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逻辑学认知归向的开创性著作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fly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刘邦凡教授的专著《逻辑、认知与认知逻辑》是我国本世纪以来认知逻辑研究的重要著作,甚至是我国逻辑学认知归向的开创性著作之一,其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书对认知逻辑研究进行了学科性规范;二是该书对认知逻辑溯源的研究;三是该书提出诸多创新性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逻辑学;认知归向;认知逻辑学;知识;逻辑;认知逻辑
  中图分类号:B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0-0249-01
  作者简介:冯颜利(1963-),男,湖南临湘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研究。
  逻辑与逻辑学研究都有很强的认知归向,尤其在本世纪来,逻辑学总体上有转向认知科学需要的价值认同趋势。燕山大学刘邦凡教授近十多年对逻辑的认知转向研究,成果丰硕,先后发表了10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古典归纳逻辑研究的价值取向”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归纳逻辑研究述评”发表在《逻辑学研究》2014年第1期上,“科学、哲学与认知融合视域下的因果陈述逻辑”发表在《哲学研究》2013年第12期上,“面向不足与复杂认知的当代归纳逻辑研究”发表在《哲学动态》2012年第1期上,《“当今三大发展中逻辑的交叉及其认知归省”发表在《哲学动态》2008年第6期上,“A simple review of research on artificial life”一文在国外SCI期刊发表并被SCI收录,“On the service as a logical thing”、“On cognitive application of generalized computer logic”、“On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logic in the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三篇论文会议发表后被EI收录,另外还有“论古典归纳逻辑的科学认知功”、“论现代归纳逻辑的科学认知功能”、“论勃克斯逻辑与科学认知”、“广义计算机逻辑的认知归省”和“试论逻辑与社会认知”、“论概率、概率逻辑与知识进步”、“一个知识表示的广义模态逻辑方案”、“一个‘知识’定义的逻辑解释”和“描述教学世界的一个模态公理系统”等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基于这些前期成果,刘邦凡教授奋力研究,成就他最近出版的专著《逻辑、认知与认知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这部著作包括七章,即:第1章,逻辑与逻辑学;第2章,知识、知识学与知识表示的逻辑;第3章,经典认知逻辑概述;第4章,概率认知逻辑的两个系統;第5章,信息认知的逻辑,包括信息搜索技术概述;第6章,知识进化的逻辑;第7章,模糊知识的逻辑,包括模糊逻辑概论。
  这部著作是我国本世纪以来认知逻辑研究的重要著作,甚至是我国逻辑学认知归向的开创性著作之一,其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该书对认知逻辑研究进行了学科性规范。认知逻辑研究由来已久,但从学科角度看,认知逻辑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也很少看见对认知逻辑研究进行学科性分类。《逻辑、认知与认知逻辑》一书将认知逻辑学科领域总体上归类为五个部分,即经典认知逻辑、概率认知逻辑、信息认知逻辑、知识进化的逻辑和模糊知识的逻辑,这五个部分也概括了当代认知逻辑研究的重点领域,这一分类是可取的。
  二是该书对认知逻辑溯源的研究。《逻辑、认知与认知逻辑》一书对认知逻辑研究所涉及的诸多概念,例如逻辑、知识、认知、知识学、模糊逻辑、信息逻辑、知识进化、人工智能逻辑等,进行了文化诠释与历史分析,这从一个角度呈现了作者对认知逻辑溯源性思考,为今后认知逻辑理论研究做出基础性工作。
  三是该书提出诸多创新性观点和方法。该书提出了知识表示的一个逻辑方案,应用狭义模态逻辑系统的构造性和扩张性,从知识的七个方面去刻画知识的逻辑体系或逻辑蕴含,这一研究思路不仅理论上有创新,而且在方法上也对认知逻辑研究具有启迪作用。该书提出了“信息认知的逻辑”的概念并进行了学科性理论内容建构,这在国内外是没有的,具有开创性的价值。该书对知识进化的逻辑、模糊知识的逻辑等领域做了多方面的扩展,丰富和深化了进化逻辑和模糊逻辑的理论与方法。
  总之,正如本书所论述的那样:在我们这个大变革时代,需要的是对逻辑理性的认同和回归,需要的是发挥逻辑的创新功能,需要的是逻辑的应用。这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正是呼唤逻辑理性、弘扬逻辑精神的伟大新时代。逻辑不仅要维护其阳春白雪的清高(理论研究),还要兼顾下里巴人的日常生活(应用研究),只有当逻辑的创新功能充分发挥之时,只有当全社会都在学逻辑、用逻辑、讲道理的时候,“德先生”和“赛先生”昭示的社会发展和理论创新才会实现;只有当逻辑精神深入人心、蔚然成风之时,我们的社会制度创新和科学理论发展才有可能。
  [ 参 考 文 献 ]
  [1]刘邦凡,史悦.古今中外类逻辑思维的起源与发展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11):5-9.
