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者谢泳说:“过去的教授是手工生产的,少,也就值钱;今日的教授是机器生产的,多,也就贬值了。”其实,值钱与否,与量关联不大,与质才密不可分。所谓的“质”,是学问,是风骨,是个性。同样是教授,光是“说话”这个方面,当年的教授就远比眼下的教授可圈可点。
比方说张东荪,他是著名的哲学家,早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做教授,还是文学院院长。张东荪这个人,在政治上“苟有主张”,喜欢“独往独来”。当时,学校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次校务会议开始时,主持人都要恭读总理遗嘱。一次忍了,两次忍了,三次、四次还是忍了,最后,张东荪生气了——“下次再读遗嘱,我就不来了。”堂堂院长,公然在校务会上唱反调,胆子不是一般大。可对一个老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说,不反感这样的形式主义才让人奇怪。
张奚若的傲骨也令人叹服。抗战期间,他曾做过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在参政会上,他三番五次地“炮轰”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一次,张奚若又大鸣大放,把蒋介石也给惹怒了。蒋介石中断了他的發言,可他比蒋介石更愤怒,竟然众目睽睽之下甩手而去。后来,参政会秘书处又要他参政,并寄来了邀请函和路费,可人在昆明的张奚若回电说:“无政可参,路费退回。”之后,他再也没有出席过参政会。
那个时候,敢与蒋介石叫板的教授并不鲜见,国学大师刘文典便又是一个。刘文典在安徽大学做校长时,蒋介石特地指名要去视察,可前后几次都遭到拒绝。有人劝刘文典识相,刘文典不以为然:“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几经折腾,蒋介石总算去了安徽大学,可当天的校园冷冷清清,无人欢迎。蒋介石大为光火,与刘文典谈了几句便大声训斥,刘文典不甘示弱,骂蒋介石是纯粹的军阀,根本不是东西,骂不解气还动起了手脚。被蒋介石送进大牢了,他照样不屈不服:“宁以义死!不苟幸生!”不过,经此一战,刘文典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志气,也打出了名气。可见,读书人也不是好欺负的!
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钱基博也是不畏权势的教授。一天,他正在办公,文学院院长梅光迪领来一人,说:“这是支伟成先生,蒋总司令介绍给校长的!”说完,还递上了蒋介石的亲笔信。可钱基博不管对方来头,不假思索道:“总司令给校长的信,我不敢看!不过,我觉得总司令可以委任一军长、师长,而没有资格聘用教员,因为不在他职权以内!”支伟成听了大窘,又取出段祺瑞、孙传芳的两封信。原来,这两位“大人物”也赏识他,可钱基博还是不买账。支伟成恼羞成怒,不由追问:“国文系能否聘我为教授?”钱基博慢条斯理,说:“正在拟订聘用条例,如果先生符合条件,即使没有总司令的信也会聘用;如果不符合条件,有谁的信也难以从命。”
中西兼通的文化学大师陈序经一生秉持父训:一不为官,二不做生意,三不追逐名利。当权势尊位唾手可得时,他“矢志教育不改行”。在西南联大,陈序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有一段时间,当局为了加强对大学的统治,便通令做院长的都要加入国民党。陈序经的回答是:“教育部不任用非国民党员当法商学院院长,那么撤我的职好了!我宁可被撤职不当院长,也不参加国民党。”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民国时期的教授中,费孝通也是条硬汉子。有一次,西南联合大学举行“反内战时事演讲会”。当时,有六千多名师生在场,声势浩大,引起了当局的恐慌,他们出动大量军警、特务包围会场,或阻挠,或恐吓,或破坏,可演讲照常进行。当轮到费孝通演讲时,会场突然停电,并响起了枪声。面对威胁,众师生没有退缩,而是点亮汽灯,继续演讲。费孝通更是在台上慷慨激昂:“我请求大家不要害怕——让我大声疾呼,用我们的声音压倒枪声……不但在黑暗中我们要呼吁和平,在枪声中我们还要呼吁和平。”如此呐喊,就是在今天听来也掷地有声,撼人心魄!
