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积累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观,要开发课本中的人文成分,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 加强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要以学生为主体,塑造完美人格。
  【关键词】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很热门的一个话题,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即以适应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全体学生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为特征的课堂教育活动。语文教学不仅教他们做学问,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素质教育好比宽广而牢固的树根,根深才能叶茂,离开了扎实的人文素养,那么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读起。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就是在教育中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内部机制,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意识、情感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不断开发潜能,不断提升整体素质。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积累具体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观
  课堂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成绩好的学生参与多,成绩差的学生参与少,学生死记硬背多,自主合作研究学习少。这种现象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信息时代,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源泉,教师职业职能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能在信息的筛选批判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因而教师必须是知识人,必须是学者,具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精神的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交流心得,研讨学问,课堂教学才能够把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特点发挥出来,扭转课堂教学的呆板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互相学习,循序渐进,去追求并享受主动回答问题的成功和快乐。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现象,但实质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精神、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心理机能、语言接受消化和表达等素质是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素质教育。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也体现着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改变课堂教学的现实中学生的主动性常常控制在教师手中,如一根缰绳或收或放或紧或松,悉听尊便。毋庸讳言,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了,教师在课堂上就可能遇到不少怪问题,教师的治学和人格将面临真实而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正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学习和交流,进而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在教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也让教师成为主动者,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要把提问学生变成学生发问,可以是学生问学生,也可以是学生问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师的教要落实到指导学生主动地学上,学生如果能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就可以较好地把外部信息内化,并经过加工整理成为新的知识。比如我教《琵琶行》一课,教学重点是把握诗人“天涯沦落之恨”。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围绕诗歌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找出诗人和琵琶女命运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懂得叙事诗总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
  二、开发课本中的人文成分,丰富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是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学科,不仅仅只是“文以载道”,而且在教学中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教材优势和学生的实际,捕捉时机,相机引导,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如《人生的境界》从哲学的角度去引导人觉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的空中楼阁》将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蕴含在优美的图画之中。《宇宙的未来》则表现了人类勇于探求的科学求实精神。《我与地坛》唤起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超越性感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世人强烈的爱和殷切的希望。如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中,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飘逸与狂放不羁。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开展 各种课内外语文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比如选择有教育意义的课题,组织学生写心得,谈体会,举办演讲比赛和专题辩论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不仅把学生从作业中解脱出来,而且可以让学生把课堂知识用到实处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教育之中。
  语文素质教育是在一定的群体内完成的,为了实现语文教學高效优质的目标,教者应努力创造良好的群体环境,每个学生都要受到影响。这样,才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尽管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有差异,但对语文活动都怀有参与意识这一点上是没有差别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尤其是性格内向且成绩又差的学生参与语文各项活动。
  四、用教师的情去点燃学生的情
  从语文学科偏向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出发,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任何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都不会产生干扰的艺术力量。在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教师无论是在备课中,还是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要使学生入情,教师必须先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动情于人。备课时要入得进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如讲《故都的秋》不深入了解作者郁达夫先生的人生经历、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郁闷心境,就难以讲好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对故都的秋的无比热爱和深深眷恋之情,难以引导学生深切体味作品深沉的意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教师是人文素养的主力军。中华“以人为本”的传统人文精神源远流长,教师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这不仅是教育观念的转化,更是对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患者男,64岁。双下肢m现丘疹伴瘙痒3个月,全身起水疱1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冈双下肢出现红色丘疹,渐增多并融合成片,瘙痒剧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多按“湿疹”给予治疗。效果欠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的独立发展,是一种健全
患者男,52岁。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2型(ALL—L2)伴ph染色体阳性2年,于2007年8月12日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移植后予环孢素抗排斥反应,半年前患者出现口腔破溃、疼痛等皮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其基本依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某方面来说,中国古代朴素辩证唯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反之,其也再次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那么其中重要的一条在我接下来要论述的问题中要用到的理论,便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和历史唯物主义下涵盖的唯物史观的看法。  【关键词】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3例患者中并发艾滋病(AIDS)84例,非AIDS9例。主要临
报告1例透明细胞鲍恩病。患者女,64岁。下腹部暗红色斑块、结痂伴瘙痒10年。皮肤科检查:下腹部见-4cm×5cm不规则暗红色斑,稍高出皮面,表面有黑褐色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地位大大提高。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给学生打造良好的语文学习平台,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思维,是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向高中语文课堂中注入活力,有助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创建;高中语文;开放;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
当下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普及,大部分教师都能够灵活使用多媒体工具,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帮助。但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跟风"的状
作文的重要性已为所有老师公认,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阅读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素材,而教师需要做好学生阅读的指导工作,让学生读有所获。在