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历史思维,历史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22—04
光阴荏苒,天津市自2005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第一阶段已基本完成。作为一线教师,几年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围绕提高课堂实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期间,我做过一次问卷调查:92%的学生表示喜欢历史,但只有34%的学生认为历史课重要或比较重要。为什么学生喜欢但不重视历史课?
通过与学生座谈及学科组内的进一步研讨,我们认识到,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面更宽广,求知欲更旺盛,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如果课程仅停留于识记层面,抑制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他们便会以“死记硬背”的标签贴在历史课上,“重视”自然无从谈起,教学实效性便打了折扣。因此,我们实践的重点即转向运用历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知识点有机关联,实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下面,我从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史模块第7课《工业革命》的教学实践中试举一例。
本课的3个子目,“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主要涉及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及成果。“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教材表述较少,所以教师往往简单处理;若仅叙述成果,学生除了多记住几个概念,再无其他,甚至会简单地将机器的出现等同于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18世纪这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对他们仍遥不可及。分析教材后我发现,18世纪的英国,在很多方面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工业革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应该历史地看待。弄清了这个,本模块的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通过了解工业革命的史实,分析其发展规律,进而可以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因此,围绕“历史地看待工业革命”,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问题1:假设某位同学穿越到18世纪的欧洲,碰巧又获得一笔遗产,他会运用怎样的方式使自己的财产不断增值?选择哪一个国家从事这项事业最有前途?
意图:通过预习(包括前面的学习),学生大致了解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的概况,对于圈地运动、殖民扩张、掠夺、兴旺的手工工场都有基本了解,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借“穿越”调动他们的兴趣后,为深层设问埋下伏笔。
材料1:从1785年到1824年,英国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约翰·尼夫《战争与人类进步》
问题2:英国有何巨大变化?
材料2:在经济上,它已经开始“农业革命”,陈旧的耕作方法废弃了,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引进。圈地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农业的传统格局,同耕共作式的敞田制度被废除。贵族和乡绅摆脱了村社痕迹的最后束缚,现在他们腾出手来,为追逐利润而拼命奋斗。这种资本主义式的经营意识正是后来实行工业化所需要的,尤为重要的是,它首先产生在地主乡绅一这个传统社会的支柱中间,这就为适应后来整个社会的更大变动打下了基础。在政治方面,18世纪英国有一个较宽松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由“光荣革命”所造成,它虽然不是民主的,却也不是专制的。它允许不同的利益在议会中表达出来,多元的政治结构已经形成。国家对个人的控制已经放松,社会对人的价值已经承认,“自由”这个词已不是空谈,它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最重要的是,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已经淡化,信仰虽还不完全是个人的事,不服从国教仍受到歧视,但理性主义已明显取得了胜利,对上帝可以有多种解释,宽容已成为信仰领域的准则。这样一个社会鼓励人的自由精神,因而随时准备去适应自由所创造的任何变动。
——钱乘旦《变动与适应——对英国现代化过程的再认识》
材料3: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织布机,加快了织布的速度,棉纱供不应求,于是在60和70年代,先后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走锭精纺机,使纺纱工效成倍提高,这反过来又要求改进织布机。80年代动力织机的出现解决了纺纱和织布的不平衡。纺纱和织布的机械化要求棉花加工、漂染、印花等一系列工序的技术变革。生产机器需要钢铁和制造机器的工作母机、开动机器需要能代替风力水力等自然力和人力畜力的万能动力机。各部门的发展都离不开燃料和交通运输……
——王章辉《试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
工业革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意图:展示变化的过程,实际是了解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并进一步展示,英国率先爆发的工业革命是一场“持续了150年,并至少准备了另外150年的革命”。虽然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但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成果。
问题3:在这些变化中,工业革命孕育而生。一般认为,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新机器、新技术的出现与工业革命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材料4: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就知道许多关于机械的知识,甚至还有过“机器”。
中世纪在这方面进步更大,钟表就是一个例证。
威廉·李的在1598年发明织袜机。
蒸汽可以转动轮盘,这在亚历山大大帝时就知道了。但蒸汽用于实际生产,却只有在18世纪的英国才有可能。
水力、风力也是这样,风车、水磨甚至已经为人类服务了上千年,然而也只有在18世纪的英国,水力才成为大生产的最初动力。
意图:材料4的展示基本回答了上述问题,通过具体事例,为进一步说明新机器、新技术需有相应的社会变化才有质的飞跃做铺垫。
问题4:为什么18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质的改变?