这样的教授,这样的人事,还可以无限地列举。诸如胡适、鲁迅、傅斯年、梁漱溟等,都是有血性、有血气的学人。凡遇不合理、不公平,他们都会大胆地、积极地表达,且不论他们的意见、建议怎样,单是个中的勇气就令人激赏!所以,当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挑战的时候,没有人去拍马逢迎,没有人会卑躬屈膝,他们宁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抛弃地位,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过去的教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这句话面前,十之八九是问心无愧的。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是了不起的一群人,是可敬可佩的大教授!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
比方说张东荪,他是著名的哲学家,早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做教授,还是文学院院长。张东荪这个人,在政治上“苟有主张”,喜欢“独往独来”。当时,学校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次校务会议开始时,主持人都要恭读总理遗嘱。一次忍了,两次忍了,三次、四次还是忍了,最后,张东荪生气了——“下次再读遗嘱,我就不来了。”堂堂院长,公然在校务会上唱反调,胆子不是一般大。可对一个老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说,不反感这样的形式主义才让人奇怪。
张奚若的傲骨也令人叹服。抗战期间,他曾做过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在参政会上,他三番五次地“炮轰”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一次,张奚若又大鸣大放,把蒋介石也给惹怒了。蒋介石中断了他的發言,可他比蒋介石更愤怒,竟然众目睽睽之下甩手而去。后来,参政会秘书处又要他参政,并寄来了邀请函和路费,可人在昆明的张奚若回电说:“无政可参,路费退回。”之后,他再也没有出席过参政会。
那个时候,敢与蒋介石叫板的教授并不鲜见,国学大师刘文典便又是一个。刘文典在安徽大学做校长时,蒋介石特地指名要去视察,可前后几次都遭到拒绝。有人劝刘文典识相,刘文典不以为然:“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几经折腾,蒋介石总算去了安徽大学,可当天的校园冷冷清清,无人欢迎。蒋介石大为光火,与刘文典谈了几句便大声训斥,刘文典不甘示弱,骂蒋介石是纯粹的军阀,根本不是东西,骂不解气还动起了手脚。被蒋介石送进大牢了,他照样不屈不服:“宁以义死!不苟幸生!”不过,经此一战,刘文典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志气,也打出了名气。可见,读书人也不是好欺负的!
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钱基博也是不畏权势的教授。一天,他正在办公,文学院院长梅光迪领来一人,说:“这是支伟成先生,蒋总司令介绍给校长的!”说完,还递上了蒋介石的亲笔信。可钱基博不管对方来头,不假思索道:“总司令给校长的信,我不敢看!不过,我觉得总司令可以委任一军长、师长,而没有资格聘用教员,因为不在他职权以内!”支伟成听了大窘,又取出段祺瑞、孙传芳的两封信。原来,这两位“大人物”也赏识他,可钱基博还是不买账。支伟成恼羞成怒,不由追问:“国文系能否聘我为教授?”钱基博慢条斯理,说:“正在拟订聘用条例,如果先生符合条件,即使没有总司令的信也会聘用;如果不符合条件,有谁的信也难以从命。”
中西兼通的文化学大师陈序经一生秉持父训:一不为官,二不做生意,三不追逐名利。当权势尊位唾手可得时,他“矢志教育不改行”。在西南联大,陈序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有一段时间,当局为了加强对大学的统治,便通令做院长的都要加入国民党。陈序经的回答是:“教育部不任用非国民党员当法商学院院长,那么撤我的职好了!我宁可被撤职不当院长,也不参加国民党。”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民国时期的教授中,费孝通也是条硬汉子。有一次,西南联合大学举行“反内战时事演讲会”。当时,有六千多名师生在场,声势浩大,引起了当局的恐慌,他们出动大量军警、特务包围会场,或阻挠,或恐吓,或破坏,可演讲照常进行。当轮到费孝通演讲时,会场突然停电,并响起了枪声。面对威胁,众师生没有退缩,而是点亮汽灯,继续演讲。费孝通更是在台上慷慨激昂:“我请求大家不要害怕——让我大声疾呼,用我们的声音压倒枪声……不但在黑暗中我们要呼吁和平,在枪声中我们还要呼吁和平。”如此呐喊,就是在今天听来也掷地有声,撼人心魄!
这样的教授,这样的人事,还可以无限地列举。诸如胡适、鲁迅、傅斯年、梁漱溟等,都是有血性、有血气的学人。凡遇不合理、不公平,他们都会大胆地、积极地表达,且不论他们的意见、建议怎样,单是个中的勇气就令人激赏!所以,当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挑战的时候,没有人去拍马逢迎,没有人会卑躬屈膝,他们宁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抛弃地位,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过去的教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这句话面前,十之八九是问心无愧的。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是了不起的一群人,是可敬可佩的大教授!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