何将较为枯燥的造型方法用行之有效的实训课题演绎出来;如何使学生清楚了解每次课程讲解的重点及其在未来的学习和专业生涯里将发挥怎样的作用,以上三点是构成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结语
  《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在我校已进行四年,从课程大纲建立,到逐步丰满教学内容,目前正向着综合实验探索之路前进。构成教学在自省的同时启发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设计教学与设计基础教学——设计基础练习可以分步骤进行,分阶段进行,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方面下工夫,可以建构“整体观之下的设计基础教学”。它意味着在教学工作中,更完善的体系建设,更严谨的知识架构,更丰富的教学案例,更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更优秀的师资力量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晓娟.《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开发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5,6.
  [2]李稳.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2.
  [3]庞蕾.对构成与构成教学的三个“误解”[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2,2.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九十多年的群众工作中,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赋予了其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人民群众主体理论,即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论、人民群众权力主体论和人民群众发展主体论,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群众工作 群众观  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实践工作中形成的人民群众主体理
摘 要: 女作家迟子建的小说《逝川》以神秘的意象、温婉平和的语言,力图保持自然生态与人文理想、精神信仰的某种平衡。《逝川》渗透着对自然、生命的感悟,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清新优美的风景画;用独特的人生体验及审美追求谱写了感伤而不绝望的文明挽歌。  关键词: 自然 《逝川》 泪鱼 女性 关怀  《逝川》是我国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早期发表的一篇较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该作品凭借丰富的内涵受到许多读者
摘 要: 《城市化》是人教版必修二的重要章节,在地理学科素养下怎样设计出满足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案例,值得地理一线教师思考。本文以城市化的教案设计片段为基础,初探融入地理学科素养,反思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预期目标实现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 地理学科素养 教学片段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该教学片段设计主要在新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合作探究”的现
摘 要: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意识流手法运用最纯熟的作品。伍尔夫在该作品中大胆革新小说的叙述模式,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叙述视角,并试图通过不同视角之间的转换以达到对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刻画。总而言之,《到灯塔去》中叙述视角的建构和转换体现了现代小说的鲜明特点。  关键词: 叙述视角 叙事策略 自由间接引语 现代小说  前言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
摘 要: 《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获得了一片赞誉,为满屏都是“真人秀”风潮的中国电视节目内容带来了清新之风,在经典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研究对象,从精神内核、节目形态和人物影像三方面探析了《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元素,以期对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有所启示。  关键词: 经典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 成功元素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
摘 要: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一段缠绵悱恻的帝妃恋谱写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深情长歌。作者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在体会到主人公的悲欢之后含泪相劝,他说不出“岂应妻子关大计”这样的话,因为他不是旁观者。作者把《长恨歌》的主题归纳为“动之以情的婉讽”。诗人对它的诠释情真意切,饱含着对政治人物的理解和同情。  关键词: 《长恨歌》 婉讽 人情味  引言  《长恨歌》是白居易35岁时写的一篇歌行体诗作。元和元年,
摘 要: 通过对广西医科大学学风建设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了解新形势下医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存在问题,旨在探讨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 学风建设 医学院校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一方面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1]。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其产
摘 要: 目前,基层电大既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又遭遇外部重重威胁。现状迫使我们在直面困境的同时,思考我们在历史中形成的独特优势,并从电大的核心竞争力出发,探索适合电大成长发展的办学模式。多元化、宽路径的开放教育合作办学是一种战略选择,旨在充分发挥电大的办学功能,拓展电大的办学空间,扩大电大的社会影响,提升电大的社会地位,使基层电大更好地为本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为社区教育服务,为构建终身学习的学
摘 要: 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企业“用工荒”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形成了反差和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存在差距。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缩小供需错位,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 旺工淡学 预备队 培养模式  一、酒店管理专业的尴尬处境  (一)行业需求与学校供给——人才供求错位  1.酒店的岗位要求与毕业生的工作理想发生错位  企业“用工荒”、学
摘 要: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校园变成一个天然的“阅读大氧吧”,让经典润泽师生们的心田;让书香溢满校园,在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同时,全力谱写书香校园的新篇章。  关键词: 经典阅读 书香校园 思考与收获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念先行  1.盘点已有的家当。  平直实验小学创办于1909年,由唐代白居易祠堂改建而成,创办人孔昭晋,乃孔子后裔。“平易、尚实、淡薄”的白氏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