材料5:要得到工业和商业的兴盛,在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里,首先必须有农业生产的足量剩余。有了足量的农产剩余,才有可能养活那一部分不再需要自给衣食的商业和工业人口。
……
千老百姓由于农产剩余增长而产生的对大路货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在15、16以至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正在生长的英国和尼德兰,是刺激工业特别是乡村工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封建农本经济发展到有了足够的农产剩余,这个剩余就会沿着供应农业人口直接消费以外的渠道,远近流转,彼此激荡,构成农耕世界得以孕育工业世界的前提。这个前提在英国、尼德兰的存在,自13世纪以后,尤其是到15、16世纪,已经是日益明显的了。
……
如果把400年间前后阶段英国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同英国乡村纺织业在同时期内的发展趋势两相比照,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大体平行。在最早进入近代工业世界的英国历史上,出现这样大体平行的经济现象,必非偶然。农业生产的长趋势增长,连续有了足量的剩余,这不仅为趋向专业化的乡村纺织地区提供粮食和必需的农产原料,而且为其自身也在趋向专业化的农作地. 区,增大购买纺织和其他日用产品的能力。
几家几户平民对大路货的需求,对生产的影响不值一瞥。千百万户平民对大路货的需求,对生产的扩大,经营组织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变化,所能发生的影响和作用,就远非等闲。扩大“大路货”的生产,其前景就是生产社会化。一旦技术和生产手段有了新的突破,生产效率达到新的水平,近代意义的大工业也就应运而生。
——吴于廑《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
材料6:在公认的工业革命发生以前,英国在18世纪初就有纽康门的蒸汽机,在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以前很久就有保罗和怀亚特的纺纱机和凯伊的飞梭织布机。区别仅在于,工业革命以前发明的机器除了结构和性能简单以外,它们只是生产技术的个别革新,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不大。而到工业革命开始时,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变成了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各行各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生产技术的全面革新,机械化变成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王章辉《试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工业革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意图: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地形成的,它的特点也是这样。论它特点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历史。这一点是提供材料5的主要原因,即使学生对材料理解得不那么透彻,至少也懂得了历史地看待问题。如果仅停留于浅层次教学,学生往往不自主扩大机器生产对于工业革命的作用,甚至将机器生产等同于工业革命。棉纺织业的机械化以及稍后的动力蒸汽化,不能说就是工业革命的全部。问题3、4和材料5、6的列出,试图进一步厘清概念。
“工业革命为什么最早发生于英国”是讲本课不可避免的问题,除做上述宏观说明,一些具体条件的展示可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清晰。
材料7:与法、德、俄等大陆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封建割据势力相对弱小,较早实现了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英国在17世纪中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使经济有了比其他国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英国社会相对稳定,较少受战争破坏。
英国自然条件比较好,煤铁资源丰富,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的良好条件。
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中叶,英国先后通过对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取得了制海权,掠夺了大量财富和海外殖民地,获取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培根、牛顿等开创了现代实验科学,使英国在近代科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技术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智力条件。
师:前面通过相关史实论证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在市场、资金、原材料、劳动力、技术几方面的优势。机器大生产形成后,资本循环过程更加清晰: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如图1:
问题5:我们能从中总结哪些认识?
意图:使学生通过对规律的分析,看到某一个或几个要素的相对滞后会制约整个良性循环;某一个或几个要素的加速增长会刺激其他要素设法跟进,以确保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市场要素决定生产。
学生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经济发展规律来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进程的认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学生可自主探究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的影响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依据图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机器生产方式,伴随机器使用的推广、改进,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的确立,循环图中原料、劳动力、市场三要素又处于不足状态,资产阶级必然会通过在国内扩大圈地运动范围、在国外加紧殖民扩张掠夺来解决。这样,到19世纪中后期,亚非拉大多数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市场基本确立。随市场等三要素的发展,又对机器这一要素提出要求,因此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再如,学生运用这一规律自主探究美国罗斯福新政。由图1可以得出:生产是满足市场的需要,生产多少应由市场需求决定,供求平衡才能维持良性循环。罗斯福新政前,由于资本家掌握资金、原材料、机器等生产资料,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地生产,与此同时由于贫富分化严重等原因,市场增长相对较慢,供求失衡,经济危机必然出现,资本主义生产良性循环被严重破坏。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从生产、市场两个领域同时进行,平衡了供求关系,有效地缓解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学生进而能够理解罗斯福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在新政中为何采取诸多措施确保工人的经济利益。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评价我国政府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处理策略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认知史学原理、把握历史规律时,不能让原理、规律捆绑住学生的大脑,束缚住思维。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等历史思维能力,更应塑造他们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创新学习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历史思维上升到最高层次。例如在构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循环图”时,为确保重点突出,我主要列举了五要素,并围绕五要素展开学习,但实际上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分析。对于在讨论分析过程中能涉及其他角度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多肯定、鼓励,决不能因为脱离了预设答案而淡漠处置。此外教师还可以加以提示引导,如布置课后作业:试从英国经济政策(国债、税收等)、宗教、交通、资源等方面论述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责任编辑:王雅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22—04
光阴荏苒,天津市自2005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第一阶段已基本完成。作为一线教师,几年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围绕提高课堂实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期间,我做过一次问卷调查:92%的学生表示喜欢历史,但只有34%的学生认为历史课重要或比较重要。为什么学生喜欢但不重视历史课?