  [2]刘邦凡,何向东.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归纳逻辑研究述评[J].逻辑学研究,2014,7(01):100-117.
  [3]刘邦凡,王磊.科学、哲学与认知融合视域下的因果陈述逻辑[J].哲学研究,2013(12):114-118.
  [4]刘邦凡,何向东.面向不足与复杂认知的当代归纳逻辑研究[J].哲学动态,2012(01):91-96.
其他文献
摘 要:PPP项目在我国大江南北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央企、民营企业、银行等作为社会资本都以不同形式参与进来。PPP项目规模宏大、特别是水利枢纽工程,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而引入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为保证项目公司履约,地方政府通常要求项目公司提供担保。本文以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为视角,介绍了PPP项目的担保主体、担保范围、担保类型,借鉴了南沟门水利枢纽项目新的担保模式
摘 要:近年来,不动产权益争端也日益增多,日照利益作为不动产所有权权能的限制和衍生,具有物权的权利属性。本文从分析采光、日照纠纷的请求权基础,侵害日照利益行为的构成要件出发,以明确侵权行为之边界。在责任承担上,法院要综合衡量利益冲突,谨慎采用排除妨碍之方式,合理确定赔偿标准。  关键词:相邻权纠纷;相邻采光、日照纠纷;日照利益  中图分类号:D9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
本刊于2019年5月(上)第13期第137頁刊登《时尚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以及案例分析》一文,第一作者署名由“马茂兰”更正为“马茂岚”。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骨干,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志愿者权益保障仍存在许多困难。本文立足于西南地区高校志愿者权益保障的现状,从理论基础、制度框架、现有总体框架、立法经验和主体权责意识五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法律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2.9;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5-
摘 要:法科生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大学生法律帮教服务,使法科生得到实践机会,对被拘留人员进行帮助与教育,同时也为被拘留人员解答和疏导,共同受益,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关键词:法律帮教服务;被拘留人員;实践  中图分类号:D9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0-0076-01  作者简介:骆思杰(1996-),女,汉族,杭州建德人,杭州师范大学,本科在
摘 要:南京工业大学拥有丰厚的校史文化资源,蕴含着立德树人功能。将校史与纲要教学融合,以课堂讲授、实践教学为抓手,能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提升获得感,与此同时,增进对学校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情感。  关键词:南京工业大学;校史;思政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32-0236-03 
摘 要:2018年1月,新加坡亚化公司(Asiaphos,以下简称“亚化公司”)声称,中国地方政府保护大熊猫的有关措施对其在当地的投资构成了“征收”,公司正在考虑根据1985年《新加坡与中国双边投资协定》或2009年《中国与东盟全面投资协定》提起针对中国政府的国际投资仲裁。该案一旦正式提起,将成为针对中国的第四起国际投资仲裁案件。本文将结合有关国际投资协定及国际法对本案的前景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当的
摘要:恶意透支与传统型信用卡诈骗行为产生竞合时,即同时实施了恶意透支与其他三种信用卡诈骗行为的一种或几种时,应该认为此时成立一个信用卡诈骗罪,而不是几个信用卡诈骗罪。在肯定一罪说的前提下,对普通信用卡诈骗所得犯罪数额和恶意透支所得犯罪数额进行折算的方法是将恶意透支的数额乘以二分之一再与普通行为的数额相加去适用普通信用卡诈骗行为的数额量刑档次标准,或者将普通信用卡诈骗的数额乘以两倍再与恶意透支的数额
摘要:辩护人因为其特殊的职业伦理与公共道德的冲突而常常不被人理解,但在我看来辩护人却恰恰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追求正义。我试图对辩护人应当充当的“代言人”是怎样一种角色进行解读,对这种角色的正当性进行分析,并对怎样保障这种正义的实现提出建议。  关键词:程序正义;正当性;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2-0222-02  作者简介:朱梦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媒介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换代,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媒介让人与人之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让人的生活不再是一座孤岛,它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也给最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正面影响,但同时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也许身心健康的我们并没有对其产生过多的在意,可对一些特殊的社会群体例如聋哑儿童,媒介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