通过与学生座谈及学科组内的进一步研讨,我们认识到,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面更宽广,求知欲更旺盛,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如果课程仅停留于识记层面,抑制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他们便会以“死记硬背”的标签贴在历史课上,“重视”自然无从谈起,教学实效性便打了折扣。因此,我们实践的重点即转向运用历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知识点有机关联,实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下面,我从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史模块第7课《工业革命》的教学实践中试举一例。
本课的3个子目,“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主要涉及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及成果。“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教材表述较少,所以教师往往简单处理;若仅叙述成果,学生除了多记住几个概念,再无其他,甚至会简单地将机器的出现等同于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18世纪这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对他们仍遥不可及。分析教材后我发现,18世纪的英国,在很多方面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工业革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应该历史地看待。弄清了这个,本模块的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通过了解工业革命的史实,分析其发展规律,进而可以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因此,围绕“历史地看待工业革命”,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问题1:假设某位同学穿越到18世纪的欧洲,碰巧又获得一笔遗产,他会运用怎样的方式使自己的财产不断增值?选择哪一个国家从事这项事业最有前途?
意图:通过预习(包括前面的学习),学生大致了解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的概况,对于圈地运动、殖民扩张、掠夺、兴旺的手工工场都有基本了解,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借“穿越”调动他们的兴趣后,为深层设问埋下伏笔。
材料1:从1785年到1824年,英国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约翰·尼夫《战争与人类进步》
问题2:英国有何巨大变化?
材料2:在经济上,它已经开始“农业革命”,陈旧的耕作方法废弃了,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引进。圈地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农业的传统格局,同耕共作式的敞田制度被废除。贵族和乡绅摆脱了村社痕迹的最后束缚,现在他们腾出手来,为追逐利润而拼命奋斗。这种资本主义式的经营意识正是后来实行工业化所需要的,尤为重要的是,它首先产生在地主乡绅一这个传统社会的支柱中间,这就为适应后来整个社会的更大变动打下了基础。在政治方面,18世纪英国有一个较宽松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由“光荣革命”所造成,它虽然不是民主的,却也不是专制的。它允许不同的利益在议会中表达出来,多元的政治结构已经形成。国家对个人的控制已经放松,社会对人的价值已经承认,“自由”这个词已不是空谈,它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最重要的是,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已经淡化,信仰虽还不完全是个人的事,不服从国教仍受到歧视,但理性主义已明显取得了胜利,对上帝可以有多种解释,宽容已成为信仰领域的准则。这样一个社会鼓励人的自由精神,因而随时准备去适应自由所创造的任何变动。
——钱乘旦《变动与适应——对英国现代化过程的再认识》
材料3: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织布机,加快了织布的速度,棉纱供不应求,于是在60和70年代,先后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走锭精纺机,使纺纱工效成倍提高,这反过来又要求改进织布机。80年代动力织机的出现解决了纺纱和织布的不平衡。纺纱和织布的机械化要求棉花加工、漂染、印花等一系列工序的技术变革。生产机器需要钢铁和制造机器的工作母机、开动机器需要能代替风力水力等自然力和人力畜力的万能动力机。各部门的发展都离不开燃料和交通运输……
——王章辉《试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
工业革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意图:展示变化的过程,实际是了解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并进一步展示,英国率先爆发的工业革命是一场“持续了150年,并至少准备了另外150年的革命”。虽然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但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成果。
问题3:在这些变化中,工业革命孕育而生。一般认为,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新机器、新技术的出现与工业革命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材料4: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就知道许多关于机械的知识,甚至还有过“机器”。
中世纪在这方面进步更大,钟表就是一个例证。
威廉·李的在1598年发明织袜机。
蒸汽可以转动轮盘,这在亚历山大大帝时就知道了。但蒸汽用于实际生产,却只有在18世纪的英国才有可能。
水力、风力也是这样,风车、水磨甚至已经为人类服务了上千年,然而也只有在18世纪的英国,水力才成为大生产的最初动力。
意图:材料4的展示基本回答了上述问题,通过具体事例,为进一步说明新机器、新技术需有相应的社会变化才有质的飞跃做铺垫。
问题4:为什么18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质的改变?
材料5:要得到工业和商业的兴盛,在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里,首先必须有农业生产的足量剩余。有了足量的农产剩余,才有可能养活那一部分不再需要自给衣食的商业和工业人口。
……
千老百姓由于农产剩余增长而产生的对大路货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在15、16以至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正在生长的英国和尼德兰,是刺激工业特别是乡村工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封建农本经济发展到有了足够的农产剩余,这个剩余就会沿着供应农业人口直接消费以外的渠道,远近流转,彼此激荡,构成农耕世界得以孕育工业世界的前提。这个前提在英国、尼德兰的存在,自13世纪以后,尤其是到15、16世纪,已经是日益明显的了。
……
如果把400年间前后阶段英国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同英国乡村纺织业在同时期内的发展趋势两相比照,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大体平行。在最早进入近代工业世界的英国历史上,出现这样大体平行的经济现象,必非偶然。农业生产的长趋势增长,连续有了足量的剩余,这不仅为趋向专业化的乡村纺织地区提供粮食和必需的农产原料,而且为其自身也在趋向专业化的农作地. 区,增大购买纺织和其他日用产品的能力。
几家几户平民对大路货的需求,对生产的影响不值一瞥。千百万户平民对大路货的需求,对生产的扩大,经营组织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变化,所能发生的影响和作用,就远非等闲。扩大“大路货”的生产,其前景就是生产社会化。一旦技术和生产手段有了新的突破,生产效率达到新的水平,近代意义的大工业也就应运而生。
——吴于廑《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
材料6:在公认的工业革命发生以前,英国在18世纪初就有纽康门的蒸汽机,在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以前很久就有保罗和怀亚特的纺纱机和凯伊的飞梭织布机。区别仅在于,工业革命以前发明的机器除了结构和性能简单以外,它们只是生产技术的个别革新,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不大。而到工业革命开始时,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变成了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各行各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生产技术的全面革新,机械化变成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王章辉《试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工业革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意图: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地形成的,它的特点也是这样。论它特点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历史。这一点是提供材料5的主要原因,即使学生对材料理解得不那么透彻,至少也懂得了历史地看待问题。如果仅停留于浅层次教学,学生往往不自主扩大机器生产对于工业革命的作用,甚至将机器生产等同于工业革命。棉纺织业的机械化以及稍后的动力蒸汽化,不能说就是工业革命的全部。问题3、4和材料5、6的列出,试图进一步厘清概念。
“工业革命为什么最早发生于英国”是讲本课不可避免的问题,除做上述宏观说明,一些具体条件的展示可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清晰。
材料7:与法、德、俄等大陆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封建割据势力相对弱小,较早实现了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英国在17世纪中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使经济有了比其他国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英国社会相对稳定,较少受战争破坏。
英国自然条件比较好,煤铁资源丰富,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的良好条件。
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中叶,英国先后通过对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取得了制海权,掠夺了大量财富和海外殖民地,获取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培根、牛顿等开创了现代实验科学,使英国在近代科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技术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智力条件。
师:前面通过相关史实论证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在市场、资金、原材料、劳动力、技术几方面的优势。机器大生产形成后,资本循环过程更加清晰: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如图1:
问题5:我们能从中总结哪些认识?
意图:使学生通过对规律的分析,看到某一个或几个要素的相对滞后会制约整个良性循环;某一个或几个要素的加速增长会刺激其他要素设法跟进,以确保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市场要素决定生产。
学生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经济发展规律来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进程的认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学生可自主探究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的影响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依据图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机器生产方式,伴随机器使用的推广、改进,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的确立,循环图中原料、劳动力、市场三要素又处于不足状态,资产阶级必然会通过在国内扩大圈地运动范围、在国外加紧殖民扩张掠夺来解决。这样,到19世纪中后期,亚非拉大多数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市场基本确立。随市场等三要素的发展,又对机器这一要素提出要求,因此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再如,学生运用这一规律自主探究美国罗斯福新政。由图1可以得出:生产是满足市场的需要,生产多少应由市场需求决定,供求平衡才能维持良性循环。罗斯福新政前,由于资本家掌握资金、原材料、机器等生产资料,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地生产,与此同时由于贫富分化严重等原因,市场增长相对较慢,供求失衡,经济危机必然出现,资本主义生产良性循环被严重破坏。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从生产、市场两个领域同时进行,平衡了供求关系,有效地缓解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学生进而能够理解罗斯福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在新政中为何采取诸多措施确保工人的经济利益。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评价我国政府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处理策略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认知史学原理、把握历史规律时,不能让原理、规律捆绑住学生的大脑,束缚住思维。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等历史思维能力,更应塑造他们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创新学习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历史思维上升到最高层次。例如在构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循环图”时,为确保重点突出,我主要列举了五要素,并围绕五要素展开学习,但实际上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分析。对于在讨论分析过程中能涉及其他角度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多肯定、鼓励,决不能因为脱离了预设答案而淡漠处置。此外教师还可以加以提示引导,如布置课后作业:试从英国经济政策(国债、税收等)、宗教、交通、资源等方面论述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